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江 娄玉钤
【摘 要】 强直性脊柱炎整体病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都有其一定的特性。娄多峰教授创立“虚邪瘀”治痹理论体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每个时期均有“虚、邪、瘀”,只是程度有所区别。早期邪实为主,以祛邪为要;中期虚实夹杂,扶正、祛邪、化瘀并重;晚期正虚为主,以扶正为要。根据各期的证候特征,分期进行辨治调护,针对性强,疗效也更为确切。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虚邪瘀;病因病机;分期辨治;分期调护;娄多峰
娄多峰教授对痹病的中医药研究颇有建树,创立“虚邪瘀”治痹理论体系,于1983年出版第一部痹病专著《痹证治验》,将数十年诊治痹病的理论认识、治疗经验公之于众,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以脊柱附着点和骶髂关节、中轴骨关节炎症、关节强直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还可以累及眼睛、肺脏、心血管、胃肠道等器官和组织,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表现为骶髂关节融合、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纤维化或骨化[2]。本病发病率约为0.3%,男女之比2∶1~3∶1[3]。AS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有“肾痹”“骨痹”“脊痹”“腰痛”“背偻”“龟背风”等称谓,焦树德等[4-5]提出以“大偻”作为本病病名。娄多峰教授在AS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认为AS无论处于何时何期都脱离不了“虚邪瘀”基本病机,只是各期“虚邪瘀”程度有所区别[6]。笔者曾随诊娄多峰教授多年,对此体会颇深,现将应用“虚邪瘀”理论对AS进行分期辨治调护的心得阐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历代医家对AS病因病机的论述 《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曰:“冬脉者,肾也,冬脉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指出本病的发生与肾脏关系密切。《诸病源候论》曰:“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肾主腰脚,而妇人以肾系胞,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虚,未平复,面风冷客之,冷气乘腰者,则令腰痛也。”提示先天禀赋不足,或产后劳伤,外邪乘虚而入令人致病。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详述本病不能俯仰的病机,乃为“阳病者不能俛,阴病者不能仰,阴阳俱受邪气,故令不能俛仰也”。《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病因有“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并强调肾虚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虚、邪、瘀”皆可引起AS的发生。
1.2 娄多峰教授对AS病因病机的论述 娄多峰教授认为,虚、邪、瘀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在AS发展变化过程中,虚、邪、瘀三者可相互转化且共存[7]。AS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宜如房室不节、惊恐、郁怒、病后失调等,致肝肾亏虚,督脉失荣,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深入骨骱、脊柱,病久肝肾精血亏虚,使筋挛骨弱而邪留不去,渐致痰浊瘀血相互胶结而成。由此往返,使AS的症状表现错综复杂,变证丛生[8]。
AS早期外邪侵袭,多以邪实为主。《素问·刺法论篇》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机体正气充盛,外界邪气不可干扰人体而发病。AS初期,先天禀赋不足,肾虚气弱,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内侵,痹阻筋脉骨节,不通则痛。腰为肾之府,肾为先天之本,所以早期发病部位多为腰部或腰骶部。AS早期,风寒湿邪是常见病因,如宋·严用和《济生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但热邪致病也有,如吴鞠通指出:“痹证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AS中期邪气入里,虚实夹杂。外邪内侵,正邪相争,正气暗耗,正虚邪恋,气血津液失其正常的循行及输布,进而血停为瘀,液聚为痰,痰瘀互结,或痰瘀与外邪相合,痹阻经络,留滞于骨节、脊背。AS晚期在里,以正虚为主。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肝肾同源,筋骨相连,精血旺盛则筋骨强健,反之则筋挛骨弱。脊柱乃一身之骨主,骨髓乃肾中精气所化生,督脉“贯脊属肾”,其为病“脊强反折”。AS晚期,肝肾已亏,骨髓空虚,督脉失养,外邪易侵,可出现腰背僵痛、酸软,甚至强直等症状,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此期肝肾已亏,疾病缠绵。
