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钢琴伴奏特点和审美透视

2021-01-13 20:14李冰
艺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化现代化

李冰

摘要:20世纪我国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创作的《中国民歌新唱》是一部创新性探索意义的现代风格作品。这首作品也是中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早期专业音乐发展中的成功借鉴成果之一。西方音乐发展中的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等都被综合起来渗透在这首作品中。该作品还同时呈现出了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的气质与风格特点。通过对这首作品中的音乐体裁及其作品内涵进行了现代音乐风格的解读,透视我国上世纪上半叶现代民族风格的具体表达特征与风格体现方式。

关键词:马思聪 半音化 现代化 民族化

一、马思聪与《中国民歌新唱》

马思聪是我国上世纪最为著名的专业作曲家之一,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任院长。在长期的留学生活中,马思聪深谙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对于中国民族化风格探索具有很深的认识。他在1946年到1948年间所创作的《中国民歌新唱》雖然只是一个针对中国传统民歌所进行的最新编配,但也体现出了现代中国民歌曲集中最新颖的民族风格与气质特点。在《中国民歌新唱》中的歌唱旋律基本都是采用中国各地当时广为传唱的、不同风格的民歌原型,针对钢琴伴奏声部的和声、旋律、织体等进行了现代手法的运用,从而使得歌曲旋律与钢琴伴奏形成两种不同风格的对比与并置,体现出了新颖的民歌风格特征。这些歌曲中所产生的半音化倾向特征,对于当时的民族化风格探索产生极大的冲击。

马思聪在他的作品《中国民歌新唱》中所体现出的这种半音化倾向,一方面对于中国民族化和声的创新而言,具有很强的探索意义,尤其是民族化和声较为强调的和谐、五度关系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开音乐家们的探索视野,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另一方面,在《中国民歌新唱》中所表现出的本土风格与钢琴伴奏风格并置的特点,在促使民族和声基础上的调性关系得以扩展的同时,还使得西方文化中的“调性半音”与民族文化中的“调式半音体系”观念进行了早期交融,从而推进了现代作曲技法与当代民族风格特征的探索与发展,让中国民族音乐较早的显露出大有作为的可能性倾向。“马思聪在他创作的《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半音化钢琴伴奏与旋律中的半音化技法的运用,对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态与气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体现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专业音乐域中所进行的中外现代作曲思维、技法的交融尝试特点。《中国民歌新唱》中所展现出的这些半音化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调式、民族和声的现代化探索成就。《中国民歌新唱》伴奏中所展现出的民族和声半音化、民族调式半音化、民族思维半音化等特点,也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所呈现出的整体风格语境特点。在《中国民歌新唱》中,其音乐创作倾向也受到了欧洲传统音乐风格的影响和冲击,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态势。

二、《中国民歌新唱》中的钢琴伴奏特点

在20世纪上半叶,是我国音乐专业化发展、系统引入西方音乐体系、同时探索中国音乐本土性、现代性的重要历史时期。作曲家马思聪在《中国民歌新唱》中,主要是以和声的民族化为契机很好的介入到了现代音乐的范畴中。

如歌曲《雨不洒花花不开》中,旋律声部是一种民族化的旋法特征,在钢琴伴奏声部则体现出了声部对位的复调性特点,但是这种对位是非严格的,是带有典型和声特点的对位是建立在分解和弦基础上的民族化对位的探索,实现了声部与和声创新之间的协调与融合。而且半音旋律的进行中,也在后续的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中得以贯穿,尤其是钢琴伴奏中的半音化特点更是凸显出调式的色彩性效果和调性的模糊性与昧性特征。

在这首《中国民歌新唱》歌曲的调式调性素材中,鉴于歌唱旋律的完整性与调性的清晰性特点,更多的半音化则是体现在钢琴伴奏的声部中,因此整体而言素材主要来源于三种调式:c商调式,主要集中在民歌的旋律声部中,调式调性特征较为清晰、明确,排c羽调式则主要集中在钢琴伴奏部分中,尤其是在伴奏的前两小节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在C大调的调性素材方面则更多的呈现在钢琴伴奏声部的后两小节中这些各不相同的调式素材除了很好的集中了中国五声性民族调式的特点外,还呈现出了风格各异却逻辑、音响气质相似、相统一的特点。这三个同主音调式在旋律声部、钢琴伴奏声部中的相互渗透,不仅构成了民族调式的综合性风格特点,还体现出了明显的西方“调式半音体系”的现代技法特征,从而成为兼有中西音乐文化特征的作品。

上例可见,这首旋律的曲调源自我国西北地区青海民歌《菜子花儿黄》中的旋律曲调。在这个片段中,旋律声部中也出现了半音进行特点,形成了与钢琴伴奏声部中的调式综合运用的特点。钢琴伴奏声部则融入了渐弱、渐强的运用。这种运用歌唱旋律之外的音级配置半音和声的钢琴伴奏写法,既具有“调式半音体系”的西方现代技法特点,也具有传统的民族音乐风格特点,尤其是在作品中很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宫调思维特征,具有很深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印记特点。

