常玉与蝴蝶

2021-01-14 10:23宋楠厦门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
关键词:常玉蝴蝶意象

宋楠 厦门大学

一、画家常玉

1966年8月12日凌晨,巴黎,蒙帕纳斯(Montparnasse)工作室,常玉死于煤气泄漏。生前,他细心地照顾着朋友Pamela Forrest的盆栽。Pamela说常玉是一个会跟植物们讲话,播音乐给植物们听的柔情的人。当Pamela度假结束回到巴黎,她发现自己的盆栽与常玉一起离开了。三十年后,当Pamela再次回忆起友人的离世,悲痛化为释怀,“So he is not really alone.”晚年孤苦的常玉有心爱的盆栽陪伴,离开时也不算孑然一身了。

在公众所熟知的有关常玉的信息里,常玉是中国四川省南充市人,1900年出生于一个家境富足的书香世家。常玉的成长教育得益于父亲的思想引导和兄长的物质支持。其父常方舫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画家,尤擅长画马和狮子,在日后常玉作品中也常出现这两个意象,可见其父的绘画思想启蒙;长兄常俊民人称“常百万”,经营四川最大的丝绸厂,积聚了雄厚的家产,为常玉成长过程中接受优质先进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支撑他自费到日本、法国、德国留学。

常玉在法国求学的经历不同于同期留学的徐悲鸿、潘玉良等人,相比起这些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初到巴黎的常玉过得更加潇洒和随性。常玉没有到传统的艺术院校,所以没有受过正统的学院派绘画教育,他选择在蒙帕纳斯的大茅屋画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Chaumiére)工作室自由习画,广泛吸收现代派艺术的精髓。常玉的创作理念至今看来都是先进的,他是“个体户”,是自由的艺术家,他与学院艺术绝缘,也不屑于应付画廊的条条框框。后期常玉没有家族经济支持后,做过很多职业来供给自己的艺术梦想,如推广他发明的乒乓网球、在手工工坊做制作瓷器等。1964年中国台湾“教育部长”黄继陆先生十分欣赏常玉的艺术,邀请他来台湾办个展,并留任台湾师范大学做美术教师。但是常玉的个性是纯粹的,他的艺术也是纯粹的,他不愿进入体制,甚至他还曾告诫他的中国朋友万不可步入美术学院的大门,他的艺术成于法国且艺术风格也是现代艺术风格,所以他最终决意留在法国,与其他优秀的现代派艺术家切磋、一决高下。或许也正是他艺术作品中孤寂的纯粹性、沉浸在自己的艺术精神世界的可贵性,才是近年来他被人们接受和更为喜爱的原因。

二、蝴蝶意象

在众多的动植物意象中,蝴蝶以其独特的生长历程及其绚丽的外表,给千百年来的文艺家们,带来了无穷的联想与思索。在绘画领域,蝴蝶在传统花鸟画里是点缀空间增加画面生动性的存在,是文人士大夫笔下寄寓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在民间手工艺领域,蝶又通过对称的形象、吉祥的寓意出现在年画、剪纸等传统的手工艺中,代表着百姓祈福纳吉等生存理想。在文学戏剧中对蝴蝶的刻画与绘画中蝴蝶意象的描绘相辅相成,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蝴蝶意象。可见“蝴蝶”在中国人眼中向来不是简单的昆虫。中国人给蝴蝶赋予了无限的柔情与浪漫,最为经典的要数《梁祝》中化蝶相守、翩翩缠绵的民间故事。

蝴蝶从生物发展至蝴蝶意象,是长久以来积累的产物。《易经》中提出“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打开了中国“意象”论的先河。“象”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指思想、情意。意象即是融形象记忆与主体的立意、情感以形成审美意象,然后再用艺术的方法、手段创造艺术形象。观自然界众多生灵,古往今来的画家不断为蝴蝶这个小生物赋予内涵和深意,既借助蝴蝶的外形之美和姿态之美,提高画面的美感,又将情韵思想赋予蝴蝶身上,让蝴蝶成为画家本人的化身,增加画作的思想性。

三、常玉与蝴蝶

常玉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他画过蝶,在他的画里,时常能感受到“化蝶而飞”的自由与挣扎、相伴相随的浓情与蜜意。在外国人眼中或许简单的蝴蝶意象并不能代表什么深层的内涵,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拥有相同的民族心理结构,联系常玉的生平再细品其作品,一种含蓄却饱满的情感萦绕在心间,这是当时常玉的作品所独有的东方气质,其饱含的审美价值是常玉异于同期现代派画家的重要原因。

(一)花花公子与蝴蝶

出生富贵的常玉,在初到巴黎的那段日子,的确过着花花公子般纨绔的生活,经济的富足支撑他衣着考究、画室宽敞,他出入巴黎的一些高级的社交场所,与同期勤工俭学留法的同学们相比,也潇洒自由的惹人羡慕。他们为了买画料省吃俭用的时候,常玉经常在咖啡馆里享受娴静时光,边喝咖啡边读《红楼梦》,还画下了许多幅咖啡馆里贵妇们的宠物。

蝴蝶喜香倾色的生活习性,常被文人墨客比作在情场风流快活的多情男子。宋代陈德武咏蝶“一生天赋风流”“不知节去蜂愁”,或许是对常玉这一时段生活的形象写照。常玉的天赋和轻狂,正如蝴蝶一般不知愁滋味,在女人与艺术中流连。女人是他的艺术缪斯,他曾自我调侃,称自己住所的沙发上不可一天没有女人,美好丰润的肉体结合常玉舒畅的行笔,形成夸张性的具有独特艺术格调的“宇宙大腿”。

