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由经典作品改编而来的课文,这些课文对比原文,主要经过了文字的处理、内容的删减和标点的处理。研究经典作品的原文,对改编课文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授这些经典作品改编课文时,需要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拓展学生思维深度,读写结合、关联单元习作,引入原文背景、促进学生体会文章主旨。
【关键词】部编版六年级课文;改编;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6-077-03
【本文著录格式】顾心月.部编版六年级改编课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20(36):77-79.
一、经典作品改编进六年级语文课文的现象分析
笔者通过对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与原文反复比较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及查阅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将改编分为以下三种情况:文字的处理、内容的删减和标点的处理。
(一)文字的處理
1.文字艺术化替换
六年级上册第六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是根据作家沈重1942年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报告文学《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改编而来的。
课文的很多人物语言经过了艺术化处理,更加具有文学气息,也更精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原文中的“跳吧!同志们!”改成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样的语言显得更有号召力,课文中的两句话还分段出示了,显得每一句话都那么坚定有力。
2.文字精准化表达
六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北京的春节》,是根据作家老舍先生1951年发表在《新观察》上的文章改编而来的。
课文中有一处文字经过了精准化处理: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课)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原)
此处课文编者把“农业展览会”改成了“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指的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产品”指的是农业中生产的物品,如高粱、稻子、玉米、小麦以及各个地区的土特产等。此处的各种干果用“农业产品”一词来形容更加准确。
3.文字规范化表达
六年级下册第二课《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课文中有这样一处文字经过了规范化处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课)一个人,出出进进于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原)
此处课文编者把“出出进进”改为“进进出出”,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日常表达习惯。编者还把“于灶房”中的“于”删去了,这更加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规范。
此处编者把“粥”提到了“叹气”的前面,这和后面先主语后谓语的形式形成了统一,学生读起来也更加通顺。同时,编者把“总说是”改成了“总是说”,这更加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4.字词规范化搭配
六年级下册第八课《匆匆》,是根据作家朱自清先生1922年发表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的文章改编而来的。课文中有一处文字经过了字词规范化搭配的处理: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课),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原)。此处编者把“去的匆匆”改成了“去得匆匆”,“匆匆”作为“去”的补充状态,补语前面应用“得”。
(二)内容的删减
1.单元课文语文要素体现的需要
六年级上册第六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课文编者在选入本文时,做了很大的改动。一方面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另一方面,本单元课文所围绕体现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编者去掉了写人们感受的句子,并且也去掉了很多写日军的语段,更集中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舍身跳崖的故事。
改编之后的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截取了五个画面“接受任务”“痛击来敌”“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舍身跳崖”,这五个画面环环相扣,非常紧凑,正好表现了五位壮士英勇抗敌的激烈场面。
2.文章主旨体现的需要
六年级上册第十九课《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聚焦的是普通老者,作者梁衡试图通过小人物的伟大壮举来和人们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这篇文章与梁衡一贯提倡的“大事、大情、大理”的政治散文不同。
课文编者把原文中与“棺材”意象有关的开头庞德的故事、老者棺材由来的文字、周恩来和华罗庚的例子都删去了,保留了原文中与“绿树”意象相关的内容,删繁就简,缩短篇幅,保留主线内容,这样的修改更加有助于小学生集中体会文章主旨。
课文末尾还删除了原文中对老人名字的介绍,这一改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老人的不朽精神上来,集中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来,集中到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上来,表现了作者对平凡生命的伟大颂扬。
3.激发阅读兴趣,符合认知规律的需要
六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对学生亲近感悟鲁迅,认识了解鲁迅的作品,很有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因为《少年闰土》一文主要突出了一个“趣”字,通过展示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趣事,充分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机敏勇敢。这对拉近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很有帮助,学生能在充满童心童趣的文字中感知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巨大魅力,也就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鲁迅作品文学价值的求知欲,这对之后学习《故乡》也是一个很好的铺垫,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三)标点的处理
1.规范化表达的需要
六年级上册第十四篇课文《在柏林》,课文编者在选入文本时,对以下句子的标点做了集中处理: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课)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原)
此处课文编者把“:”删去了,因为这句话只是在表达旅客听到的老妇人的语言,这里的双引号表示引用老妇人的话,无须加“:”。“旅客们……”这一短句和“声音……”这一短句写的都是旅客们所听到的老妇人的声音,所以中间用“,”连接更合适。编者把咔嚓咔嚓的双引号去掉了,本句强调的是老妇人的声音,并非车轮的声音,所以咔嚓咔嚓的双引号去掉比较合适。
