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研究

2021-01-14 02:42赵慧芳刘晓峰
关键词:费正清译介著作

赵慧芳,刘晓峰

(1.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2. 西安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28)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历史学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和现代中国学的开拓者。他组织成立了“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问题、近现代中国史以及中美两国关系走向。他的研究推动了国外对中国由传统的汉学研究角度向近现代中国研究转变,其思想不仅影响着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对美国在华政策也有着重要影响。

费正清思想从70年代开始陆续译介到中国,国内已有学者对费正清思想加以研究,蔡葆真曾对比了《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旧版与新版本的不同点,针对著作思想内容进行探讨[1]。可是,费正清思想在国内的译介研究仅有冉隆勃从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分析了《剑桥中国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第15卷的两个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出版)[2]。舒晋瑜从宏观视角概述了《剑桥中国史》的翻译历程及影响,均未具体展开[3]。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研究的重视程度与其对中美关系和当代中国的影响并不相符。方梦之和傅敬民提出,翻译研究的领域有多大,翻译史包罗的就有多宽广。翻译史应该统辖宗教、文学、科学、人文、口译等各类,不宜偏废[4]70。因此文章将以翻译文化史视角为基点,分析研究译者、翻译模式、副文本以及译作的传播和影响,以期为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研究做出贡献。

一、费正清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与出版

费正清出版的著作繁多,包括论文改编的专著、书评、个人独自完成的著作、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著作,以及参与编写的一些宏观论述中国历史的书籍文献。陶文钊将费正清论著分为四类[5]147:(1)学术论文或博士论文改写而成的专著,如《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1842—— 1854);(2)为学生和从事东亚研究的学者编写的关于中国研究的提要目录和文献介绍,多数为与他人合编而成,如与中国学者刘广京合编的《近代中国:1898——1937年中文著作书目指南》(Modern China: A Bibliography Guide to Chinese Works, 1898-1937);(3)基于教育的目的而撰写的中国及中美关系著作,如《美国与中国》;(4)直接论述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走向,提出政策建议的文章。这些论文在发表以后多被汇集成册,如《中国:人民的中央王国和美国》(China: The People's Middle Kingdom and the U. S. A)。

沿着费正清四类论著的思路对中译本进行查询,可以发现目前译入国内的多为基于教育目的而撰写的中国及中美关系著作,如表1所示。

表1 费正清著作中译本汇总表

1971年,为配合中美建交,孙瑞芹、陈泽宪赶译《美国与中国》第三版。目前国内传播度较广的版本为《美国与中国》第四版(世界知识出版社),直到2013年该书已经印刷出版13次,传播度可见一斑。

而为学生和从事东亚研究的学者编写的文献中,仅《剑桥中国史》(15卷)有中译本,198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目前《剑桥中国史》共出版11卷。这套书翻译的时间跨度较大,翻译人员众多,杨品泉是参与翻译卷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译者。海南出版社也曾翻译出版该套丛书,传播度不广,这里不作分析。

分析得知,费正清译介入中国的著作,几乎均有两个以上的译本。出版机构对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影响力得以扩大。

二、费正清著作的译者群及翻译模式

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译者通过翻译文本促进思想的传播。译者能否准确转化原作者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原作思想在目标语读者中的接受度,所以译者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胡庚申提出,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的成功与否,译品的质量如何,归根结底还是译者本身的素质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译者素质越高,其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也就越强;而译者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越强,其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也自然会越高[6]32。译者翻译水平的高低与译者的教育背景、从事的职业、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掌握程度密不可分。下文将集中讨论费正清著作的译者群体和译介模式。

(一) 译者群体

译者需吃透原作思想,才有可能产出高质量的译作。费正清有关中国问题的著作中,话题囊括经济、政治、历史、战争、改革、外交等多个方面。翻译费正清著作的译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还需拥有渊博的知识,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以及不同时期面临的错综复杂的问题。据掌握的资料来看,费正清基于教育目的而撰写的中国及中美关系著作中,参与翻译的译者多达30余人。