2 分期辨证治疗
AS早期以邪实为主,中期虚实夹杂,晚期以肝肾亏虚为主,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进行分期辨证论治。依据“虚邪瘀”理论,早期以祛邪为主,中期扶正、祛邪、化瘀并重,晚期以扶正为主,各期虚邪瘀并存,但须辨明虚邪瘀主次。早期邪实表现为湿热痹阻或寒湿痹阻,中期虚实夹杂表现为肾虚血瘀,晚期正虚表现为肝肾亏虚(或兼有气血亏虚)。
2.1 湿热痹阻证 症见腰背、双髋关节酸困疼痛,下肢关节肿胀沉重,局部热感,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咽痛,口干苦多饮或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濡數。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方选四妙散加味,药用牛膝、薏苡仁、苍术、黄柏、木瓜、菝葜等。院内制剂选用着痹畅片、舒督丸。根据“虚邪瘀”理论,本证以邪为主,主要为湿热之邪,同时存在肾虚、血瘀,但比例小,故方中以清热利湿药为主,只有一味牛膝既可补肾,又可活血。
2.2 寒湿痹阻证 症见腰背僵痛,遇寒加重,得热症减,肢体困重,纳少便溏,或泄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宜散寒除湿、活血止痛,方选娄多峰教授经验方强脊宁Ⅰ号汤,药用威灵仙、独活、千年健、钻地风、木瓜、丹参、白芍、地黄、薏苡仁、川牛膝、醋香附、甘草等。院内制剂选用骨痹舒片、寒痹康片。根据“虚邪瘀”理论,本证以邪为主,主要为风寒湿邪,也兼有虚、瘀,故方中以大量的散寒除湿药为主,同时,又有少量补肾健脾、养血活血药物。
2.3 肾虚血瘀证 症见脊背僵痛,活动不利,形寒体弱,皮色紫黯。舌质淡暗,苔白,脉细涩。治宜益肾壮督、活血化瘀,方选娄多峰教授经验方强脊宁Ⅱ号汤加减,药用淫羊藿、制何首乌、桑寄生、川牛膝、当归、丹参、鸡血藤、白芍、独活、木瓜、威灵仙、甘草、黑豆、黄酒等。院内制剂选用骨痹舒片、瘀痹平片。根据“虚邪瘀”理论,本证虚、邪、瘀并重,虚主要为肝肾亏虚、血虚、阳虚,瘀为血瘀、痰浊,邪主要是寒湿之邪,治疗时虚邪瘀三者兼顾。
2.4 肝肾亏虚证 症见腰背僵痛,关节功能受限,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目涩,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宜补肝益肾、强筋壮骨,方选娄多峰教授经验方肾痹汤,药用烫狗脊、熟地黄、制何首乌、淫羊藿、桑寄生、续断、丹参、盐杜仲、地龙、川芎、红花、菝葜等。兼有气血亏虚者,合八珍汤加减。院内制剂选用舒督丸、骨痹舒片。根据“虚邪瘀”理论,本证以虚为主,涉及肝肾脾,气血阴阳亏虚,瘀次之,有血瘀、痰浊、气郁,故治疗以扶正为主,同时丹参、地龙、川芎、红花化瘀,菝葜祛邪。诸药相伍,使肝肾强健,正气恢复,邪瘀渐去,痹痛得以缓解。
临床对于AS,不仅病因、病机、辨证、组方要遵循“虚邪瘀”,而且用药、调护也是如此,组方时常选用桑寄生、丹参、黄芪诸类药物,如桑寄生不但可以祛风湿(祛邪),还可以养血益肝肾、强筋骨(扶正)。
3 分期调护
AS调护总则,遵循娄多峰教授常嘱咐患者的3句话、9个字,即“避风寒、畅情志、勿劳累”。避风寒可防邪外入,即祛“邪”;畅情志可防气滞血瘀,即祛“瘀”;勿劳累即防正气内损,也就是勿“虚”。“虚邪瘀”调护原则贯穿AS治疗始终,但每期各有侧重[9]。
3.1 早期AS调护 早期以邪实为主,主要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所以应注意避免外邪,居住环境宜温暖向阳、通风、干燥,在天气变化时适时添衣保暖。部分患者发病急、症状重,此时应以卧床休息为主,保持关节功能位,不要急于活动。此外,注意饮食清淡,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中期AS调护 中期虚实夹杂,除了避免外邪侵袭外,还要注意教给患者正确的、适合自身的锻炼方法,防止腰背、下肢等肌肉萎缩及腰、髋、颈等部位功能受限,生活中注意避免不良姿势以防止驼背等畸形发生。同时嘱其调畅情志,饮食营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3.3 晚期AS调护 晚期正虚,积极引导患者增强治疗信心,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防止进一步功能受限及肌肉萎缩,至少保持现有功能,如进行转腰转颈、深呼吸、骑自行车等锻炼方法。若不能下床,应在床上主动进行髋关节屈伸、旋转及脊柱和下肢的肌肉收缩、舒张等锻炼,注意以不劳累为度。患者病重无法进行功能锻炼时,家人应积极协助患者,并定时翻身,避免褥疮发生。此期患者应积极进行食补,如胡桃补肾汤、芝麻粥、山药大枣粥之类以补肝肾、养气血。
慢性病“三分治七分养”,AS作为慢性病之一,其调护应引起重视,甚至不亚于药物治疗。在跟随娄多峰教授坐诊时,也常看到其对病情教育的重视。如在给患者用药后,他会深入地了解诸如患者的工作、生活及家庭情况等,给其解压,排除影响患者病情的不利因素,这可以在时间上准确地予以体现,表现为其给患者诊断用药和病情指导的用时比例接近3∶7。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32岁,2016年3月17日初诊。患者腰背僵痛、活动受限8年余。2008年初,患者无诱因出现双髋、左踝肿痛,渐出现腰背僵痛,曾在当地间断口服中药、自制胶囊及拔罐等治疗1年余,症状减轻。后腰背僵痛时轻时重,渐腰背活动受限。2014年4月来河南风湿病医院以AS为诊断住院综合治疗半个月余,症状减轻,出院后继续服中成药治疗1年余,症状明显减轻,后自行停药。