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友
【摘 要】 思维定势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教学方法与学习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学习思路,其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思维定势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固定的空间、任务与方法当中,严重限制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本文从初中物理教学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思維定势 破解 策略
破解学生的思维定势就必须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作出调整,打破一切会限制学生思维的教学元素,让学生在应用新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从而掌握新的物理学习技巧。对于学生来说,枯燥的教学、单一的方法、强制性任务,都会成为引发思维定势的罪魁祸首。如何打破思维定势,还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究。
一、探究归纳打破思维定势
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物理思维,加速了思维定势的生成。在“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消极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围绕着教师给出的观点、结论来探究物理知识,教师深入深刻,学生深入剖析;教师浅尝辄止,学生蜻蜓点水。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教学素质紧密关联,思维定势已经成型。要打破思维定势,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打破学生以往形成的思维定势,帮助他们自己能形成独立掌握物理知识和物理概念,从而打破思维、方法的限制,让学生用全新的思维去理解物理知识。以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动与静》的相关教学为例,在针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独立说明动与静的有关概念,借助学生的表达、互动给出物理知识。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结合运动实验进行证明:小球从高处落下,小球处于运动状态;小球放在桌面上,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当学生给出观点之后,教师重新调整实验:两个小球同时下落,下落速度完全相等,小球还处于运动状态吗?桌子在不断运动,摆放在桌子上的小球还处于运动状态吗?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得出新的结论:选定的参考标准不同,小球的运动状态也不尽相同,动与静是一个需要“参照”的概念。借助探究给出多元化观点与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深入解读物理现象,从而打破思维定势。
二、实验教学打破思维定势
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势,主要原因在于其思维意识受到直观物理现象的影响,对于某些物理知识,学生会在大脑中假设对应的物理实验,当实验结果与物理现象相吻合时,学生便认为这种学习方法是可用的,从而导致思维定势。在后续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学生依旧在依靠“猜想”来解读相关物理问题,整体的物理教学质量可能在不断上升,但对于学生来说,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正在逐渐成型,学生的思维意识逐步下降。
教师可借助物理实验教学推翻学生的思维定势,帮助学生改变“眼见为实”的学习理念。以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为例,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铁一定沉入水底,木头一定浮在水面上”,这一观点正确吗?借由思维定势与客观认知,学生会给出肯定答案,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物理实验重新呈现物理知识:铁碗能够浮在水面上,巨大的枕木会沉到水底。此时提问:造成物体沉浮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结合实验材料的差别开展探究活动:二者的密度不同,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不同,质量不同,所以沉浮结果不同。在物理实验当中,学生先看见物理现象,随后得出结论,然后推翻自己的答案。对于后续板块的教学,也可利用实验教学来打破学生的“想当然”,当看见全新的物理知识时,后续的学习自然会得到新的保障。
三、物理活动打破思维定势
学生在教学中习惯了标准答案、不敢轻易表达观点,这一切行为的出现都与思维定势有关。在落实物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尝试结合物理活动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一方面,引导学生开口表达,展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技能,鼓励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畅所欲言。依靠活动打破思维定势,帮助学生看见新的物理知识。
以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熔点与沸点》的有关教学为例,教师向学生提出互动问题:探究不同物质的熔点与沸点,思考其有怎样的差别。结合物理探究经验,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利用常见的生活素材得出物体的熔点与沸点。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熔点与沸点影响着物体的哪些性质?根据熔化、沸腾的具体经验,学生给出结论:物体的熔点与沸点越高,所需要的能量越大。一些学生则提出新的结论:在高海拔地区,水在不到100摄氏度的温度下就会沸腾,其所需要的能量变少了吗?在学生给出问题之后,鼓励学生探究课堂之外的物理知识。要打破思维定势,必须让学生在物理学习活动中看见“新东西”,依靠物理活动引出物理现象,根据学生的经验来完成教学,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结语:
思维定势是学生在长期的物理学习活动中所形成的“固化思维”,对于学习者来说,思维定势的出现限制了学生物理智慧的表达,将物理教学活动转化为了一个“固定”的过程。在打破思维定势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新方法、新资源应用起来,不仅要创新教学,更要鼓励学生创造,以此来打破思维定势对于教学活动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张菊平.初中物理教学思维定式如何破解[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9(S1).
[2] 刘珑.“先学后教”消除中学生物理思维定势的实验研究[J].物理之友,2018(2):20-23.
[3] 林春锦.如何突破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维定势”[J].西部素质教育,2015(1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