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危机的姿势与方法

2021-01-13 00:52
国际公关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威专业人士共情

李国威先生新推力作《跑赢危机》,进入危机公关必看书单

在公关这个窄众行业中,危机公关算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有大众存在感的热词和细分品类。一方面是因為民众主权意识觉醒和媒介泛化,危机事件爆发量级急剧扩增。一些举国甚至举世震惊的现象级危机事件,提高了“危机”的国民度。另一方面,“危机”是一个没有行业特殊性、易于理解且能引发共情的关键词。每个行业、每个组织乃至每个人,都有各自认知和判断,也不可避免地会卷入到各类危机中。无论你是不是公关专业人士,大概率都会做出或切身感受到危机公关动作。也正因如此,虽然公共关系的学术表达仍然小众而沉寂,但有关危机公关的书籍却不算少,前不久李国威先生新推力作《跑赢危机》,就进入必看书单。

“跑赢危机”这个书名足见传播智慧。一方面,它切中了很多危机当事人的美好愿望,很迫切想打开书来抓住跑赢危机的秘笈;另一方面,对于专业人士而言,这又是一个冲突感剧烈的词语组合,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令人信服地解题并给出答案的。毕竟,跑赢危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太多公关实践证明:最好的危机公关就是在危机萌芽阶段做了定点清除,一切都消失于无形之中;次级的危机公关是敏捷果断,适时止损,少输当赢;中庸的危机公关则是步步为营,守住了失控的边界,输得还算得体;最糟糕的危机公关,莫过于胡来蛮干甚至火上浇油,只能放任危机蔓延甚至让危机吞噬。对于专业人士来说,最令人厌恶的是莫过于“采取化危为机的策略,迎来彻底反转”的需求。

虽然有不少隶属于作者个人智慧的新框架和新方法,但就专业而论的话,感觉《跑赢危机》超纲并不多,仍在苦心孤诣地普及通识和常识。危机公关底层逻辑毕竟是相通的,业界积淀下来的能力模型与技巧也已是资产。只是太多人疏于学习,怠于演练,习惯于套路,偏好于浮夸,以至于伪专业主义者太多。

《跑赢危机》更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的实战经验以及经验主义之外的诚意。李国威先生有过在权威机构媒体、著名外资企业和民营公关公司三个既相互交织又截然不同的机构中效力的背景,视野、实战、学术表达形成了闭环,也知道显性和隐性的陷阱所在,更有认知的进化。

令人钦佩的还有李国威先生有勇气道出真相和说真话。他对古典危机公关律条进行质疑——如公认的“速度第一”原则。这并不是说这项原则就失灵了,而是在不同的传播语境下,需要有灵活的策略审视,刻舟求剑当不可取。他另一个更犀利的观点是:对危机管理的负责人来说,最容易在事实判断中误导你的就是你的同事。每一个处于危机漩涡中的关键人,最终都需要统筹考量后做出最关键的决策。而这一决策绝不能被误导或蒙蔽,否则做出的决策与初衷会完全背离,不仅无法绞杀危机,反而有可能激活更大危机。事实上,很多失败和糟糕的危机公关,都肇始于因为内部人甩锅而造成的错误的事实判断。

类似洞见,在这本《跑赢危机》中比比皆是。比如,作者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克制实在是人间清醒式大智慧。身处危机之中,很多人都会有情绪上的“作为冲动”,“总要做点什么,总不能什么都不做”成了魔咒。但事实上,沉默或冷处理,有可能是很多危机场景中的最优策略。而对很多专业人士而言,实操中也难免会有炫技冲动,比如危机声明的撰写。但这也是大忌:在危机包围的关键时刻,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做事最重要,最不需要的就是加戏。

掌握专业,洞察真相,共情换位。这或许是跑赢危机的姿势与方法。

猜你喜欢
国威专业人士共情
抗美援朝精神赞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这是专业人士的选择,但你也可以拥有 Miller & Kreisel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一本专业杂志与一个专业人士的缘分
抗美援朝与新中国的国威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