文章系统整理了费正清著作的译者的身份,见表2:

表2 费正清著作译者的职业与研究方向

从教育背景来看,译者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至少两门语言。《观察中国》(China Watch)译者傅光明是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教育背景雄厚,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美国与中国》的译者孙瑞芹精通法语、英语及德语三门外语。

从职业来看,译者多为高校教师,研究领域多为社会科学。《中国:传统与变革》(China: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的译者之一陈仲丹是南京大学世界史教授,潘兴明为东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教授。《中国:传统与变迁》(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另一版本的译者张沛是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此外,译者中不乏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作家。《伟大的中国革命》(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的译者刘尊棋是中国新闻家,曾担任《中国日报》英文总编辑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目前热销的书籍——《美国与中国》的译者张理京既是一名数学家,又是翻译家,并多次翻译人物传记。

由此看出,从事费正清思想译介的译者大多数是学者型译者,学者型译者既是学术研究的专家,又从事翻译工作。霍跃红、杨潇、王蓓蓓认为,学者型译者与普通译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者型译者走的是一种研究与翻译相结合的学术路径。在学者型译者那里,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它既是研究创新的手段也是研究创新的结晶[7]83。首先,学者型译者在选择翻译费正清的作品时,有学养保证挑选出本领域有影响力的作品,同时,他们的译作受众多为该领域的专家、学生和爱好者,有利于更新国内学术界的思想和文化认知;其次,学者型译者更能拿捏好本领域的最新概念,其译著质量一般高于普通译者,更能准确译出费正清作品风格、时代环境和社会价值,推动费正清思想的传播,从而推动国与国关系的重塑。

(二) 翻译模式

费正清著作的翻译模式包括合译和独译。

第一种为独译,一位译者独自完成翻译任务。独译著作有三本:《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伟大的中国革命》(刘尊棋译)、《观察中国》(傅光明译)。

第二种是合译,多位译者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张德让提到,合译指不同的译者共同翻译同一部著作,但彼此分工不同,或角色有异,每位译者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协同合作,从而力求使合译者的“多”去等同于作者的“一”,使合译的各部分融为一体去等同于原作的“一”。合译相对于独译而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合”[8]25。费正清著作的合译分为两种:其一同一著作的多个译本均为合译,如《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国思想与制度》(China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费正清中国回忆录》(China bound: A Fifty-Year Memoir)。个别译作的情况特殊,是多个译者在不同时期合作完成。《剑桥中国史》隶属“剑桥历史丛书”,译者为张书生和杨品泉。后来谢亮生、张定、吴家珣、李凌、余顺尧、郑文林、吴元梁、王俊义、张树相、李茂生、孟昭宇、赵剑英、曹宏举、马晓光等人也参与了其他多卷的翻译。此套丛书的翻译工作仍在进行中。此外同一著作的多个译本既有独译也有合译。如《观察中国》译作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由袁晓梅等人合译;第二个由傅光明独译;第三个由唐吉洪、李放、张秀琦、金毅合译。

总结费正清著作的译者及译作的翻译模式,可得出结论:翻译作为传播费正清思想的第一步,译者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更需渊博的知识。此外,不同的思想著作要求的翻译模式不尽相同。王正指出,合作翻译着眼于当今世界的翻译实践,旨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缩短翻译时间,加快出版周期,是一种当今普遍采用的翻译方式[9]。正因为专业性的译者和恰当的翻译模式,费正清著作的译本才能准确把握概念性思想,更能符合预设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而扩大费正清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使更多中国读者了解费正清思想。