2.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
六年级上册第十四篇课文《在柏林》,课文编者在选入文本时,对以下句子的标点做了这样的处理:“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课)“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原)
此处课文编者把“。”改为“……”,这样更能表现老妇人重复数着的这种状态。老妇人的这种神志不清的状态更能凸显出来,这样也更能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伤痛。
二、经典作品改编进六年级语文课文的教学研究
笔者认为在经典作品改编课文的教学中,纳入原文,有以下研究价值:通过引入原文的教学,对比阅读,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引入原文背景,能够让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更加深刻,尤其是对小学六年级有一定深度的课文而言;对教师把握编者的教育意图有一个明确指向,为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供一个攀爬的阶梯。
(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拓展思维深度
六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原文中的三个事例分别是“洗澡水漩涡的旋转方向”“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分别是“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笔者认为,修改之后的三个事例更加贴切,因为无论是原文还是课文中,都保留了这一句话“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原文中“洗澡水漩涡的旋转方向”,这一事例发生在1962年,20世纪时。课文中替换的事例“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这一事例发生在17世纪。课文中保留的事例“蚯蚓的分布”,发生在20世纪。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课文中事例之间的跨度更大,经历的时间更长,更能够说明“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一道理。
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比较原文和课文的三个事例,能够更好地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就时间跨度而言,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更加具有说服力。学生的思维也在这一比较训练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有助于他们深度思维的培养。
(二)读写结合,关联单元习作
六年级下册第十七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课文的编者把原文中三大段关于未来阅读书籍的方式、未来书写批改作业的方式、未来上课的方式删去了,编者删去的三大段内容都展现了未来学习生活的图景。笔者认为编者删去后,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想象未来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这也为本单元科幻故事的习作进行了想象力的训练。
(三)引入原文背景,体会文章主旨
六年级下册第二课《腊八粥》,课文重点描写了八儿在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时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过程,略写了八儿一家喝粥的场景。在体会课文详写等粥,略写喝粥的意图时,学生往往体会不到这是为了表现八儿和家人其乐融融、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于是,笔者在教学时,引入了作者沈从文在创作这篇小说时的背景:这篇小说写于1925年12月26日,那年23岁的沈从文孤身一人在北京闯荡,腊八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在那时那景中,他提笔写下了这篇小说。
这时候,学生就会思考:这一碗腊八粥仅仅是一碗腊八粥吗?它还包含着什么?想到这儿,学生自然就会想到,作者还在本文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之情。恰恰是等粥这一部分,更能够表现家人对八儿的慈爱之情,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
经典作品经过改编之后进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更加符合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表达,也做到了语言文字的艺术化处理,还兼顾了特定学习群体的认知规律,并且做到了让单篇课文服务于单元整体语文要素学习落实的需要。改编之后的课文对学生揣摩文章主旨,有了一个更好的帮扶作用,内容上更加指向表达主线了,结构形式(标点)上也更加耐人寻味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渗透一种对比阅读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原文及其背景资料,那么学生也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有效且充分地运用经典作品的原文及其背景资源,那么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和能力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提升。我国教育部于2016年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确立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其中之一便是“学会学习”,“能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有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对比阅读、联系原文,这正是学生通向“学会学习”之门的一个有力桥梁。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左禄,李伶编.壮士篇[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3]老舍.老舍散文 可喜的寂寞[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
[4]朱自清.匆匆 朱自清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
[5]梁衡.把栏杆拍遍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6]鲁迅.鲁迅小说集[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7]毕军.最具人气的110篇微型小说[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华春.智慧背囊 珍藏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9]阿西莫夫.12類悬幻 世界科幻小说选粹[M].施咸荣,等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10]《花城》编辑部.沈从文中短篇小说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11]费秀娟.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老舍作品选文改编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8.
作者简介:顾心月,女,1995年生,江苏苏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