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汉学家眼中的中国

2013-05-30 14:33禾刀
南风窗 2013年21期
关键词:乔冠华费正清梁思成

禾刀

在中国以及 “中国学”盛行之地,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这一名字远较他的英文名字更具知名度。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费正清的“中国学”影响非凡,费正清与中国人交往极深。

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中国大陆?毛泽东有着什么样的缺憾?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中共的政策?中国人口将来是否倍增?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将如何走向公民社会……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费正清记录了他一次次对中国历史走向作出的预判。作为一部回忆录,费正清的文字更像是记录中国知识分子经历近代历史之种种的宝贵材料。

在“头号中国通”的求学征途上,费正清先后结识了宋美龄、孔祥熙、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尼克松、基辛格、胡适、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费孝通、龚澎、乔冠华等上百位中美政学重要人物,可以说,费正清许多学术观点的形成,正是在同大量政学重要人物广泛交流,然后与现实观察深度“碰撞”的结果。对于费正清的成就,多种出版物或文章早有评论,本书给读者印象的另一个深刻之处,当是费正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朋友的这一特殊身份。

费正清前后5次来到中国,其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接触大体可以分为三個阶段:抗战前、抗战期间、解放后。

抗战前也即费正清任职清华大学期间,这是费正清与中国国内知识分子的首度接触。这时,费正清同梁思成夫妇包括金岳霖建立了深厚友谊,费正清以及其夫人费慰梅两个名字均由梁思成夫妇所取。费正清这时主要精力投向汉文化的知识积累,还有同梁思成夫妇等人一起开展“田野调查”。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想想办法还是能克服,这段时光总体上给费正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真正令费正清不能不奋笔疾书的是抗战期间的那段岁月。当时费正清作为美国情报部门雇员来到中国,在李庄时,他为包括梁思成等人在内的中国学者不畏困苦的治学精神深深折服,而在西南联大,他为知识分子面临的“两难”命运(一方面饱受日军飞机轰炸,另一方面又被国民政府百般刁难)感到愤怒。尤其是闻一多的被刺,进一步加重了他的痛感。

费正清认为,“国民政府治下的中国,更加迫在眉睫的是维护开明教育而非抗战”,但这一观点无法得到国民政府包括美国政府的认同,两国政府均宁愿将所有资源投向战场,也不愿意在更长远的文化建设方面作出努力。无奈之际,费正清“个人的战时奋斗目标已经明确,即帮助留美归国的中国教授活下去”。然而,他的努力非但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支持,反倒横遭阻拦。费正清看到国民政府自1943年起便滑向“不可救药”。

解放后,当费正清有机会获邀访问封闭20多年的中国时,他很快发现,与中国知识分子昔日建立的那些学术友谊,已经被一张张僵硬的表情所替代。金岳霖和钱端升虽然都出席了乔冠华主持的欢迎晚宴,然而,二人“穿着崭新的制服”,“被安排坐在桌角处,尽可能地远离主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依然令其备加牵挂,却又深感无力相助。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是费正清借以观察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还是中国未来发展前途的重要力量。如果说知识改变了命运,那么知识分子的命运必然深入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3个时代的不同命运,实际又同时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知识分子自身上下求索,奋发努力的内因固然令人称道,但一个社会尊重知识分子的外因更为重要,因为这就是尊重学术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奋发图强的动力之源。

猜你喜欢
乔冠华费正清梁思成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小小冠华,抱负不凡
墨磊宁的《中文打字机史》荣获2018年费正清奖
急智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近现代化”观念下书写的历史教科书——以费正清编写的历史教材为例
宋怡明教授与海外华人研究——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
跟着梁思成游正定
梁思成:没有个性的人
主动栽培学生的“费正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