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域下的柯岩精神

2021-01-13 12:14贾鲁华
百家评论 2021年6期
关键词:当代青年

贾鲁华

内容提要:在建党百年的视野下回视中国文学、文化结构的构建,毛泽东的“人民文艺”论是一个核心性的话语元素。柯岩先生是在毛泽东“为人民”的文艺观念指引下形成的人民作家,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仰与信念,在此思想指涉下的文学书写就洋溢着充满希望的思想倾向和积极向上、乐观的美学风格。因此,当代青年读柯岩先生的文学作品,从中不仅要感受到柯岩先生对于文学美的追寻,更应该体悟到柯岩先生充满理想、信念与希望的人生取向。

关键词:“人民文艺” 柯岩精神  当代青年

在建党百年的视野下回视中国文学、文化结构的构建,毛泽东的“人民文艺”论是一个核心性的话语元素。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构建了中国“人民文艺”的基本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毛主席在追求民族独立、自强的现实处境和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空间中解决了文艺为何与何为的问题:“《讲话》对中国现代文化最重要的创造与影响,是开创了‘人民文艺’的传统。其核心有两点:其一是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从外部颠覆既有的文化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文化权力向劳动人民的整体转移。其二是同时提出了‘教育工农兵’的问题,从内部激发和塑造人民主体性。”①因此说,这一命题使得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权力从王侯将相向工农兵(劳动人民)转移,从而重构与再造了中国文化的权力关系及其结构构成,进而构筑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位置,教育了一代代充满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的青年。在此政治与文化视野的指引下,涌现出一大批人民文学家,柯岩先生就是其中成就卓著的一位。因此,在当代社会语境中重新考查柯岩创作及其蕴含的柯岩精神,不仅是回溯“人民文艺”构建、实践过程和重释人民文艺的必要环节,更是重新挖掘它们在当下文化空间构建过程中重要意义绕不过去的话题。

据柯岩先生自述,作为工程师的父亲业余时间喜欢创作小说和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母亲为了让父亲有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总是在父亲创作时“如临大敌”似的不让孩子们说话。抗日战争时期,父亲为了生计无奈停止了文学创作,但是母亲却省吃俭用将父亲的作品装订成了黑色的精装书,哪怕逃难也要带在身边。父亲的文学情结和母亲对文学的虔诚为童年时的柯岩埋下了“文学神圣”的种子。柯岩十岁时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被父亲认为有文学才能,于是文学梦想在幼时柯岩心中慢慢扎下根来。

但是,1949年才真正步入文坛的柯岩走上“人民文艺”创作路径却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为了摆脱幼时甚至青年时代还残存的对文学认识的“主观随意性和虚荣心”,柯岩“结合生活实践反复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前辈作家的指引下,在大量阅读革命书籍并自觉自愿地进行世界观的痛苦改造之后,才逐渐懂得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懂得了能以写作为人民服务并得到人民首肯,才是一个作家最大的幸福”。②这是一个形成人民作家的一般性路途,更是创造具有“人民文艺”精神和充满着社会主义信念与理想精神的青年的必由之路。但这个过程却是困难的:“这不但要求你放弃舒适与安逸的生活,从此日夜沉浸在激荡奔波之中;要自觉地拒绝各种诱惑,不断地深入生活,锤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修养,以实现立足点的真正转移;要像苦行僧似的刻苦学习,以不断掌握新的知识,不断提高与扩大自己的美学视野;要像劳动模范一样始终不渝地雕琢与改进技能,以不断提高与发展自己的艺术本领……”③可以说,毛泽东的“人民文艺”观不仅培育和武装了青年柯岩的文学创作思想,同时也坚定了她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柯岩先生曾经有过“我是谁”的追问,在其中更为清晰地表明了她走向人民文艺创作道路的过程:“我是谁?我是劳动人民培养出来的一个普通写作者,不是精神贵族,不该有任何特权,我只有在为人民歌唱中获得生命;我是我们共和国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我必须学习着像工农兵和在基层工作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奉献自己,直至牺牲。我是谁,我是我们祖国秘密森林里的一棵小树,我必须像我的前辈老师们那样学习着为人民送去新鲜的氧气、片片绿荫和阵阵清风。我是谁?我是我们祖国无边无际海洋里的一粒小小的水滴,我只有和我13億兄弟姐妹一起汹涌澎湃,才会深远浩瀚,绝不能因为被簇拥到浪花尖上,因阳光的照耀而误以为是自己发光;如果我硬要轻视或蹦离我13亿海水兄弟姐妹,那么,我不是瞬间被蒸发得无影无踪,就将会因干涸而中止生命。”④显然,柯岩先生对“我是谁”的追问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象阐释,体现了一个人民作家的形成过程。柯岩先生认为自己是在向人民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着自己的“写作者”身份,因此要在“写作”中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继而一个人民作家的主体性才最终被建构起来。这种主体性的最终表现形式即:自己是人民的一员,从而成就了从学习人民、到为人民服务、再到成为人民一员的主体性构建。因此说,柯岩先生的文学书写是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指涉下进行的,是在学习人民、为人民的宏大视野中进行的。

