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镕镕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创优路径;探析主持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塑造;研究经典文艺(故事)与中国发展在电视节目的融合呈现;梳理节目对主持人发展的启示。最终达到从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创优路径、探析主持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塑造、研究经典文艺(故事)与中国发展在电视节目的融合呈现、梳理节目对主持人发展的启示等研究主持人如何完成多重角色的塑造的研究目标。
《故事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已经连续办了两季,从经典文艺作品到新时代楷模,这个舞台为观众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然而,节目以“讲故事”为内核,叙述则尤为重要,这不仅体现在节目框架上,也要求主持人能够充当好叙述者的角色。《故事里的中国》的开场叙述中,主持人会通过抒发感受、提出设问性语句来渲染氛围,将观众的情绪带入故事。如“在那个年代作者经历了什么?是如何创作出一个具有时代印记的经典影视作品的?”这样的话语,也一步步地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从而勾起时空对话。作为叙述者,巧用辅助性道具、音响等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在《故事里的中国》(第2 季)致敬“天眼之父”南仁东一期中,主持人就巧用一段来自1.6 万光年以外的脉冲星声音来凸显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 的神秘,后又用语气、节奏为人们讲述了南仁东先生一路走来的艰辛。想要当好叙述者,离不开理解、感受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在节目中常会出现嘉宾的语言过于口语化、逻辑性不强、意思未表达准确等情况。如在《十八洞村》中,嘉宾在形容从十八洞村中感受到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中说“土地和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它又是有些矛盾的。”显然过于口语化,主持人听后换一种方式复述出来“土地永远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人和土地的关系。”将原话精准概括复述,将嘉宾想表达的意思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复述呈现出来。这样精准的理解、概括、复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归功于主持人平时积累的阅读量。《故事里的中国》遵循着旧时写文章的顺序“起承转合”,节目最后主持人常用的手法是排比和引用。如在《十八洞村》中夸赞脱贫攻坚报告作者彭学明的写作“在如此宏大的主题下,它的声音是有力的、音调是适量的、语言是自然的、情感是饱满的”,振聋发聩般地宣告着脱贫攻坚的艰辛与力量。再如在《林海雪原》引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作为总结,寄语新时代下的青年;在《烈火中永生》引用方志敏的语录:“七十年前,革命英烈们向死而生、舍生取义,因为他们坚信,生的快乐将代替死的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展现革命英烈舍生取义的精神;《父母爱情》中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谈浪漫,以“你守着岛、我守着你”表达最长情的告白。
《故事里的中国》的创新在于“讲好故事”,而“讲好故事”的前提是通过访谈的形式让受众了解故事内涵,挖掘深层的内在精神,为舞台表现做铺垫。而这时主持人作为交际者即要通过仪态、表情、肢体动作、提问方式等让人感到自然、舒适,把握住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度”。这便体现在面对不同的受访人数进行交际时主持人是否能做到把握节奏、处处回应。这里围绕主持人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三种访谈情况下交际能力的体现做分析:在一对一的交际过程中,两位主持人都十分专注,眼神中体现的倾听欲望强烈,表情管理上积极给访谈对象回应,自然地点头或是微笑,表现出主持人富有亲和力的形象;董卿在倾听时非常投入,且共情能力强,常常被受访者真挚的故事描述感动,表现出感性的形象;撒贝宁在访谈中轻松自在的状态与幽默的语言魅力能够让受访者也跟着放松下来。董卿在交际中手势的运用恰到好处,站姿肢体动作的范围在腰部以上,坐姿时肢体动作的范围在胸部以上。这样的手势位置表现出主持人积极、理性的态度;在提问方式上两位主持人加强了问题中关键词的重音,强弱对比明显,更能抓住受访者的注意力。对比《朗读者》中董卿的交际者身份,在一对一交际的过程中与《故事里的中国》的不同。首先,在节目主题上两者大相径庭,《朗读者》是“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方式,突出的是朗读者的人生经历与传奇故事,主体是人。嘉宾来自各行各业,通过分享人生故事,读美文的方式呈现文学与生命之美,在朗读上不是突出“我会读”,而是强调“我要读”;《故事里的中国》突出通过“戏剧+影视+综艺”这样三维创新的手法以点及面,从一个个作品或是人出发,探寻时代精神与时代印记,让观众铭记一个个划时代的作品与其背后所突出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是在用文化树立起中国荧幕形象。这就意味着主持人在《故事里的中国》中不再只是一个访谈者的形象,更是节目三个环节“戏剧+影视+综艺”的串联者。其次,《朗读者》是展现当下;而《故事里的中国》是在展现不同时代下的精神内涵。最后,因为表达主题的不同,在交际中主持人的状态与节奏也不尽相同。
