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我们学什么
——对两节名师课例的研讨

2021-01-13 23:48研讨团队刘正生名师工作室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白骨精刘老师名师

研讨团队:刘正生名师工作室

研讨人:哈尔滨市双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正生

哈尔滨市双城区万隆乡中心校 张石磊

哈尔滨市双城区兰棱中心校 孙丽丽

哈尔滨市双城区新兴中心校 王敬波

哈尔滨市双城区第七小学 沈士娟

刘正生:京剧大师梅兰芳说,学唱戏必须从学会听戏开始。青年教师的成长可以从模仿开始,我们应该从两节名师课堂学什么呢?

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张石磊: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细思之,我们倡导了十几年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课程理念与老先生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脉相通的。

在《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徐老师在预习单上设计了“问题银行”这一题目,有意引导学生在课前阅读中思考、质疑;紧接着在课中筛选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写“一打白骨精”或“五打白骨精”,而是写“三打白骨精”;最后在师生的合作学习中解疑、释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了。他们不断地借助教材、借助读书经验、借助生活体验,与自己、与同学、与老师以及文本作者进行着深度对话,并开展了扎实的言语实践和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在“导”而不是在“教”;学生是在主动“质疑”而不是被动“问疑”。

其实,无论课程标准怎样修订,无论教材怎样改变,我们思维的原点和终点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一生的发展。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像徐老师那样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将学习与他们的兴趣、爱好、认知等特点结合起来,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的核心素养就会得以提升,个性就会得以发展,创造力也会得以激发和培养。

沈士娟:要验证学生的学习是否发生,我觉得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雾在哪里》这节课中有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刘老师为了引导学生辨析同音字“暗”与“岸”,先是引导学生在句子中读准字音;接着是借助图形理解字义;然后是观察例字、书写例字;最后是做游戏组词,记住同音字。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会读到表演读,我们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历程和学习发展。

王敬波:我觉得这两节课对学生都进行了“发生学习”过程的培养,这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教师都能通过创设的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认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的进步和提高。这就达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套用徐岩老师的一句话:学习是一场旅行,带着思考上路,我们会一路繁花!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刘正生:课堂上学生之所以能够“发生学习”,这与教者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重新审视、研读、挖掘与使用是分不开的。这一点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孙丽丽:教材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教师“教”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的重要依据。两位老师在对教材的理解、挖掘和运用上都见解独到,游刃有余。

刘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取舍有度,张持有法。比如在识字写字这一知识点上,老师并没有面面俱到地把课后要求掌握的生字全盘拿出来让学生学习,而是以点带面,抓住有特点的“岸”和“论”等字,重点在识字写字方法的传授,授之以渔,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而徐老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体现在对教材的整合和拓展上。她对本课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整合。预习单的使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梳理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的思考站在了整篇文章而非片段上,这样的思考是有高度的。其次在于整合了课文和原著,把课文的内容与原著相关联,读此及彼,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由篇到整本书”的阅读意识。此外,徐老师在教材的拓展上,由“三打白骨精”的“三”字说开去,涉及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其他中国古典名著和外国经典著作。这种纵深的挖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可谓妙不可言。

张石磊:两位老师对教材的使用还体现在对文本的科学解读,跳出文本的圈子,带领学生畅游于更广阔的领域里。比如刘老师的课上,把教材当做一个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载体,没有一段一段地肢解文本,刻意强调对文本的关注,而只是利用文本识字写字、朗读、语言训练、体会情感,可谓一气呵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像跟随导游一样一步步走近优美的境界。徐老师的课则把文本推向纵深,由此及彼,将教材置放于一个互为关联、互为映衬、互为对照的文本群中,触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这样的解读有高度,有深度,让我们赞叹。

王敬波:两位老师在处理教材时更注重方法的提炼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刘老师在这一课中从课文中提炼出了识字写字、朗读、词句运用等技巧,在课堂通过多种途径训练,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徐老师在课上主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对文本解读,并概括出小说的文体要素,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设计。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学生明白了该如何创设故事情节,这种方法也一定会用到他们的习作中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种迁移势必会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埋下伏笔。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用教学基本功点亮教学

刘正生:名师的课堂之所以魅力无限,除了教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带领学生真实地发生学习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作用,因为教学基本功是教学艺术的前提和条件。

沈士娟:的确是这样。最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很多老师不像从前那样重视板书的设计,尤其是粉笔字的书写在课堂上被弱化。但刘老师随文而教“岸”“论”这两个字,却扎实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底。她不单只出示汉字的书写动画,还将这两个字一笔一画、横平竖直、规范美观地书写到了黑板上,边写边带领学生识记书写要领。这样既夯实了汉字的书写,对学生又是一种汉字文化的熏陶。而徐老师的板书设计更符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简单的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梳理出小说的结构图,再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整个过程如她的字一样洋洋洒洒、自然大气。可见,两位老师外显的神通下,是其内练的真功。

王敬波:我还发现刘老师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颇见功夫。她在指导学生朗读“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这句话时,课件出示这段文字,用字符把“蓝色的远方”这几个字中间隔开,并且字体逐次变小,又以灰色字体呈现“不见了”这几个字,刘老师以这样的视觉效果把学生带到“远方”的“不见了”的情境之中去,朗读效果极佳。

张石磊:我也有同感,比如刘老师让学生挥舞手中的魔法棒朗读时,为了能更好地激励学生,她在课件中设计了用黑色幕布隐去文字内容的环节,这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魔法”的神奇,激发他们的朗读热情,最重要的是通过有创意的课件设计帮助学生读出了这些文字的味道。而徐老师也巧妙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课件,从图片到文字,从文字到图片,简约而不简单。可见,两位老师在多媒体的应用上都颇具匠心、极具智慧,真正达到了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孙丽丽:不仅如此,两位老师的教学语言也表现出了深厚的功底,充满着智慧。刘老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亲切、童真、趣味化,比如刘老师说“这位同学坐得真漂亮!肩平、头正”“利用象形字的特点就可以猜出来”“用偏旁识记生字真是个好办法”……而徐老师则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性,比如她说“这一计妙在哪”“你是这样理解的,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带着思考上路,读出自己的阅读发现,旅途会变得妙不可言”这些话听起来平淡无奇,品起来耐人寻味。

刘正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刘璕和徐岩两位老师公开课的教学行为都充满了个性色彩。“共性”可以学,“个性”深深地打上了个人色彩,与个人的阅历、学识、性格等有关,是学不来的,如果学,势必东施效颦,贻笑大方。我们从名师身上学的不是光鲜的外表,而是鲜活的灵魂。

猜你喜欢
白骨精刘老师名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