2个月前,劳累后症状加重,自行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间断治疗。现症见:腰背僵痛、活动受限,晨起为甚,活动后减轻,双髋疼痛,左踝肿痛,目涩,时有腰酸、耳鸣,纳可,失眠多梦,二便调。舌质稍红,苔薄黃腻,脉弦细数。体检:指地距约35 cm,臀地距约20 cm,枕墙距4 cm,胸廓距约4 cm,平板腰。左踝肿胀Ⅱ级、压痛Ⅰ级,左侧“4”字试验及骨盆挤压、分离试验阳性,右侧“4”字试验阴性。左髋屈约90°,伸约10°,外展约30°,内收约20°,内旋约0°,外旋约30°;右髋屈约110°,伸约10°,外展约30°,内收约20°,内旋约25°,外旋约20°。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85 mm·h-1,C反应蛋白(CRP)27.65 mg·L-1。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面侵蚀、破坏伴局限性硬化,关节间隙狭窄模糊,左侧明显。双髋关节间隙狭窄,双髋臼关节面边缘唇样变,关节面及双骨硬化并可见囊片状低密度影,耻骨联合处、双坐骨结节区及双股骨大转子“附丽样”改变。腰椎生理曲度变直,T12椎体腰椎化,椎体类方形改变,骨突关节毛糙致密。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脊痹(证属肝肾亏虚)。治宜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止痛。方以肾痹汤加减,药物组成:桑寄生30 g、盐杜仲20 g、续断12 g、狗脊30 g、生地黄20 g、白芍30 g、川牛膝30 g、丹参15 g、川芎9 g、薏苡仁60 g、菝葜30 g、虎杖20 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院内制剂:舒督丸,每次10 g,每日3次,口服;着痹畅片,每次8片,每日3次,口服。嘱其避风寒,畅情志,清淡营养饮食,可配合食疗,如核桃、大枣、山药,适宜腰背髋功能锻炼,坚持服药,树立治疗信心。
2016年4月25日二诊,患者症状减轻,继服上药,2个月后复诊。
2016年6月30日三诊,患者诉腰背僵痛减轻,左踝肿痛消失,目涩、腰酸、耳鸣减轻,纳可,失眠多梦,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舒督丸继服,着痹畅片减量至4片,中药守上方加首乌藤30 g、合欢皮30 g,丹参加量至30 g,以加强养血安神之力。
2016年9月10日四诊,患者诉腰背僵痛症状明显减轻,睡眠改善,复查ESR 29 mm·h-1,CRP 6.05 mg·L-1。停用中药汤剂,继续服用舒督丸,每次10 g,每日3次;瘀痹平片,每次4片,每日3次,以巩固疗效。半年后回访症状稳定。
按语:本例患者属AS晚期肝肾亏虚证。从虚邪瘀辨证:其虚以肝肾亏虚为主,邪、瘀居其次,邪为湿热之邪。因此,治疗以桑寄生、盐杜仲、狗脊、续断、生地黄、白芍配合中成药补肝益肾、强筋壮骨,扶正为主;菝葜、虎杖、薏苡仁清利湿热,祛邪为次;丹参、川芎活血行气通络以祛瘀,川牛膝引药下行。全方扶正为主兼祛邪、通络,虚邪瘀兼顾。
5 小 结
AS病因不明,证候多样,常见的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对其都不是很适用。娄多峰教授认为,尽管AS病情复杂,证候多样,但都可以以“虚邪瘀”理论为指导进行分期辨治调护。临床治疗AS时,应用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将AS按照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根据“虚、邪、瘀”在各期的轻重程度进行辨治调护,并且在此基础上用足药量,坚持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2] VORUGANTI A,BOWNESS P.New development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pathogengsis[J].Immunology,2020,161(2):94-102.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8):557-559.
[4]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大偻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7):39-43,63.
[5] 阎小萍.强直性脊柱炎[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96.
[6] 娄玉钤,娄高峰,娄伯恩.论风湿病病因:虚邪瘀[J].中医研究,2008,20(1):16-18.
[7] 李满意,刘红艳,娄玉钤.娄多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总结[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7):52-56.
[8] 庞学丰.娄多峰教授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浅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8):61-62.
[9] 刘红艳,李满意,娄玉钤.娄多峰教授风湿病虚邪瘀调护思想浅识[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2):52-54.
收稿日期:2021-09-10;修回日期: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