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

2021-01-13 21:47:53张天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院校职业

魏 蔚,张天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1],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明确了高考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容,对高考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新高考凸显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核机制,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2],扩大了学生的学科选择权、考试选择权、课程选择权,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随着新高考的逐步推进,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渠道进一步拓宽,考生除了可以参加统一高考外,还可以通过分类招考、注册入学、综合评价等多元录取机制进校学习,这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更多元的渠道。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数量不断增加,而生源的多样性又要求高职院校在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方面做好有效的改革和调整。高职院校应努力推进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涵式发展,创新课程教学模式,贴近学生兴趣和需求,全面提升课程影响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多元化助力,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1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是学生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稳就业保就业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重点和特殊群体,就业指导是就业工作的基础环节。当下,面对结构性失业、慢就业等不断出现的就业新问题,如何引导学生适应经济建设新常态及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就业市场的变化,这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无法回避的现实挑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其课程教学是引导学生融合个体发展与国家需要,实现人力资源精准配置的重要举措,对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实现其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具有积极作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和作用决定了其改革的必然性。

1.2 学生发展的客观需求

在新高考背景下,大学生群体自身的职业发展诉求日趋多元化。当前统招背景下进入大学的很多学生都是“00后”,他们成长于中国创新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优越的物质生活使得他们本身对于职业的诉求日趋多元化。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有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加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深度影响,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他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薪酬、环境、稳定等常规性指标,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显著增强,对未来职业的幸福感、成长度、平衡性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例如,很多学生都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发展,他们看待工作的意义已经从简单的“满足生存所需”向“高品质生活”迈进[3]。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不仅要彰显课程本身的特色,更要贴近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诉求,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成长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课程本身的普适性指导价值,满足学生个性化有效发展的需求。

2 新高考背景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暴露的新问题

新高考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招生录取环节实行的是专业导向的录取方式,学校可以自主设定各专业录取的科目要求,这为符合学校报考条件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4]。但进入该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兴趣、性格倾向等方面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暴露出诸多新问题。

2.1 课程定位有待转变

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开课情况已有极大改善,学生个人的生涯规划发展意识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还有部分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高。这部分学生觉得,虽然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涉及到的理论非常全面,但学生自身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缺乏对自身未来发展定位的深度分析和主动践行意识,对很多职业都充满向往,却不能亲身实践。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效激发了他们探索自我、了解社会的好奇心,但单纯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有限的指导,并不能真正使学生树立起全面的就业发展规划意识。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得到切实而全面的指导,但当前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转变课程定位。

2.2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有待提升

新高考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学生数量进一步增加,学生在未来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之下,学生除了需要得到必要的就业指导(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创业政策学习等)外,在学习或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就业迷茫、自我价值感缺失等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这些也是影响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因素。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定位过于理想化,当在现实中碰壁时并不知道如何优化调整,也不知道该如何围绕职业目标做好自我加压和学习提升,这是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安排方面除应有必要的课内指导外,还需要涉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层面的干预指导,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知自我、重塑信心。

2.3 课程教育引导的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应当对学生产生连续深入的积极影响。但在新高考背景下,进入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前期并没有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学生对职业发展比较陌生,而学校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多着眼于课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充分的社会实践、职业探索和行业认知,对新职业、新行业的认识需求难以满足。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在对学生实施职业发展指导时,是从社会、专业、就业和职业认知等四个方面同步展开的[5],而我国在这方面还缺乏成熟的模式。大部分学生受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资源所限,对职业信息、职业动态的认识相对匮乏,所能接触的职业范围也非常有限。学校以突击性指导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的影响和干预,缺乏可持续性和科学评价机制,并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适切性目标,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3 新高考背景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方向

新高考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和职业发展空间,但高考改革也使得学生对未来生涯发展的选择时间、选择内容前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不足被进一步放大。进入学校之后,学生需要通过生涯规划教育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要从学生自我发展诉求与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紧密结合的角度,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

3.1 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新高考的一个亮点就是凸显选择性。因此,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着重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论讲解和必要的技巧指导,而更多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养成自我探索、积极选择、科学规划与学习提升意识,让学生做自己职业规划的主人,在思想上重视个体未来的职业发展,依托课堂学到的生涯规划知识、方法和技能,结合专业需求、个人要求,树立积极而正面的就业发展观念,编制出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3.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给予了学生更多职业发展选择的空间,而在具体选择落实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面临重重困难。高职院校可以进一步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彰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指导之外,更要通过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校企合作等多种模式,为学生职业体验提供更多选择,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探索社团活动、名师工作室等模式,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元化的体验空间,让学生在完善个人职业规划的同时,可以积极投身实践过程中。通过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互动,更好地提升职业认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向周围的一些同学、企业员工学习,提升职业规划的紧迫感,督促激励自己积极实现一些阶段性目标,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调整,更加明晰自己的职业规划。

3.3 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时代变迁、技术更迭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学生除了可以直接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微信、QQ、邮件等线上媒介与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对话。学生先进行自我理性的思考,教师再经过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选择、规划和分析,使学生可以明晰未来升学或就业的方向。学生与教师的对话意识越强,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掌握就能愈加精确,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指导也能够更全面而适切。同时,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师与学生灵活对话创造了极大的便利。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思想引导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抖音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推送职业发展与就业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资料,让学生在个性化学习的同时,自由选择时间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使生涯规划的效果进一步提升。

3.4 前置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做好中高职衔接

要积极促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中学的合作,落实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衔接工作。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出现断层并不是高职院校一方面的原因,从中学阶段开始就需要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理念,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因此,要积极做好高职院校与中学的有效衔接,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效前置,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主动联系地方中学,通过讲座、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体验课程,从而使中学生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立初步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向中学生推送专业选择、考生志愿填报方面的引导和宣介信息,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够对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思考和把握,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5 科学评价,改革课程学习考核方式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范围,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6]。因此,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更应该突出多样化,强调多渠道。第一,针对不同类别学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定位,引导学生获取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将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针对不同类别学生开展多元评价方式,突出对态度和能力的考核,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平台,采集学生学习、就业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利用档案袋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方法,实现定性与定量、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客观准确地评价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和学习效果。第三,拓展评价主体,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主体。

4 结语

高考改革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选择权的回归是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生涯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学生选择未来职业方向的基础保障,开设该课程是新高考的要求,其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职业发展与顺利就业提供有效指导。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在于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从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角度,彰显发展性育人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鼓励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发展意识,在自身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能够积极有效地设定目标、实现目标,并不断努力,力求有所突破、有所超越、有所提升。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