三、费正清著作中译本的副文本解读

译本包括文本与副文本。最早提出“副文本”概念的是法国学者热奈特(Genette)。他认为,副文本是“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言语和非言语的材料[10]。根据副文本所在的不同位置,他将副文本划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其中内副文本指的是文本内部信息,包括书籍封面,标题、序言、注释、后记、出版信息、插画、题词等;耿强认为“副文本是译本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译本以何种媒介呈现,副文本都伴随其间。译本的前言、后记、序跋、注释等副文本元素更与译本不可分割”[11]106。副文本作为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读者、译者、作者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深刻探讨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有必要对费正清著作中译本的副文本进行研究。

(一) 书评

体现费正清对中国研究贡献及其在汉学研究中的奠基性地位。费正清著作的中译本,尤其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书籍,涵盖中外学者和出版社对费正清个人、思想、著作的正面评价。如《美国与中国》第四版中,傅光明(《观察中国》译者)评价费正清对美国汉学研究的贡献时说,“在某种程度上,费正清这三个字就意味着美国的汉学研究”[12]。哈佛大学出版社也主张:“对于几代学者和一般公众来说,若想获得有关中国的知识并有洞见,一定要读费正清的著作[12]。”

(二) 出版说明

帮助读者全面看待费正清思想,体现出版社对读者负责的态度。首先是肯定费正清的学术地位和其对中国问题研究的贡献;其次是向读者说明费正清以西方人视角看待中国问题的不足之处,同时表明出版其著作的出发点(国内读者了解海外学者如何评价中国问题,同时能冷静看待自己的历史文化)。

(三) 作者与译者简历

译著大都介绍了作者和译者,体现出版机构对费正清译者群和费正清著作译介的重视。第一,介绍作者和译者。《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介绍了译者刘尊棋;第二,介绍作者和著作,未介绍译者,如《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只介绍费正清的经历及其著作的中译本情况;第三,少部分译作未介绍译者和作者。如《费正清中国回忆录》(China bound: A Fifty-Year Memoir)(中信出版社)。译著中大都介绍了译者,这表明出版机构对费正清译者群和费正清著作译介的重视。

(四) 作者前言

作者前言是沟通译者、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的重要桥梁。费正清撰写的前言,一般先提出一个中国问题,说明本书的编写目的是为解决以上疑问,然后介绍该书的框架和内容。如《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到:“中国的潜力、前途与局限何在”、说明该书描述中华民族3000年的历史、指出人名与专名采用了威妥玛−贾尔斯拼法[13]。

(五) 他序

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籍出版的背景。他序可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籍出版的背景。费正清著作中译本共有两篇他序。一是作家萧乾在《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叙述费正清在中国的经历、简介《观察中国》。其中提到,费正清作为对我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其论著值得读者去重视[14]。二是“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的创办人刘东在《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中指出,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研究的不断发展,国内学界不仅要认识世界,更要通过海外研究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要学习海外西学,还要引进海外的中学。同时我们应当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引进国内的海外中学[15]。

(六) 图片

图片信息辅助正文本的信息输出,便于读者理解原作思想。图片传达的信息,可辅助正文本的信息输出,以便读者理解原作思想。费正清著作中,描写了大量的中国史实,因此图片的呈现必不可少。图片类型包括地图、人物画像、描写历史事实的古今中外的照片等。译本基本保留原书的图片,也翻译了图片介绍。而《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中,未刊出原书的照片和地图,原因是这些图片在国内有关书籍中均可找到,为减轻读者阅读负担[15]。

(七) 注释

对注释的翻译与补充,让读者感受到译者严谨的翻译态度。

第一,译者翻译原书注释,标注在书页下端。这些注释或说明史料来源,或补充文中论点。如《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信出版社)中提到:“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太平洋国际学会已经发展为一个出色的学术机构。它的会议都选择在环境优美的地点召开[16]320。”费正清对“环境优美的地点” 作出注释如下:“举办地有檀香山,1925年,1927 年;京都,1929年;上海,1931年;班夫(Banff)国家公园,1933年;约赛米蒂(Yosemite)国家公园,1936年;弗吉尼亚湾,1939年;蒙特朗布朗市(Mont Tremblant),1942年;弗吉尼亚温泉,1945年;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1947年。”译者对以上一一翻译,确保了原著形式的完整。

