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的海权论和海军战略思想(下)

2021-01-13 00:52何辉
国际公关 2021年6期
关键词:马汉交通线战略思想

何辉

集中这一原理是海军战略的ABC(续)

马汉批评黎塞留在漫长边境线上用兵的战略失误时,写了一段令人深省之语:正确的方针不应是同时夺取一切,而应是尽可能快速地、隐蔽地将巨大的优势兵力集结于一方面,同时在其他各个方面则基本上采取守势,然而这样的真相必须通过显示力量将其隐蔽起来;正如俗话所说:大放烟幕......这一法则既适用于有限的战术战场,也适用于更为广泛的战略战场。

拿破仑曾在意大利打击两支拥有优势兵力的奥军,马汉用此战例来支撑以上的观点,并强调若米尼《法国革命战争》一书中关于1796年拿破仑于意大利这一节对于战争中如何利用位置的重要参考价值。他指出上述战略原理在海战中同样适用,并用纳尔逊指挥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来作为证据(此战中纳尔逊让自己的舰队集中火力主攻敌舰队的后队——相当于陆上敌军的一翼——最终赢得了胜利)。对于边境战争,他也强调了上述战略原理的适用性。由此他进一步将上述战略原理置于海军战略范畴针对“海洋边境”进行讨论。他指出,海洋边境是连贯的(如模仿若米尼的话语,则可说——海洋边境也是一条线),故也适用集中这一战略原理。在举例时,他明确指出,对于美国来说,佛罗里达海峡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位置),如敌对舰队控制此海峡,便可对两翼之间的水路进行控制。

在马汉出版《海军战略》约三十年之后,希特勒用“闪电战”在东面入侵波兰,随后大举侵入苏联。在西面,希特勒则通过政治、外交手段骗取英法的绥靖政策(这就好比是马汉所说的“大放烟幕”)。不过,希特勒集结巨大优势攻击苏联,虽然在短期内赢得了战略优势,却并未彻底击垮苏联,最终使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二战”时期法西斯德国在初期战略优势的获得,说明了集中的战略原理在战争实践中的正确性;德国后期的失败,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如果运用集中的战略还无法战胜对手的话,在战略上便有可能陷入可怕的困境。这说明任何战略原理或法则,都不可能绝对保证战争胜利。战争的胜败,受到极为复杂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战略三要素:中央位置、内线以及交通线

马汉提出了“战略三要素”之说,即中央位置、内线以及交通线。他不仅给“战略三要素”确定了名称,还结合实例给它们下了定义。对于位置的重视,是马汉战略思想的重大特征之一(他在《海军战略》中8次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战争就是处置位置)。对于“中央位置”,马汉其实并未给出抽象的定义。他只是以法国为例,说明1635年至1648年法国的国家力量在陆地上横亘在敌人(此处指法国的敌人——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之间,所以如果法国在海岸配置一支有相当规模的海军,便可横插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各港口之间,也就是说,法国占据相对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中央位置。他同时指出,多瑙河也是中央位置的一个例证。结合当时的欧洲形势(1911年),他认为德、奥—匈作为三国同盟的成员国在对抗俄、法、英三国协约时,也拥有有利的集中的中央位置。

马汉对于“内线”的定义是:内线的特征是中央位置向一个或更多的方向延伸,借此便可有利于在敌人的各个分散集团之间保持插入位置;继而集中力量对付其中一路,同时以可能的明显的劣势兵力牵制其另一线……“内线”一词的含义表现为,一方能以快于对方的速度从中央位置将兵力集结于方向相反的两条战线中的任何一处,以此达到更有效地使用兵力……简而言之,内线就是较敌人能够使用的路线在时间上更短的路线。他认为,苏伊士运河、巴拿马就是海上内线的特例。他给“交通线”下的定义是:军事集团、陆军部队或海军舰队赖以同国家实力保持生存联系的运动路线的通称。

