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Vlog+新闻”的创新路径及反思
——以重大新闻报道为例

2022-01-11 06:24:40李柳瑶湖北文理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张扬新闻报道受众

李柳瑶 湖北文理学院

一、引言

短视频已从粗放发展阶段进入平稳阶段,Vlog成为刺激短视频发展的新形式进入受众的视野,相较于短视频,Vlog更强的个人属性,使其拥有较大的社交潜能。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Vlog用户规模为3.68亿人,预计到2021年,用户规模达4.88亿人[1]。被视作下一个风口的Vlog经历粗放式发展后,被各大主流媒体重视,全国两会及地方两会报道中,不少主流媒体用Vlog的形式报道新闻,如奥运会期间新华网推出栏目《高导的奥运Vlog》,两会期间新华社的《张扬两会Vlog》、央视的Vlog栏目《大国外交最前线》等。

借助Vlog的形式,主流媒体有效地缓解了渠道失灵、信息触达率低等问题,例如#两会VLOG#微博话题的阅读量到达5.7亿,讨论达到13万次,原创人数达2436人。为进一步提升新闻在年青受众群体中的传播效果,不断升级主流媒体报道新闻的专业素养,本文将以传播效果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当前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运用Vlog的方式,以期明确Vlog在传播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并对“Vlog+新闻”创新不足进行反思。

二、Vlog用于重大新闻的成果及创新路径

(一)传播内容创新路径

1.生活化选题角度

一方面,在传统重大新闻的报道中,媒体多聚焦于关于国计民生的硬新闻,选题多关乎宏观层面,强调新闻的权威性与严肃性。近些年,主流媒体意识到在传播内容、新闻选题方面已与当代青年观众的信息需求和文化审美产生错位,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动画、直播、H5等形式报道新闻,然而“旧酒装新瓶”的方式并不能解决错位问题,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选题角度使得新闻与观众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情感距离[1]。Vlog通常让受众以制作者的第一视角接收内容,当其运用于新闻的报道中,可以通过记者的带入生活化的话题,消解时政内容的严肃性,例如新华社策划的系列栏目《张扬两会Vlog》中以记者在两会采访活动中需要用到的设备作为选题,通过“开箱”这一生活化的切入点展开叙事,激发受众的好奇心(见表1)。

表1 Bilibili《张扬两会Vlog》相关数据

另一方面,Vlog的选题更适合拍着花絮、幕后等内容,作为对新闻热点的补充。它关注“副话题新闻”,即围绕热点展开的、核心主题以外延伸而来的热点周边新闻。Vlog出镜记者通过报道新闻现场幕后的故事、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等,不但能够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并且能够达到补充、丰富重大新闻报道内容及细节的效果[2]。

2.社交化传播目的

从“传者本位”思维出发生产的传统新闻,依托权威信息来源和固有渠道触达受众,传播目的的中心在于新闻内容的传达;而运用Vlog形式生产的新闻侧重于故事化叙事,通过与受众对话、分享的形式,让观点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由于内容上的选取更偏向生活化、幕后化,创作者通过感性地记录与互动,给受众一种窥探了隐藏在媒介机构内部新闻加工流程的满足感,同时更加利于新闻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例如《张扬两会Vlog》关于在2021年全国两会的系列报道中,关于会前准备幕后揭秘和大会堂采访揭秘的两期Vlog不论是播放量、点赞数、分享数和弹幕数都是该系列节目中最多的两期。可见,改变以往新闻报道的“传者本位”,尊重并满足观众互动和讨论的欲望,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

(二)话语风格创新路径

1.人格化为新闻“去魅”

在传统的重大新闻现场报道中,真实人格被掩盖在职业角色之下,出镜记者的言行经过专业素养的修饰,形成受众眼中客观、权威、专业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职业要求,产生了记者与受众间的距离感。而在Vlog中,记者的叙事策略发生巨大改变——聚焦叙事赋予出镜记者人格化表达空间。在Vlog新闻中,记者可以将自己的个性与新闻职业角色结合,通过自由活泼,轻松明快的叙事风格,日常的生活化的语态分享所见所闻,传受关系平等化。例如,在《张扬两会Vlog》第三期中《初春的两会回来啦!》中,出镜记者张扬在拍摄出发采访前,插入如何快速做出卷发造型的镜头,让观众对于两会新闻生产、传播有更加生活化地认识,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以Vlog形式报道新闻与央视推出《直播说联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人格化叙事的方式为严肃新闻“去魅”,以弥合其与年轻受众的距离,提升传播效果。

2.多元化场景满足受众期待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达9.27亿。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人的延伸”,移动媒介手机在为受众提供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尤其指作为“网络土著”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偏向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Vlog的传播方式能够更好地与出境记者、周边环境相结合,在叙述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场景、个性化传播内容。例如在康辉的第一支Vlog中,被网友置顶的一条评论“第一次见中央广播电视台,原来是这样的”获得9.6万个赞,视频中出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产生共鸣,进而扩大传播面,为更多受众所见。