第二,翻译人员作出注释,分为两种。一是为了让中译本读者更好理解译本作出注释。如《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中提到:“他们常引经据典,很像那些用国旗裹身斥责亲共或亲外倾向的美国的“爱国市侩”。译者添注了“爱国市侩”的含义,以爱国为幌子而谋私利的人[14]140。二是译者更正原文信息错误。如《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中提到:“907年,契丹人组成了与早期匈奴人相似的部落联盟,这一年酋长宣布自己为契丹皇帝。”译者更正为:“实际称帝的年代应为916年[15]139−140。”由此看出译者不仅转换语言,还会核对原文的信息是否属实,保证文本信息的准确性,侧面论证了学术型译者的翻译优势。

第三,原文注释,译者未译,如《中国思想与制度》(China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世界知识出版社)把原文注释完整附录在文本后面,仅供读者参考。

对注释的翻译与补充,我们可看出译者严谨的态度,这对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译介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八) 译者说明

帮助读者正确看待自己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自我与他者观。

第一,说明原书的出版情况、著作的核心思想及影响力。如《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介绍《剑桥中国史》的属性(剑桥多种历史丛书中的一种)、撰写人(各卷由研究中国历史相应时期的学者编辑,卷内各章由各课题的专家撰写)、影响力(代表了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17],阐明该著作的主题(描述了1949——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努力解决中国当代问题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挫折),以及介绍了基本框架和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出版费正清著作中译本的原因。《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中提到,翻译出版这一著作是为了供我国学术界参考、借鉴[17]。

第三,翻译分工、翻译策略和译本销售情况。《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提到,翻译时本着忠实于原著的态度,以及每一章的译校分工[17],介绍《剑桥中国史》译本在国内的销售情况和翻译现状。

此外,多位译者提到“忠实于原作”。如《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中提到,“我们照字面直译”等[15]。

据上所述,有关费正清译著都有大量的副文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不乏专家型学者对费正清思想的肯定。同时,副文本蕴含着大量的译者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出版界对费正清思想及其在中国译介的重视程度。

四、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现状

(一) 出版机构的传播

据统计得知,目前,出版费正清著作中译本的出版社共有12家:商务印书馆、世界知识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人民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知识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海南出版社。其中不乏业界知名度高、影响力深远、历史悠久的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费正清著作中译本最多,已出版5本费正清译著。

由此推断,中国出版界比较重视费正清著作在中国的译介,这对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学术各界的研究与关注

费正清作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其个人经历、思想与著作等一直吸引着中国学术界的目光。

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费正清”,出现393篇文章。在读秀中检索关键词“费正清”,出现1094次检索结果。文章以十年为时间段,分别计算出1959——2018年各阶段相关文章数量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知网、读秀“费正清”相关文章数量折线图

数据显示,中国学术界对费正清思想的研究在稳步递增,出现三个高峰期。一是1979——1988年,中美建交;二是1992年,悼念费正清逝世;三是2013年,中美两国领导人就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且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对费正清思想研究的重视程度和费正清思想在中国学术界的传播与接受受到中美关系走向的影响。

分类整理相关学术文章,可分为三类:

第一,文章进一步深化探讨费正清思想。如宋玉辉、李睿研究了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以及这一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演变[18]; 覃延华从费正清的中国史观,研究了近代中国师范教育变革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与西方文化的冲击的联系[19]。陈国兴通过对费正清中国世界秩序观的批判,分析了中国的朝贡制度,对当前紧张的国际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0]。

第二,文章记录费正清在华经历及与中国友人建立的友谊,从而探索中美两国交流。黄涛回顾了费正清第四次为期六周的访华经历,这一次经历促使他在中国学研究领域取得长足的进步,也促进了中美两国的相互了解[21]。管永前回顾了费正清夫妇与林徽因建立的跨国友谊,他们的友谊代表中美两国学人的深厚友谊,这对中美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促进意义[22]。

