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
——以攀枝花学院为例

2021-01-14 10:03:34
黑龙江科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牛 强

(攀枝花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地方高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特色,努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1]。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污染防治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污控设备运行与维护能力以及能在相关单位和企业从事规划、设计和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2]。如何满足现代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更高要求,培养符合地方精准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了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挑战。

1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就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进行调研。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回访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表现的反馈意见来看,攀枝花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

A.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地方发展的特色人才需求。攀枝花是一个以钢铁和钒钛为主的典型资源城市,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不断重视,迫切需要具备实战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且能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的复合型环境类应用人才。但攀枝花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时间短,人才培养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发展实际脱节,没有明确体现区域产业特色。

B.课程结构体系对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支撑不足。攀枝花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结构满足了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需求,但课程设置存在同质化现象,有关联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重复讲授,核心课程以化工类为基础,偏重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另外,对选修学分要求较低,不足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C.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不同步。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快速发展的行业不同步,部分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缺乏与学科领域和国家发展重点相关的知识讲授,在新课程建设上缺少专业特色课程群,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没有融入到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

D.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需求。各实践环节缺乏内在关联,学生的学科知识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系统性不强。虽然课程体系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路径,但传统专业基础实践占了较大比例,实践教学环节仍停留在基础性、综合性层面,用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配给不足。另外,原有的部分实践内容同质化倾向明显,内容陈旧,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A.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特点和区域特色,优化培养方案。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内在关联,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应深入调研未来环境工程发展趋势,结合国家碳中和、碳达峰发展战略,参考行业、市场和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方向,邀请高校专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顾问进行论证调研,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方案,并依据攀枝花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和攀枝花钢铁及钒钛产业特征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优化整合,将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统一,使人才培养呈现一定的梯度和特色,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研究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的环境应用类人才。

B.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结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育人成果的纽带,其比例设置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根据攀枝花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课程组、课程群的对应关系,优化课程体系的实现矩阵。全面梳理环境工程建设基础,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以专业基础课为基准、专业核心课为支撑、专业选修课为特色的进阶式、多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弱化基础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增设学科交叉渗透的特色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在跨学科多元思维和视角下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C.嵌入式模块教学。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进行嵌入式模块教学,分设工程应用模块和科学研究模块。根据教师的不同行业和学术背景,分别构建以环境工程施工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保设备基础等基础单元为主的工程应用特色课程群和以环境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分析化学等科研相关的课程为主的科学研究特色课程群。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规划,选择不同模块内的课程进行研习。嵌入式模块教学更具备针对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职业技能水平和科研素养。作为连接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的纽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应用型环保人才的关键[4]。攀枝花学院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总体由专业实验、教学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五个方面构成。

D.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5]。目前,环境问题呈现复合性、多样性发展态势,环境工程专业必须对社会需求加以明确,做到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在理论课程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每一门课程中,并由教研室负责进行严格审核,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要强化实践实习力度,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高到32%,拓宽实习的广度,使学生能够到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电厂、钢铁钒钛冶炼企业等一线实习地点进行学习,健全实践实习考核,打破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可以在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贴合市场需求实际的训练项目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实践的创业模式,鼓励引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需加强与地方的密切协作,汇聚区域内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教育资源,强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共同深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

3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的任务是培养服务地方发展、胜任行业需求且具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要充分把握新工科建设机遇,在调研区域发展的基础上,以新工科教育背景为指导,树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加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升级。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36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50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