(三)传播方式创新路径

1.品牌化传播

主流媒体采用Vlog形式生产、传播新闻,通常固定某一出镜记者推出系列视频,以塑造Vlog品牌系列视频。例如央视围绕习近平主席赴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及访问希腊的外交事件,推出六期Vlog视频,每期都以康辉作为固出镜记者出镜。这种系列化、固定化、品牌化的Vlog栏目不仅能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还能有效地改善受众心中主流媒体的刻板印象。通过系列Vlog的形式,用接近年轻人的方式重塑品牌,积极探索新的传播形式,打破话题壁垒,是推动传统品牌在新媒体时代的升级发展的一个创新路径。

2.动性增强

交互性是当代所有传播媒介都强调的属性之一。较之受众留言由官方回复的互动方式而言,Vlog的互动更具有真实感和带入感,还能产生类似网友观看直播时“云互动”的共鸣。在报道新闻时,Vlog中的出镜记者大多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互动。第一,记者根据观众评论,选取关注度高的话题进行拍摄,或对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观众发现自己的评论得到回应时,极有可能再次引发其互动热情,增强用户黏性;同时,还可能吸引新的用户关注。例如在央视推出的《康辉的Vlog》中,康辉积极与网友互动,采用网友的建议使用自拍杆拍摄Vlog,纠正“Vlog”的发音等[3]。第二,记者间进行互动。如一位记者可以对另一位记者Vlog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包含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回应。记者间的话题联动,有利于进一步拓展话题影响力。

三、“Vlog+新闻”创新路径的反思

Vlog是社交化与视频化等关系性传播深度发展的样式,特别适用于当下内容过剩、信息超载的传播环境,满足用户对“正在发生什么”的视听需求,是全媒体报道中的轻骑兵。然而,在“Vlog+新闻”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及时克服、纠正出现的新问题。

(一)内容大于形式

在使用Vlog报道新闻时,应注意把控信息传递与吸引注意的平衡性,虽然Vlog软表达的方式能够帮助新闻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但是就新闻报道而言,传递信息是核心目的。为了引更多受众的注意力,Vlog新闻会融入趣味元素或与出镜记者个人相关内容,而非客观、公正的事实主体。当受众对于趣味性元素、出镜记者个人或报道新闻的新兴形式的关注大于对新闻所传播的信息或事件本身的关注时,即使被更多人看到,其传播效果也不好。

(二)避免内容同质化

由于Vlog本身特性的限制及对于其运用的刻板印象,主流媒体制作Vlog 的选题角度存在同质化现象。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当前关于两会的Vlog报道大多集中在以下三类:报道会场实况,如《张扬两会Vlog:在“代表通道”上倾听暖心故事 感受奋进旋律》;两会代表个人采访,如《张扬两会Vlog:在记者会上,我提了一问》;采访活动幕后工作,如齐鲁晚报推出的《京鲁连线背后故事:认真工作的他们还有这样的一面》等。考虑到其人格化叙事的特点,可以挖掘出境记者个性特色,打造Vlog栏目的个性化风格,例如《张扬两会Vlog》中,有如何高效做好出镜记者造型、我眼中的外长记者会上的27次问答等主题,这些新闻的主题放大了记者的个人魅力,塑造更加个性的栏目形象,从而增强重大新闻报道栏目的粉丝黏性。

(三)重视社群维护

新媒体的传播离不开互联网,在大数据、AI等技术的加持下,重大新闻报道想要通过Vlog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本质是需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即记者编辑与受众、受众给予受众之间的联系。在新华网制作的《张扬两会Vlog:跟我去人民大会堂报道人大开幕会》中,作者小羊在鲜花舍在视频下留言“我又来了”,该留下有80条网友评论,诸如“姐姐,我等你到四点”“羊姐姐好温柔”“明天见面吗”等评论,作者并未对评论进行回复。说明该栏目的粉丝在关注新闻报道内容的同时,试图通过与主持人的互动强化认同,但是视频作者并没有与粉丝互动,加强联系、强化认同。Vlog的人格化叙事赋予重大新闻报道社交属性,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重视维护社群关系,提升受众粘性,采用充分发挥社交属性对新闻传播效果的正效应。

四、结语

Vlog给当下新闻报道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除了具有碎片化信息、移动化传播优势之外,Vlog与短视频相比具有人格化叙事、多元化场景和故事性表达等优势。与传统视频新闻相比,Vlog新闻不仅实现了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话语风格、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还为年轻受众观看新闻报道提供新的视角,让更多年轻受众能够关注到关乎国计民生的信息。

作为新兴的传播形式,Vlog在与新闻融合的过程中,并非十全十美,出现内容大于形式、新闻内容同质化、未充分驱动社群影响力等问题,值得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视与反思。

猜你喜欢
张扬新闻报道受众
爱,无须张扬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48
魔高一丈 就要张扬 Ducati XDiavel
车迷(2020年7期)2020-08-10 06:41:00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低调而不张扬的七都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18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48:48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