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的社区治理精准化:内涵、条件及意义

2021-01-13 21:25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共治客体居民

王 洁

(中共湘潭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强调,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提高城乡社区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2]。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状况将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精准扶贫、公共安全治理等一系列治理实践当中,党和政府不断探索着如何创新社会治理,精准化也成为了社会治理模式变革的一大趋向。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一目标出发,探索社区治理精准化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社区治理精准化的内涵阐释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确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走向与目标追求。社区环节的共建共治共享主张包括社区两委、基层党委政府机关、居民、社区组织、属地企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实体建设与制度建设;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创建平安和谐的社区环境;共同享有共建共治的成果,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管理——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的交替过渡期,社区治理迈向精准化是大势所趋。本文将从公共问题解决周期的角度来阐释社区治理精准化的内涵。

(一)发现问题精准

找准公共问题,是社区治理的起点。以往的社区管理实践,主要依靠社区“两委”和上一级党政部门来推动,自治容易流于形式。仅以调研、现场交流的方式,也难以深入把握“隐性”需求。社区治理要解决真问题,围绕居民对社区行政事务、公共服务、自治事务的偏好和需求展开。尽管社区的范围相对较小,但在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城市管理“街居制”向“社区制”转变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社区的公共事务并不少,而且呈现出了种类上更多样、结构上更复杂、异质化更突出等特征。精准化治理力求在海量信息集成基础上,全面把握治理客体,让“多样问题类型化、复杂问题明晰化、差异问题综合化、个性问题一般化”[3]。

(二)对接需求精准

物联、互联技术捕捉到的海量信息,并通过大数据计算手段,精准化的社区治理将实现对复杂需求的主动挖掘。它打破了回应型治理“提出需求——回应需求”的治理顺序,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发现”。回应型治理范式下,需求产生是即时的,而治理主体很难及时捕捉,回应速度和能力有限,造成“政策总在需求最高点之后才制定,在需求的‘消退期’才执行的局面”[4]。公共决策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不仅有着“时间差”,难以满足治理个体当下的、真正的需求。从“回应型”到“精准化”,公共产品的供给逻辑发生了变化,治理主体将以需求为导向,前置需求分析,消弭时间差。这是治理思维上的一种突破,代表着技术驱动下治理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三)施策发力精准

在精准捕捉社区公共问题和成员诉求之后,社区治理精准化将转入决策制定和实施环节。而这两个环节都将以精准的靶向作为关键特征。精准化社区治理以公共决策目标为靶向,保障决策制定符合当时当地的具体实际。在执行过程中,通过现代化治理工具,精准化社区治理将继续围绕决策目标,及时纠偏,确保公共问题妥善解决。另外,精准化社区治理将建立一个数据库,它不仅储存了大量的公共政策学理论知识,还集合了以往当地乃至国内外同类型社区成功的决策实践数据。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一旦输入了对某一社区公共问题的整体描述后,该数据库即反馈与之类似的最佳解决案例,匹配最为精准的决策知识。

(四)目标实现精准

精准化社区治理逻辑在于通过瞄准社区成员的多样诉求,借助现代化工具,妥善解决公共事务与公共问题。从微观层面看,社区治理客体往往十分具体,治理主体使用治理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直达“病灶”,从而精准达成目标。社区治理精准化最终是要实现社区成员公共利益最大化。当前,我国社区建设正面临着结构原子化、公共性衰退等困境,在社会治理理念指导下,各主体协同供给精准化的公共服务,能够在价值观层面上把社区成员紧密联合起来。当社区具有“家”的内涵,又会反过来激励成员参与共治,夯实社区治理精准化的群众基础。

二、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社区治理精准化的实现条件

治理本质上是治理主体运用多样化的治理工具和治理方式,来解决客观问题的过程。因此,应从主体(谁来治理)、客体(治理什么)、方式以及工具(怎么治理)四个要素来分析社区治理精准化的实现条件。

(一)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单纯靠乡镇、街道对社区予以行政指导,社区自治活力激发严重不足。例如,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属地单位和居民的参与意识不足且渠道乏力。而在治理的语境当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地位和参与途径将得到充分保障。精准治理意味着要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优势,实现互补合作。政府类主体中,党委部门是社区治理的领导力量,负责把控社区发展方向;基层政府指导社区开展工作,积极支持社区完善公共服务,并高度影响着社区治理决策的变化;以居委会、社区组织、居民等作为主要构成的社会类主体是自治行为的最主要实施者,关系到自治活力和效果。此外,市场主体则能够承接部分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产品。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能否有机结合,激发自治潜力和共治活力,关系到精准治理目标的达成。