第三,文章为费正清著作的读后感与书评。王涵在《美国与中国》的读书报告中,首先总结出费正清对传统中国的观点,从而提出对中国社会与中美关系的一些观点的疑惑[23]。潘启雯撰写了《费正清中国回忆录》的读后感,表示该书不仅是一本个人回忆录和中美近代关系史的总结,更是对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文明自我认知和改善能力的一次深远探讨[24]。

据掌握的材料看,以上基于费正清思想的研究成果大多参考了国内对费正清著作的译介,可以断定随着费正清著作译介的深入,费正清思想对中国学术界研究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将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他的思想会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学者和专家的关注。

(三) 普通读者的阅读与反馈

如果说,出版社出版费正清著作、学术界研究费正清思想,是译介的费正清思想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那么普通读者对费正清著作的阅读与反馈则进一步反映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度。

从读秀网站可以看出费正清著作中译本的收藏馆数、排名前十的译著及其被引用次数。见表3。

表3 费正清著作中译本收藏馆数、排名前十的译著及被引次数

译本主要收藏在各大高校图书馆,部分省级、市级图书馆也有收藏,馆藏数与被引次数并不成正比。图书馆对费正清著作各译本的收藏,推动了费正清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普通读者阅读后的体会和反馈也需要我们关注。

通过“豆瓣读书”网站(book.douban.com)①①文中引用的读者评论及评分信息均来自豆瓣读书网站,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_search?search_text=%E8%B4%B9%E6%AD%A3%E6%B8%85&cat=1001 检索日期为 2018 年 12 月 19 日,以“费正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豆瓣读者为书籍评分并发表书评,满分10分),结果如下:

截至2018年12月19日,普通读者对费正清著作中译本的平均评分为8.5分,其中获得最高评分为9.4分的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64%的读者评分高于8.5分。读者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其中读者评价最多的是《美国与中国》,该书评分为8.5分,有1363条评价,大多数读者给予好评。

据掌握的材料看,《美国与中国》受到读者重视的原因如下:

首先,该书的首次出版时间是1948年。之后的40年,该书经过三次修订再版,费正清不断地在其中增加新的知识和见解,添加对中国现状的描写,记录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中国历史,该书可代表费正清看待中国问题的核心思想。

其次,这是一本使美国人了解中国、中国传统、中国近代历史和中国现状的重要著作。该书被美国权威杂志《外交》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书之一。因此这本书具有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度;

最后,该书有两个中译本,一是为了配合中美建交,孙瑞芹与陈泽宪赶译了第三版,197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二是1983年张理京翻译的第四版。此时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的一员,中国在慢慢崛起,中美关系也逐渐步入正常化阶段。 因此该书的翻译出版见证了中美关系的重要走向。

五、小结

可以看出,国内出版界,尤其是一流的出版社普遍重视费正清著作在中国的译介,这与其在美国对中国的研究声望与重要性相匹配;同时可以看出,学者型合译是国内费正清著作译介的主要模式,这种非常有利于费正清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而且,从读者的评价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费正清思想的译介对中美关系研究的重大建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者型合译模式在译介费正清思想方面是合适和成功的。

方梦之、庄智象提出,翻译史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必须挖掘与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学昌盛等密切相关的翻译史料和翻译家,呈现翻译史上被忽略、被掩蔽的重要史实,实现由文学翻译史向思想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转向[25]2。屈文生认为,翻译史研究只有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分支作为研究对象,才会有未来,才会有出路[26]835。费正清著作的译介与传播是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一直以来受到忽视,对费正清思想在中国译介与接受的运作模式研究,可以提升学术界对哲学社会科学(非文学)译介的重视程度,既能推动翻译学科的发展,也能挖掘中美文化关系史料,在当下皆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费正清译介著作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李帆著作系列
重视新时期中国图书情报学的译介事业
墨磊宁的《中文打字机史》荣获2018年费正清奖
费正清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