“内线”、“交通线”等概念,其实也并非是马汉独创。早在《战争艺术概论》一书中,若米尼提出了“作战线”、“内作战线”(或“内线”)、“交通线”等概念。若米尼指出,必须将作战线与作战地区、道路、战略线以及临时交通线加以区别,作战线必须是一个空间,它能使一支军队的中央和两翼能在其间移动,且每翼可移动距离为一两日行程,故作战线必须有三四条通往作战正面的道路。若米尼详细分析了十种作战线(分别为单一作战线、双重作战线、内作战线、外作战线、向心作战线、离心作战线、深入作战线、辅助作战线、偶然作战线、临时作战线等),“内线”是其中之一。若米尼对“内线”的定义是:一支或两支军队在对抗几支敌军时采取的路线,它的构成和方向应该能保证在敌人向我方采取行动之前,迅速调集全部兵力迎击。“内线总是比两条外线有利,内线作战的军队可以抢先集中主力对分散之敌作战。在此情况下,这支军队可以逐次击败突击的敌军各部”。由此可看到,马汉战略思想中的“内线”的定义与若米尼关于“内线”的定义是一脉相承的。

马汉在《海军战略》一书中进一步将其战略原理运用于海军战略方面,用于分析1635年至1648年法国与其敌人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的战略格局,指出法国的内线作战优势以及在土伦配置舰队的重要性(控制西班牙至意大利热那亚的海路)。

在马汉的《海军战略》一书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中央位置的例子反复再现,成为其战略思想中一个非常具有模型化的分析工具。马汉认为,不論是陆上、海上,不论是过去与当时,表象之下,欧洲大陆的多瑙河、1635年至1648年间位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奥地利之间的法国、连接美国太平洋海岸线与大西洋海岸线的巴拿马运河都具有中央位置的共性(巴拿马还具有内线优势)。由此,他利用这一战略原理对许多战例进行了解释。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注意到中央位置只是态势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正是力量加位置才能对无位置的力量形成优势”。这说明,力量决定论是马汉战略思想的内核之一。

战略线

与“战略三要素”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战略线”。马汉除了提出“战略三要素”之外,也将“战略线”概念引入海军战略加以讨论。马汉指出,军事著作家们将联结各个战略据点的线称为战略线。在他看来,战略线可以在特殊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作战线、退却线、交通线等;“在海上,其他情况也都等同,只是舰队所选定的这条线按其通过该线所需的时间计算应当最短”,然而,这一原则也会因环境特殊而改变。在若米尼看来,“战略线”,是交通线的一种。若米尼指出:“战略线,可以指所有某一要点到另一要点之间的,最直接和最有利的交通线,以及从军队战略正面到所有目标点之间的交通线。”由此可见,马汉对“战略线”的定义与若米尼对“战略线”的定义的核心特征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马汉所谓的“交通线”,与若米尼所谓的“交通线”或“战略线”的内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用马汉自己的话说,“交通线基本上可视为守势作战线;而内线在性质上多为攻势作战线”。马汉所谓的“交通线”,倾向于指作战部队与国家实力保持联系的路线,较短的交通线有利于对前线提供军队和后勤支援。若米尼所谓的“战略线”,泛指交通线中最直接、最有利的部分,同时特别强调了军队战略正面到所有目标点之间的交通线。所以,若米尼战略思想中的“战略线”实际上有与“内线”重叠的部分,只不过他用这一概念强调了战略性,即包含了非战斗的内容与价值(如后勤补给等);而马汉战略思想中的“战略线”,有时又可理解为作战线、交通线等。

整体上说,马汉的战略思想是非常激进的,强调海军的机动与进攻价值。他曾在《海权论》一书中引用蒙克的话:一个国家要控制海洋必须永远进攻。对于当时的美国海洋战略和海军战略,他更是观点明确地反对单纯的“要塞舰队”、绿水学派及“存在舰队”的战略,即反对单纯依靠舰队的要塞防御或舰队完全不依靠基地、要塞而存在的战略。他力主发挥海军舰队的机动性、建立和保护海上交通线的海外基点。可以说,马汉的海权论和海军战略,从理论上、政策上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向太平洋的扩张。“海权论和海军战略理论,并非是美国的、西方的专利品”。当代中国,不会走美国的道路,但在崛起与复兴过程中,亦需为捍卫自己的海权和国家利益而斗争,也需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故研究和了解马汉的战略思想,可知己知彼,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有所助益。

(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著《龙影:西方世界中国观念的思想渊源》,长篇历史小说《大宋王朝》1-8部等)

参考文献:

1.【美】艾∙塞∙马汉著,《海军战略》蔡鸿幹,田常吉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2..【法】 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唐恭权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

猜你喜欢
马汉交通线战略思想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二战时期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几点历史经验
马汉“海上实力理论”简述
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美国的“陆军马汉”厄普顿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
论毛泽东“创造战场”的战略思想
马汉及其『海权论』
秋山真之及其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