以董卿为例:在《朗读者》中董卿大多带着轻松的聊天状态面对访谈嘉宾,交谈的节奏偏快,一对一的访谈时间平均在七分钟,董卿一个字平均用时0.23 秒;在《故事里的中国》中董卿作为节奏的把控者需要不断挖掘访谈对象了解到的故事,并将时间把控好以便控制访谈时长,进入戏剧演绎环节。因为访谈对象状态、语速常常随着情绪转变而变化,因此,董卿的节奏是尽量顺着访谈者的节奏,接上访谈对象的思路继续抛出问题。在《故事里的中国》一对一的访谈中,董卿单字平均用时为0.24 秒。结合两档文艺类节目,董卿的单字平均用时0.23 秒,“一般而言,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4~5 个字,即每分钟240~250 字”,超过此速度受众会有辨析困难,而低于此速度则会显得语言拖沓。因此,董卿的交际语速从听感上较为舒适。在一对二交际时,两位主持人会尽量照顾到两个人的感受,将有人物关联的两位嘉宾放在一起,如在《十八洞村》中强调扶贫工作队长龙秀林与受他带领走上致富道路的村民龙先兰两人,通过两个人的叙述还原十八洞村脱贫前队长龙秀林对村民做的准备工作。突出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工作者们不怕困难,不断探索方法的毅力。再如第二季讲述钟南山的事迹,将《钟南山传》的作者叶依与钟南山的助手苏越明讲述钟老先生不同年龄的事迹形象,让观众感受到钟南山的医者仁心与不服老的精气神。在一对多的访谈中,两位主持人更多的作为把控者、引领者的形象把控全局。将《故事里的中国》一对多的访谈模式与节目《见字如面》对比。两者的不同点在于《见字如面》一般有着固定的两到三位嘉宾,发言没有必然的先后顺序,而是保持着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交谈。各方有想法都可以表达,可以各执己见,言之有理即可;《故事里的中国》两位主持人在一对多的交际时为了把控全局,呈现脉络清晰的时代故事,需要事先安排好访谈嘉宾的发言顺序,循序渐进地引出主题、层层递进地升华体现出的时代精神。如在《故事里的中国》(第1 季)《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先请出的是电视剧中女主人公的扮演者,再请出的是主人公李白烈士的孙子,最后是李白烈士的战友。如《故事里的中国》(第2 季)《英雄儿女》中先请出编剧毛白鸽,请出烈士战友,最后请出赵先有烈士之孙赵新民。人物关系的层层深入、层层递进,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一对多的交际中能够分清主次。节目中可以看到两位主持人将专注力始终放在此刻的访谈对象身上,这样的场域也能够带着其他受访者及观众更加关注当下受访者的叙述,不至于让其他受访者产生被冷落之感。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多以现象级、精品化出现在大众视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等节目都扎根民族、聚焦社会,为观众传播中国故事、树立了文化自信。在《故事里的中国》中,主持人作为传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能够综合使用有声语言、副语言来塑造优秀的文化形象是至关重要的。在有声语言表达方面,董卿和撒贝宁两位主持人都能注重轻重缓急,在平稳的叙事过程中,把握好节奏变化给观众更好的表情达意。此外,这档节目还融入了访谈环节,在人际沟通中,表情、动作都是信息符号。节目中,主持人眼睛湿润的特写镜头、身体微微向前的聆听式坐姿、别人讲述时肯定的点头,都代表着自身被牵动的心,而这些也都深深影响着观众。当然,在传播过程中,《故事里的中国》这档节目为观众树立的媒介形象主要有三种:端庄、真情、励志。两季《故事里的中国》主持人的着装尽显端庄、知性。《故事里的中国》(第1 季)董卿穿着淡雅,大多是暖色调服装,如粉色、蓝色等。突出干净、大方、知性的气质。在服装配饰的搭配上减少饰品的搭配,利用丝巾增加整体的层次感,使整体看起来更加和谐、充满质感。整体体现出不张扬却极富品质的一面,表现出细节上精致的美感、突出服饰干净的质感,并搭配与整体服装相呼应的高跟鞋,尽显成熟、干练的独立女性风范。《故事里的中国》(第2 季)撒贝宁一套简单、庄重、淡雅的黑色西装贯穿始终,白色衬衫领口黑色条纹的设计使之不像大多数黑色西装那样刻板,多了一丝灵动。主持人的传播能力决定传播效果,两位主持人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先将自己带入,体现出两位极强的共情能力,董卿就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烈火中永生》等多期节目中真情流露泪洒现场,同时这一份感性也感染了无数观众。在讲述抗击疫情等励志的背景下,两位主持人的语言铿锵有力,如撒贝宁在讲述村书记黄文秀的事迹以及钟南山院士抗击肺炎疫情所做出的贡献时,学习黄文秀和钟南山院士信念坚定,学习他们心系群众,学习他们胸怀大爱、无私奉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拼搏奋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正需要学习这样的精神。青年,永远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中国的青年,要心怀信仰,每一个青年学子都需要承担起 光荣的历史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时代的洪流中,向我们展现了励志故事的背后是坚定的守护。
本文的标题是《故事里的中国》主持人角色的多重实现,要旨是通过以2019 年央视自主原创的文化综艺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为主体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创优路径;探析主持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形象塑造;研究经典文艺(故事)与中国发展在电视节目的融合呈现;梳理节目对主持人发展的启示。最终研究主持人如何完成多重角色的塑造。在《故事里的中国》里我们看到了文化节目不断走向创新的同时,对主持人塑造多重角色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主持人在文化类节目中所承担的角色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重要。《故事里的中国》主持人董卿与撒贝宁塑造出叙述者、交际者、传播者的身份,在节目环节中充当串联者的身份。同时,作为一名专业水平强劲、有丰富文艺类节目主持经验的主持人,董卿、撒贝宁以自成一派、刚柔并济的主持风格与节目精神呼应。以两位主持人为目标,作为播音专业的学生从中认识到未来对于主持人专业的要求将不仅仅是扎实的语音发声基本功,更是考验每一个主持人作为一个叙述者时的语言功力;作为交际者时的亲和力与把控力;作为传播者时对于节目的串联;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关系的把握等。《故事里的中国》摘得第26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作为一档创新的文化类节目,它用文化立起了中国荧幕形象。而新时代下的传媒人、未来的主持人们也应该不断思考、实践,实现主持人多重角色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