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壶是一门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传闻一位叫供春的小书童在寺庙中学着庙里的老和尚制陶的手法,用陶泥模仿银杏树的树瘤制作了历史上第一把紫砂壶。此壶一出,惊为天人,再加上明朝饮茶之风盛行,天时地利人和,紫砂壶得到了大力推广。到明末,紫砂巨匠时大彬的出现更是为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从此紫砂壶艺在紫砂泥料拍打、镶接、捏塑的过程中逐渐完善泥料加工工艺、茶壶成型工艺、装饰工艺、烧制工艺等,而紫砂壶艺也通过大力发展一举成为远见闻名的茶具之首,受到世人的推崇与钟爱。
紫砂壶不单单是一门独立的手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学会了和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和传统文化相融入。正是由于紫砂壶的极强包容性,它渐渐地在实用功能之外,有了艺术属性、文化属性等等性能,至此紫砂壶艺自成为一门有着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新星文化形式。虽然发展至今只有短短6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养分、汲取了美学精髓之后,宜兴紫砂壶形成了别具一格、有着浓烈文化趣味和丰富文化美感的艺术形式。我们通过观察紫砂壶的款式和壶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现代的审美理念都对紫砂壶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在壶艺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时代的烙印和气息。
紫砂壶的种类非常繁多,不断地发展和沉淀,使得经典壶型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经过不断的演绎,展示出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紫砂有光器、花器、筋纹器等之分,每一种类型都是集百家之长,博采众长,代表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其中,花器是借鉴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象来塑造器型的,并通过这些动植物的形象寓意和文化属性来增加壶艺文化的趣味性和多元性。梅、兰、竹、菊等这一类型的植物更是艺术创作经久不衰的主题。这些动植物有着符合大众审美的外形条件,并且在长期的创作中被赋予了美好而有意义的寓意,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由于紫砂壶工艺精巧且具有普遍的功用属性,所以,人们每每提及紫砂必言紫砂壶。其中,花器壶更是格外受人青睐。因为,紫砂泥经过煅烧后,或紫、或绀、或古穆、或劲健、或温婉,朴雅大方,丰富多彩,是表现自然界中动植物的有利条件。紫砂作品《劲竹》正是借鉴了大自然中“竹”的形象,通过紫砂壶艺的形式来展开对审美意识和文化趣味的重新塑造与构思,并借此表达制壶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趣味性。
宜兴不仅是著名的陶都,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还盛产竹,是方圆百里出名的“竹海”。这里地势突出,连绵的竹海一片连着一片,清风拂过,就像麦浪一样,目及之处,皆是翠绿。白居易《食笋诗》有“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的吟咏,堪称宜兴竹海写照。因此,宜兴紫砂艺人以竹为题材创作的紫砂器皿种类很多,《劲竹》气韵开阔、美从中来,是为其中精品。
中国人爱竹,而竹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骄子,他们抒写竹的迎风傲雪、郁郁葱葱、赞颂它的高洁耐寒以及清高孤傲的品格,更因其竹实竿挺,虚中结外,四季长青,故自古以来就被视作为祥瑞之物,为人们所喜爱。所以这一把以竹为主题制作的紫砂壶《劲竹》更是耐人寻味,独具韵味。
这一款作品造型端庄大方,线条流畅自然,极富动感。制壶人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创意制作了这把壶,本身光洁平滑的壶面上,用竹子加以装饰,使得茶壶更加生动、富有灵韵。制壶人选取了原矿紫泥料来手工制作这把壶,紫泥的色泽和泥性与壶型相匹配,更是为壶增色不少。紫泥是紫砂壶制作时最常用的泥料,它的特点就是稳定性好、可塑性强,烧制后颜色呈暗紫,周身布满了隐隐约约的细小砂粒,十分具有特点。壶身圆润挺括,线条柔和,触感舒适,淡淡的光晕在壶面上泛起,格外有古色古香的味道。壶把、壶嘴和壶钮皆为竹节造型,与饱满的壶身相呼应,既响应了主题,又尽显其淡雅与宁静,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怀。壶嘴略向下弯曲,一弯流出水非常爽利;壶把是飞把造型,仿若即将随风而去,潇洒而飘逸;壶钮是竹节扭曲成桥型贴于壶盖上,几片细细的叶子采用贴花的手法装饰在盖面上,自然而逼真。壶身素雅洁净,造型古朴,与中国元素竹的形象相吻合,极具艺术感染力。作品优雅的器型,细腻的材质和中国风的元素,深厚且具神韵,设计上空间明快,虚实和谐,使得作品的整体造型更具有欣赏力,造型美感和人文趣味也更浓厚。
惟妙惟肖的造型加之竹文化的风雅内蕴,通过制壶人精湛的技艺都体现在了紫砂壶艺中。《劲竹》的艺术美感在功能、造型、材质、工艺、品味中彰显出来,再加上制壶人对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领悟理解、设计构思,最终作品在融合了造型美感与文化寓意之后气韵开阔,美从中来。
通过以上对《劲竹》赏析,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紫砂壶的造型魅力,也更能明白为何紫砂壶能在众多茶具中脱颖而出了。紫砂壶没有华丽的外表,远离艺术的浮华与创作的浮躁。它往往是通过最本质的艺术和生活情怀抒发最真挚的感情,传递最正的精神能量。它身上浓烈的文化属性是紫砂壶最大的特色之一,这使得紫砂壶艺不再是单一的茶具,更升华为精美有趣味的艺术品,受到文人雅士和收藏人士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