但是上述中的这种使用民族调式以外的音级配置半音和声的技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民族和声的音程结构与调性逻辑特点,尤其是也淡化了传统西方调式体系与古典和声的结构与逻辑功能特征,进而产生了强化民族和声的现代音响色彩特点。对于传统古典和声功能的突破,无疑也使得和声的民族化得以进一步的扩展,很好地表现出独特性的现代技法与民族特征的结合。《中国民歌新唱》的出现不仅成为当时风格独树一帜的代表作品,也成为建国后中国作曲家追求“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的代表作,尤其成为中国和声民族化探索的基础。马思聪也因此成为民族和声现代化与半音化探索的先行者,是与谭小麟具有类似贡献的作曲家。

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的现代技法特点,成为中国作曲家们在我国幅员辽阔、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中探索民族音乐、现代音乐的支点,在此基础上汇聚成了博大精深的华夏音乐文化,这种文明中的现代化,也同时传达了融入西方音乐传统与精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中国的地域音乐、乡土文化的现代化,还是其中孕育了中华当代精神的现代音乐文化形态,都需要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探索,让中外文化传统成为现代化、民族化探索的脐带,让其成为乡土音乐、地域文化的有利元素。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除了需要在真正的中国民族音乐基础上建立起基本逻辑结构外,还需要融入西方音乐传统与现代思维与现代精神。“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对于中国民族调式、民族和声的现代化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民歌新唱》这部作品,不仅很好体现出了中国每一个不同地方的音乐力量,也体现出了不容小觑的再创作空间。各类民间歌曲、地域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份子,以其自身的潜质与魅力,成为弘扬中华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调式功能与调式色彩相结合”则成为不可缺失的现代音乐风格中的浪花。

三、《中国民歌新唱》钢琴伴奏中的审美

马思聪所创作的《中国民歌新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尤其是上世纪40年代前后马思聪的其他创作,也都与《中国民歌新唱》一样,作品中都包含着多样性的审美价值与艺术意义内涵。马思聪对这些民族化歌曲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的研究和潜力发掘性特点。这首作品中的钢琴伴奏特点,不仅体现出了可圈可點的民族调式、民族和声半音化尝试成果,也是马思聪作为我国近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在创作中所持有的思维与观念特征首先,马思聪创作的《中国民歌新唱》中,体现出了中国民歌,这种声乐风格的钢琴伴奏民族化探索的趋势特征。这首作品中的钢琴伴奏本身所进行的半音化、无调性等现代技法所造成的风格特征,不仅很好体现出中国作曲家对民族音乐进行现代性探索轨迹特征,也折射出了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法对于现代民族音乐的渗透历程。所有这些审美元素,都是融入在整个民歌旋律曲调中的,是将这种民族化和声的半音化包含在音乐整体的气氛探索中的。因此,作品中更多的是传统民族歌曲的本土化风格与钢琴伴奏的现代性并置的特点。

其次,马思聪的在《中国民歌新唱》中所体现出的新古典音乐风格审美特点,尤其是兴德米特“二部写作技法”的特征,体现出了该作品作为沟通中外文化体系的载体作用和可能性特征。马思聪在《中国民歌新唱》中所进行的现代风格的钢琴伴奏创作也很好地印证了这种新民族乐派惯用的思维、技法对于中国民族作曲家的影响。另外,西方的“调式半音体系”理论,也很好的融入到《中国民歌新唱》的创作中,尤其是马思聪的钢琴伴奏中还体现出西方表现主义的“自由无调性”思维特点。以上这些创作的审美思想都集中体现了上世纪中叶我国声乐钢琴伴奏的创作与编写中不仅收到了西方早时期现代音乐中的重要技法理论影响,还体现了这些音乐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特征,同时也展示出了中国民歌在进行现代性探索中所促成的调式民族化与和声民族化探索成果。

最后,马思聪在《中国民歌新唱》中所体现出的关于民歌现代审美趋向的探索与中国近现代的创作趋向也是一致的。作为当时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代表,其音乐创作思想并没有像欧洲古典音乐那样经历漫长的历史流程,而是彻底打破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亦步亦趋的借鉴西方音乐的窠,使西方音乐文化中的音乐素材精华和创作手法都集中呈现在这部作品的钢琴伴奏中,呈现出中国进行西方音乐文化专业化学习半个世纪以来的思路特点。

马思聪是我国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深谙中外音乐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结合、沟通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体现出了上世纪中国专业作曲家的创作水准和基本风格特点。在他所创作的这首《中国民歌新唱》中,更体现出现代中国专业音乐的民族化探索与本土化创作方向特点。

注释:

①王安琪.论马思聪《绥远组曲》中平行进行的应用手法[J].当代音乐,2018(10).

②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③王青.“和声风格民族化”在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萌芽[J].音乐研究1995(4)

猜你喜欢
民族化现代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