(二)蝴蝶与猫

常玉作品中出现的蝴蝶是与猫组合在一起构成画面的,1931年绘制的《猫与蝶》和1933年绘制的《猫捕蝶》是具有代表性的两幅作品。这两幅画作均以浅粉色、乳黄色平涂背景,具有朦胧的粉色诗意氛围。猫咪或调皮可爱俯身捕蝶或眼神魅惑惹人与蝶嬉戏。

《猫与蝶》中的猫没有用线勾勒,而是以粉色平涂,用料深浅表现猫的身体结构。猫咪肚皮上翻、四脚朝上躺在地上,一脚上伸似欲捕蝶,蝴蝶亦无线条勾边,以黑色做躯干,黄色平涂蝴蝶两翼。常玉并未将猫咪的视线引向蝴蝶,而是绘以人之神态,猫咪侧眼看向画面外的观众,眼神魅惑,惹人疼爱,猫并不是真的在捕蝶,而是打情骂俏般与蝶嬉戏。

《猫捕蝶》画家用黑色粗线简单勾勒,一只捉住蝴蝶的猫的形象跃然纸上。小猫卧扑,前脚按住地面上的蝴蝶,蝴蝶也做简单的黑笔勾线,并未施彩。画面中间以粉色平涂作背景,无立体感,似为猫蝶置粉色地毯。

猫蝶的组合形象并不是常玉独创的,早在唐代便有猫蝶共画的前例。尽管无传世之作,我们仍可以在文献中查询到。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便记载,唐末画家刁光胤工花鸟、猫兔,并且宋孝宗还曾为刁光胤一幅名为《蜂蝶戏猫图》的画册题诗,并且“戏”字可以见得不是简单地偶然地出现于同一画面,两者之间存在呼应与联系。结合作品创作的年份,我们可以推测常玉此时生活富足而自得,或许养了惹人怜爱的宠物,或许拥有一段甜蜜的恋情,猫与蝶嬉戏的场面是常玉生活的一面。

另外猫蝶谐音耄耋,耄耋指八九十岁的长者,以猫蝶共画是国画中雅俗共赏的题材,有祝福长寿的寓意,代表着中国人对长寿的共同追求。正如钱穆先生说:“中国人不看重亦不相信有另外一个天国,因此中国人要求永生,也只想永生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要求不朽,也只想不朽在这个世界上。”①自幼学习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的常玉对这类常见的绘画题材并不陌生,其创新之处便在于用西方油画的媒介和现代派绘画的理念处理中国传统的猫蝶题材,这种中西结合的绘画创作方式是常玉之后不断探索并实践的。

(三)蝴蝶与东方气质

正如前文所说,蝴蝶意象的审美价值在于其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和内蕴,在常玉这两幅猫蝶图中,蝴蝶并不只是单纯的生物性的蝴蝶。我们都听过梁祝化蝶的故事,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蝴蝶是梁祝凄美的爱情与牵挂,是思念与牵连。每次看到这幅《猫与蝶》,笔者都会想起一位外语学者对《色戒》“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的翻译“Alive,my body belonged to you;dead,I am your ghost.”,其将“ghost”换成“butterfly”,外国人读到“butterfly”的翻译可能仅止步与蝴蝶优美的外形,但这背后的凄凉只有我们中国人感受深切——魂牵梦萦的蝶是离开的恋人,是遥远的故乡,是难忘的旧事,常玉拟人化的猫,眼神耐人寻味,它或许就是常玉本人,也一生恋着蝶一般的旧人旧事。

常玉的折枝花卉也是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后期(美术史界公认的“黑色时期”),即便画幅很小,也会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那些绽放的繁花来自小小的瓶瓶罐罐,来自于倔强生长的无根植物。常玉用冷冰直硬的线条简单勾勒瓶罐,用单色平涂背景以衬托主体花卉,而那些画个个旺盛的像是下一秒就要挥动翅膀翩飞的蝴蝶,尽管处在小小的瓶罐之中也要极致盛放,好似常玉只身在巴黎寻找自己的净土,追求自己的艺术上的自由。这满到溢出的才情正是常玉要作茧成蝶倔强的梦想。常玉的伟大,是他一人挑战有能力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结合西洋彩和绘画技巧,是他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东方气质和格调。

四、结语

常玉不媚世俗的个性、我行我素的态度、追求纯粹的画风都是现代人们推崇和喜爱的。人们常说他孤独地客死异国他乡,放大了常玉生命后期的悲凉,但这一切都是常玉自己的选择,按照他的个性也不会后悔。他要站在世界艺术中心的巴黎,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去挑战西方的绘画传统,去融合中西方绘画的精髓。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与自己抗衡。正如画作中的蝴蝶,无论是与猫嬉戏的蝴蝶,还是折枝花卉中的蝴蝶,其蕴含的自由与爱意,其包含的东方气质,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注释

①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猜你喜欢
常玉蝴蝶意象
寂寞的枝头,才能长出常玉要的花朵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常玉的乡愁
蒙尘的明珠
——常玉
意象、形神
浪荡公子常玉凭什么成为华人收藏的品味象征
为了蝴蝶
捉蝴蝶
捉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