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海棠竹韵”的艺术风格

2021-01-14 18:11强丽娜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竹韵气韵宜兴

强丽娜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中国人爱好喝茶,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促进了各种茶器的诞生,满足不同时代的泡茶方式和人们的审美,宜兴紫砂壶作为其中的一种,以独特的材质原矿紫砂而闻名世界,它是一种技艺性极强的泡茶器皿,自北宋诞生起,就表现出极大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它追求工艺严谨、形美色纯、天人合一、儒雅风韵,让别类茶器都望尘莫及。宜兴紫砂壶造型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当代技艺人员在文化环境中日益显现出一种成熟的艺术思考,以及把思考转换为实践与艺术表现的能力,塑造出紫砂壶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与含蓄优雅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大雅若淡、清纯澄明的壶艺品位,使人游目骋怀,爱之有加。

1、紫砂壶“海棠竹韵”的造型设计

当代紫砂壶所追求的不仅是实用性,在实用性之外还应具备独特的观赏性,如此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必定是形神兼备的,一壶如一人,造型是一把壶的关键,恰到好处的造型方能表现出独特的精神气韵。在宜兴紫砂艺术园地里,各类紫砂壶器型层出不穷,千姿百态的紫砂壶艺术品中,有或珠润玉质、或雄浑饱满的圆器,也有或端庄典雅、刚柔相济的方器,它们围绕着各自的主题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紫砂壶“海棠竹韵”(见图1)以海棠、竹子为创作题材,作品结合了筋纹器和花器的创作技巧,通过简约而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海棠和竹子的气韵。首先,花朵、瓜果的形式一般可以选取筋纹器进行创作,所以在海棠的表现形式上,以筋纹器的形式来制作整体身筒,在圆柱形身筒上以流畅笔直的筋纹线条划分,将整个身筒划分为均等的四部分,使得身筒表现凹凸有致、充满张力,从上往下俯视如同盛开的花朵,整体生机勃勃又优雅美丽,凸显出海棠生动优雅的气韵;随后,壶身下半部分饰以一圈竹子,竹节线清晰,在竹子的接头处伸展出一段细长的枝叶,尖细的叶片叶脉清晰、清雅飘逸,竹枝柔韧有力,显得清俊挺秀;流、把、钮以竹段为原型制作而成,壶流为三弯流形式,竹节线清晰,转折有度、挺直有力;壶把方圆相济,与壶流相互呼应,显出盎然的气势和生机;壶钮如同劲拔的竹根,遒劲有力,牢牢地扎根,流、把、钮与壶身束竹相互呼应,十分协调,给人以清秀挺拔之感。此外,整壶壶表还分布着一圈圈的小树轮,象征着海棠树的古老和勃勃生机,树轮的分布为作品点缀出几分诗情画意之美。在泥料上,作品选用优质原矿段泥制成,青黄的色泽中夹杂着若隐若现的颗粒,清秀又不失质朴,与海棠花树和竹子的气韵相辅相成,奠定了作品清雅幽静的基调。整壶泥料、造型与装饰相得益彰、挺拔俊秀、古朴清逸,将海棠和竹子融为一体,极具诗情画意之美,意境优美。

图1

2、紫砂壶“海棠竹韵”的文化意境

紫砂壶造型精彩纷呈,每一件壶艺作品都表达了一个主题,体现了一种思想,同时又蕴藏了作者的文化素养、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紫砂壶“海棠竹韵”以海棠、竹子为创作题材,呈现出一幅美好的自然画面,充满了盎然生机,欣赏此壶,让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仿若身临大自然,眼前出现了一树海棠、一片清幽的竹林,城市喧嚣、生活的柴米油盐顿时烟消云散,身心变得轻灵。海棠花在春天盛开,初开浓艳,越开色浅,哪怕人潮散去,它还是恬静低调地开着,做人不也应如此吗,人生变幻莫测,面对无常,面对得意与失意,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恬静淡然地生活着;竹子节节向上、清秀挺拔、充满生机,古人以竹的虚心谦逊、虚怀若谷、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为人生追求之大境界,当年的先辈们也以翠竹为楷模,在凄风苦雨里生生不息,在万劫不灭中顽强地挺起身躯,为人类的大同和自由而斗争;如今,我们更当以竹子的精神不断鞭策自己,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紫砂壶“海棠竹韵”不仅给我们以清新优雅的自然之美,让人心情舒畅,也通过海棠和竹所代表的精神给予我们生活的启示,要我们坚定信念,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大都市里朴素而有理想地生活着。

3、结语

欣赏一把紫砂壶,要从形、神、气、韵等四要素来看,优秀的紫砂作品不仅能给人带来实用价值,还给人以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紫砂壶的文化性。因此,身为一名制壶艺人,我们在奋力追求技艺精湛的同时,更应不断提升自己,注重技艺与艺术的结合,我们应发挥自己的创作热情,将紫砂壶当做艺术去发展创新,融合现代美学理念和人文思想,不断创作出更多、更美、更好的艺术佳作,向全世界展示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为中华文化增姿添彩。

猜你喜欢
竹韵气韵宜兴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蜀南竹海竹韵天下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Outpatient telephonic transitional care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improves survival in cirrhotic patients
转过心里的那道弯
山居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