(二)客体针对性

“治理客体是国家治理所指向的对象、内容及环境的总和,治理客体回应和解决‘治理什么’的问题……治理客体作为治理的对象,也决定了治理的内容与环境”[5]。社区治理的客体紧紧围绕治理主体展开,主要表现为一些服务性和管理性的职能。社区精准治理应当呈现出高度的靶向性,与之相关的一切治理行为皆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它不仅仅关注社区成员普遍性的需求,同时关注多样化、个性化的诉求。除了显性问题,同时还会捕捉隐性诉求。这些诉求涉及成员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些公共问题的成因越来越复杂而解决过程也愈发棘手。精准治理就是要在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间建立起直接有效的靶向联系,以治理资源和治理工具、治理方式的优化来精准对接治理客体。

(三)方式协作性

社区治理精准化,一方面要讲究“协同”。协同主要解决的是乡镇(街道)与社区的关系问题。乡镇街道是我国最为基层的政府机关,而社区并不属于国家行政机构。但从全国的整体情况来看,社区普遍行政化倾向明显,它成为乡镇(街道)职能的延伸,而在发挥“自治”功能上则不尽人意。这种上下级的关系,既增加了社区的负担,也消解了自治的活力。从方式上理解社区治理精准化首先要理顺乡镇(街道)与社区的关系。

社区治理精准化还要讲究“协商”。我们在努力推进社区治理权力向多元主体分散的同时,必须配套相应的合作机制与规则,协商民主应当走向常态化。借助于国家大力提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策东风,同时受原有治理机制效果不理想的影响,近年来“民主议事理事会”“民主评议会”“村民民主日”等社区协商实践形式在我国遍地开花。其中强调的平等合作对话和信息对称流通,是保障决策科学性、覆盖面和针对性的有效途径。

(四)工具现代化

一是要有完善的、科学的、精细的、可操作的制度工具,以规则来为各主体参与精准化治理提供支撑和约束。例如,居规民约的制定应结合社区的历史传统、特色经济、先进精神等,保障软约束能够精准落地。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机遇,以技术上的创新来提高社区治理效能。互联网+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兴技术,为社区治理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活力。信息化技术帮助实现对居民多元需求的高效捕捉、挖掘,并以强大的决策数据库为寻求最优方案提供历史参考。从社区治理面临的具体环境来看,以手机为代表的先进通讯工具和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在社区居民中普及率十分之高。由于人口流动以及工作时间的影响,这些社交通讯工具在加强社区居民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实现社区治理精准化的重要意义

社区是治理重心下移的最后一环,朝着精准化的方向推进社区治理关系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能否真正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是促进治理体系优化的客观要求

“城乡社区作为国家划分的微观地域单位和民众生活构成的共同体空间,既是国家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也是宏观社会的缩影。”[6]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不可待。从系统视域审视社区,它是联系国家与公民、社会空间与个人空间的中介,因此在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交互的治理过程中,社区治理是必须打通的一环;从主体视域审视社区治理,它的主体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子集,因此培育社区治理主体的过程也在培育着社会治理主体;从客体视域审视社区治理,它承担了社会治理中最为“小微”的事务,却也密切关乎社会治理的最终成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必要条件是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而社区治理精准化又将影响着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积极推进社区治理精准化是促进治理体系优化的客观要求。

(二)是顺应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科技的日新月异是21世纪的显著特征,社区治理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当前,信息数量呈井喷式发展,如何在海量繁杂的数据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制定出符合现实的政策,催生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物联、互联技术也使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共享信息更为便利。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大数据、物联网和互联网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一批互联网企业和高校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研究转化,在诸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这成为了社会治理创新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丰富了治理工具的可选择性。社区治理的大环境同样如此,如何对居民中巨大的需求信息进行精准捕捉、计算、输出,考验着治理主体的技术工具运用能力。社区治理朝着精准化的方向迈进,正是顺应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是满足居民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

在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共享是最终的价值归属。“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治理自始至终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二法门,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演进”[7]。无论是逻辑出发点,还是具体实践行为,社区治理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积极推进社区治理精准化,就是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科学的政策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精准治理在内涵上主张从居民的不同需求出发,通过先进的技术工具,并查找历史最佳解决方案,因人因时因事施策,它能关注到全面的、个人的、隐性的需求。当社区治理具备了精准化的特征,社区居民的诉求将通过更具针对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们将获得更高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这也是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新变化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体现。基于这一角度,实现社区治理精准化是满足居民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共治客体居民
论互联网金融的公私协同共治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多元共治”乐融融
山东乐陵市:“三水共治”促水环境改善
石器时代的居民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浅议犯罪客体
高台居民
概述奥地利普通术语学中的对象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