如果说柯岩先生对“我是谁”的追问表明了她的文学观念的话,那么她的文学实践确实践行了这种文学观念。柯岩先生的写作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始,最初的文学创作集中在诸如《“小兵”的故事》《我对雷锋叔叔说》《“小迷糊”阿姨》等儿童文学。显然,柯岩先生从其最初的文学创作就开始灵活地将“为人民”的命题落实在培育“下一代”的实践中:“我最大理想就是:用自己的理想塑造下一代。”这是柯岩先生的文学观使然,更是为国为民的责任感使然。在她看来:“一个人的性格,对周围生活现象的见解、趣味、习惯,对人的态度……是从小就逐渐形成的……从事儿童戏剧工作者所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啊,要知道,这些观众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辨别力来预防那些错误的思想情感,那些不健康的艺术趣味……”⑤因此,儿童文学创作者必须要有“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的未来明确地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⑥因为“少儿文艺的方向正确了,园地净化了,工作做好了,不但优秀的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可以得到继承和发扬,而且未成年人也会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发现成长的快乐、智慧的幸福”。⑦由此而言,柯岩先生将文学创作看作是形塑儿童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进而文学就成了培养祖国下一代建设者的伟大事业。

也恰是柯岩先生为国为民的思想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旺盛期才创作了一大批涉及不同体裁和题材、脍炙人口的“人民文艺”作品。《“小糊涂”阿姨》《寻找回来的世界》《小兵的故事》等作品承载着对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感,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工作和民族、革命传统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伟大的努力;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饱含深情地怀念着为祖国做出伟大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柯岩的深情呼唤曾经响彻大江南北,打动了诸多心灵,震颤了诸多灵魂,激发着诸多青年男女的豪情壮志;报告文学《船长》凸显出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应有的突破时代阈限的气魄,蕴含了培育勇于承担新时期民族责任的豪情;还有《寻找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等关注“伤痕”和重塑美好世界的长篇小说……

当下的青年大多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他们而言,柯岩先生的名字总是与《周总理,你在哪里》这篇选入小学课本的诗歌相关联。甚至,柯岩先生的名字和这首诗歌在新媒介尚未出现的年代以人人必读的形式构建了一代人的文学记忆甚或文学想象。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末期及之后进入大学读书的文学青年与柯岩先生却有了某种文学观念上的隔膜。辨析这种隔膜的形成是讨论柯岩先生的文学观念与文学书写如何介入当下文化空间的构建,特别是柯岩精神如何影响当下“躺平”青年的思想形塑的一个绕不过的问题。

熟悉文学史的人们一定会记得1980年代波诡云谲的文学变迁态势,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文学形态对共和国前三十年理想文化空间中文学书写的反驳与批判,到寻找中国文化之根的“寻根文学”的沉潜,再到个人化的先锋小说、日常生活化的新写实小说等文学叙事形态,我们似乎看到了一条逐渐远离共和国前三十年“政治叙事”进而接近“纯文学”的清晰线索。

当然,真实的文学态势绝非几个文学名词和文学史线索勾勒所能概述的,其间涉及国族、区域、时空维度等文化指向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诸多元素的冲突、辩驳与整合。因此说,1980年代之后的文化空间与共和国前三十年(甚或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的文化空间形成复杂的承接关系。

