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育科学家精神

2021-01-13 00:10:43俞旭
关键词:学科育人小学科学

俞旭

摘要:育人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小学科学学科育人的途径有很多,通过榜样引领培育科学家精神是其中一种。运用科学家的事迹进行榜样引领的路径有:基于科学家的责任感,育爱国精神;基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育创新精神;基于科学家的实证追求,育求实精神;基于科学家的职业坚守,育奉献精神。

关键词:小学科学;榜样引领;科学家精神;学科育人

陶行知在《晓庄开学勉励桃红——致桃红》一文中提到:“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德育并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不应局限于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上,而应渗透在每门学科的教学中。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應以学科育人的方式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学科育人的途径很多,科学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科学教材上科学家的身影随处可见,而科学家正是集中体现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的一个群体。再加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容易被感染,利用科学家进行榜样引领是小学科学教学实现学科育人的一种有效途径。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包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6个方面。科学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应在小学阶段着重培育学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等科学家精神。

一、基于科学家的责任感,育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一种胸怀家国的使命情感,是一种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更应该让学生理解科学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和担当。责任感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引领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在学有所成时能够带着一份责任心为家国发展服务。教师应结合科学学科相关的案例与知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厚学生的爱国精神。

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教师可结合中国火箭事业的发展,适当拓展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的事迹:钱学森留美学成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冲破艰难险阻,于1955年回到祖国,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再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教师可在潜水艇原理的教学中,补充国家功勋科学家黄旭华的爱国故事:黄旭华阔别家乡30年参加核潜艇项目,连父亲去世也没能见上一面,直到1986年解密后才得以与家人见面。

这些科学家的事迹,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有一颗使自己的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的责任心,只有融入爱国心的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拥有社会价值。

二、基于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育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攀高峰的思维力量,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实践信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培育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够掌握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小学生可塑性极强,天生就有创新的诉求。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引领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培育创新精神。

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教师可在讲解“重力”这个概念时,拓展小故事:牛顿看到苹果掉下来,就思考“为什么向下掉”,进而发现了“重力”。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我们更关注其中牛顿对司空见惯的现象的思维方式,体悟创新的本质,就是能够去思考一般人不会思考的问题。

再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电和磁》一课,教材用“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的事例导入。在学生学习奥斯特的实验现象并得出“电产生磁”的结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从奥斯特这位科学家身上受到的启发,感悟他的创新意识。

这些故事能够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爱思考、善发现、会观察的品质,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基于科学家的实证追求,育求实精神

求实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是一种严谨治学的研究风范。科学研究是为了描述世界和理解世界的,观察和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本质是实证,实证(求实)精神是科学态度的一部分。2017年版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态度目标”中指出,“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然而,在日常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为了得出自己认为准确的结论而随意修改数据、选择数据,也存在学生“唯师”“唯书”“唯众”的现象。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家的事例,培育学生的求实精神。

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一课,教师可在教学哥白尼的“日心说”时,拓展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提出“太阳中心论”的事迹:在当时教会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谁有违教会的意志就会受到惩罚的背景下,哥白尼仍坚持真理,最终为真理而献身。

再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一课,教师可在开展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活动时,拓展科学家屠呦呦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故事:屠呦呦在成功完成动物实验后,为了取得更精准的实验数据,和她的同事们自愿充当首批志愿者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她还给自己额外增加了一倍的剂量,以确保实验结果无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故事中体悟科学家身上的求实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

四、基于科学家的职业坚守,育奉献精神

奉献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一种潜心研究的扎实心境,即将个人工作看作毕生事业,从点滴探究中寻乐趣,从认真做事中获价值,不求回报地全身心付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家的研究事迹来培育学生的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间为学生补足“精神之钙”,敲响“心灵之窗”,扎好“生命之根”。

比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有一项任务要求学生进行连续一个月的天气测量。此项任务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小学生在实际操作时会面临一定的困难,甚至产生中途放弃的心理与行为。此时,教师需要做好引导。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科学事迹便是学生完成该项任务的极好范本。教师通过讲述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记录天气、风雨无阻不间断的事迹,勾勒出其科学探究的历程,描绘出鲜活的探究细节,让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竺可桢对气象科学的严谨治学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除了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需做好课后的扩充与延展。两者有机统一,形成课内外的育人合力。如通过专题讲座带领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事迹;通过演讲比赛、讲故事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研究科学家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等。以有血有肉的科学家的经历为素材,以学生的多样化展示为载体,潜移默化地落实思想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亲历探究活动,还能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德育熏陶,从而充分彰显学科育人价值。通过榜样引领培育科学家精神,是小学科学学科育人的一项积极尝试,我们还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家书》编撰委员会.陶行知家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榜样引领的德育课程建构与实践的研究”(编号:TYb/2018/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小学科学
英语教学中的教书育人探索
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 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魅力中国(2017年24期)2017-09-15 20:34:39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6:59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7:04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9:36:17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