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冬梅 牟晓伟
( 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长春)
[ 提要] 目前,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已进入到由规范管理到扶持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民办高校已逐步体现其发展的特色与优势。但是,在新形势下吉林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暴露出诸多弊端,使民办高校陷入财务困境,影响其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吉林省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着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对策。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是民办高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它关系到学校的资金筹集与使用,控制校内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保证学校各项活动顺利进行,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以实现其教育目标。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对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如何突破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困境,创新管理模式,尽快增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吉林省民办高校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同于企业,因其教育事业的特性,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主要围绕教育资金展开,实质就是教育资金的筹集与使用,在财务治理机制框架下进行财务核算与监督,控制好各类财务风险,是处理民办高校各种财务关系而发生的一切财务活动。同时,也包括外部财务治理要素在内部财务治理过程的嵌入和协同(如外部利益代表者参与到高校内部财务决策和监督事项)。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有其特殊性,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涵盖的内容更为复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由于政府部门不给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拨款,其办学经费完全依靠自身来解决,因此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还涉及到筹集资金方面内容,民办高校基本都需要从外界融通资金,也就是说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不只是处理内部财务问题,还要与银行、一些企业打交道。由于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自筹,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经常会比较紧张,也因此格外注重办学成本,在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前提下要尽量减少浪费,节约收支,在实现办学目标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另外,由于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很大一部分依靠学生的学费,因此许多民办高校都存在秋季资金充裕而春季资金紧张的状况,这也使得一些学校的财务管理呈现“前松后紧”的特征。
( 一)会计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核算与监督,但目前我国很多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更多的是发挥了会计核算职能,会计监督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出现了一些较为严重的资金管理问题。而且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方式,这种核算方式已不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它有很多弊端,既不能进行很好的成本核算,又不能真实反映高校当年收支结余,无法反映高校的经济效益。再就是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上涉及的对外投资业务及隐性债务,在这种核算方式下,这些项目都不能准确地被反映出来,对外投资业务及隐性债务恰恰是非常重要且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财务工作人员日常做的只是执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基本核算工作,很少处理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内容,没有进行财务预测和控制。一些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上既缺乏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又没有教职工参与的民主监督,使会计监督职能被弱化。高校应当提高自身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利用财务信息数据库实现统一核算,对预算和资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部分民办高校的财务部门信息化程度低,还没有使用方便提供会计信息的财务系统软件,主要使用Excel 表格来进行会计核算处理,这样就使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被弱化。比如在数据采集平台上申报的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经费、科学研究经费等,在每年的民办院校年检中提供的财务数据无法验证其数据采集平台的真实性。
(二)预算管理体制滞后导致办学资金更为紧张。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还未能够充分认识到内控制度科学制定的重要性,在相关管理制度上存在着不足。目前,很多民办高校财务管理时对财务预算管理不够重视,采用落后的预算管理体制,导致预算不够严格、不够精细和全面,使得办学资金更为紧张,从而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很多民办高校财务预算在没有进行市场调研的情况下,仍采用基数加增长的陈旧办法编制预算,造成预算金额逐年增长,而且财务预算与其财务管理结合得不好或者根本没有考虑,更多的是参考以往历史数据进行预算的编制,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编制预算时也没有考虑学校整体战略,而是过分偏重于短期的利益。民办高校也不能把握自身是“民办”性质的特殊性,没有考虑生源变动因素及其他未来变化的因素,造成预算很难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预算与高校实践活动不符且执行困难的后果。预算不准确,实际支出与预算出入太大,导致办学资金更加紧张,带来校内资金流动风险,甚至影响教职员工薪酬发放。
(三)筹资能力弱,办学资金紧张。 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筹集资金,但是大部分民办高校筹资能力弱,办学资金紧张。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只有很小的比例来自银行贷款等渠道,经费来源的80%左右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不但用作办学经费,而且也要用于高校的基本建设支出,因此大部分民办高校都存在办学经费紧张问题。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生源争夺更加激烈,进一步造成民办高校的资金紧缺。兴办民办高校投入巨大,如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不能很好地改善办学条件,高校就很难得到发展。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创办者本身的实力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南方的个别民办高校得到名人无偿捐赠办学,办学经费比较充裕,但吉林省大部分民办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学校基金会运作、社会捐赠、政府资助等经费筹措和运行机制。而且在办学经费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设备闲置、利用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甚至一些时候还出现经费用途存在偏差,极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就是为教学、科研以及师生员工服务的,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以及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吉林省民办高校,必须尽快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创新财务管理机制,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正确处理学校资金供给关系,使民办高校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
(一)完善会计监督体系,透明财务信息。 把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做好、做扎实的一个必备条件是要有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建立有章可循的会计制度,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可以财务预测和控制,财务信息可以对内外公开透明,以发现潜在隐患和杜绝腐败现象发生,从而保证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民办高校的监督有来自政府的外部监督,有来自学校相关部门及教职工的内部监督,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国家层面要完善民办高校的财务监督法律体系,学校层面要健全会计监督体系。民办高校要强化会计监督,保护好学校会计管理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把控好学校各项会计管理相关决策的监督。与此同时,民办高校还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民办高校应建立内部审计委员会,授权其对民办高校会计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我国民办高校可以借鉴日本私立学校的做法,重视权责发生制的应用,尝试建立起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即要求按照责权发生制核算收入与费用。大学财务报告要详细记录经营性收入与非经营性收入,报告中要体现学校的收入和支出、资产和负债等具体情况,可以在学校网站将具体数据一一列出,让国家、社会、投资者、捐赠者以及学生、学生家长都能够及时对学校情况进行了解,透明度比较高。
(二)实施先进的财务预算体制,科学精准预算。 当前,民办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预算,要加强内部预算管理,合理安排好经费使用问题。具体来说,一是民办高校的财务预算要依据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制定,采用先进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充分结合民办高校的生源因素和市场因素,科学精准预算,降低财务风险。二是民办高校要明确预算的内容,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教师薪酬、资产采购、部门支出,到投融资费用预算等各个与经费有关的环节,将预算项目全面统计,为了科学精准预算,要对项目支出预算进行细化,避免产生过多的、不必要的资金需求。三是财务管理预算要有重点,要优先考虑学校的重要建设项目和重点支持对象。四是民办高校应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为财务管理健康运行提供保障。让预算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预算协调、整合、控制与考评的作用。
(三)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提高投融资效率。 资金支持是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得以发展的重要依靠。民办高校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拓宽筹资渠道,保证足够的办学资金。而要突破民办高校筹资难的困境,需要外部内部共同努力。首先,民办高校的办学非常需要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扶持民办高校优惠政策,还应加大对民办高校学生的资助,成立专项资金,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其次,民办高校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办学质量和声誉来扩大筹资渠道。民办高校不能依靠扩大招生、增收学费来增加办学资金,而是要提高自身实力,实力越强才有机会上市融资,才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才更能吸引校外的社会资本投资民办教育。这需要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民办高校人员素质、办学规模、信誉度、科研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反馈,这都可以借助财务管理工作来开展。民办高校不但应实行严格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透明度,还要计划合理的筹资规模和提高自身的投融资效率。财务管理能够准确反映学校资金使用效率,能够判断投融资的合理与否。只有不断增强财务管理能力,提高自筹资金比例,才能进入良性发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