青年与柯岩先生在文学观念乃至于理想和信念上的隔膜由此形成。具体而言,柯岩先生是在毛泽东“为人民”的文艺观念指引下形成的人民作家,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仰与信念,在此思想指涉下的文学书写就洋溢着充满希望的思想倾向和积极向上、乐观的美学风格。但是,1980年代之后出生的青年群体接受了改革开放后变化异常频繁、形态异常复杂的人生价值观和文学思想,其中最核心的话语生产基点就是经济市场化(1980年代称为商品化)的确立,《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蕴含的“为人民”的创作取向及其饱含的理想主义信念逐渐式微。

简单来说,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概述:一是意在反驳政治叙事的“纯文学”观念确立;二是反驳集体化叙事的“个人化”或“个体性”叙事占据了文学创作的主要位置;三是反驳理想叙事的日常生活化叙事日益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叙事取向。

1980年代初期,国家在经历了“文革”创痛之后,文学创作开始展现人们心灵的创伤,形成了“伤痕文学”思潮;相伴随而生的是共和国前三十年构建的理想文化空间开始被解构,人们进入到一种类似于崔健“理想破灭”之后的嘶吼时代。随着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迁。此时,诸如“废柴”“躺平”等话语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青年生存环境的某种困境。2021年12月6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躺平”一词入选其中,其内容解读为:“该词指人在面对压力时,内心再无波澜,主动放弃,不做任何抵抗。”⑧紧接着的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评选出“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其中仍有“躺平”一词。该词集中概述了当下社会中一批青年群体的生存状态,他们以自嘲的方式面对着当下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内卷”式竞争,以“不作为”反抗着努力而无成就感的生活。

这无疑是值得警醒的。当部分青年人“躺平”于自我的个体化世界中找不到希望;当代文学中一部分作品也日益沉溺于日常生活的展现和个人性小情绪的宣泄,甚至出现了“欲望”写作、“下半身”写作等令我们匪夷所思的文学创作取向……此时,我们重温柯岩先生的文学创作及其中蕴含的伟大信仰和希望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柯岩先生曾说:“诗人并不只是写诗的人,而是那些热爱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给社会主义劳动,并从中找到崇高意义的人。但是,能从这其中发现美和诗意的却又不是一切人,而只是热爱和追求这种崇高的美的人。”⑨柯岩先生在怀念周总理的过程中使其信念更加堅定,让她在看到工读学校诸多“恶”面前坚信着“火花”的存在,让她通过报告文学颂扬着中国人的伟大理想和实干精神……作为文学家的柯岩先生创作的并非仅仅是美的文学,更是崇高的美的人生。当代面对日常生活的困窘而不知所措的“躺平”青年读柯岩先生的文学作品,从中不仅要感受到柯岩先生对于文学美的追寻,更应该体悟到柯岩先生充满理想、信念与希望的人生取向。

2021年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百年前的那批青年,他们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国族困境,毅然扛起探寻真理、引领中华民族觉醒的大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发展局势,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当代青年理应继承先辈探寻真理之勇气,勇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柯岩先生也曾表达过对青年的殷切期望:“看一个国家的未来,就要看这个国家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以及老一辈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教育青年。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是用自己的理想塑造下一代,寄希望于下一代。我比较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因为他们不仅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而且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国家的未来。”⑩因此,当代青年不要辜负老一辈思想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和谆谆教导,积聚力量勇担重任,去不断追寻和构建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

注释:

①卢燕娟:《“人民艺术家”柯岩和她的“人民文艺”》,《新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②③⑤⑥⑦⑨柯岩:《柯岩文集》第七卷,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18页,第518页,第121页,第232页,第169页,第34页。

④柯岩:《我是谁——在创作生涯60年座谈会上的答谢辞》,《新华文摘》,2010年第3期。

⑧《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2021%E5%B9%B4%E5%BA%A6%E5%8D%81%E5%A4%A7%E7%BD%91%E7%BB%9C%E7%94%A8%E8%AF%AD/59401272?fr=aladdin.

⑩柯岩、杨宗元:《用崇高的理想塑造下一代——柯岩访谈录》,《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9期。

(作者单位:枣庄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青年
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青年公益实践活动
鲁迅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择业就业观与创业能力及其意义
论网络环境对当代青年的影响
当代青年社会责任品格的培养研究
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青年公益活动
“一带一路”与青年社会责任
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