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春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家庭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庭文明建设,特别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发展节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巨大发展,逐步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得到了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改善。新的历史方位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由注重物质数量转变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不仅关注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日益增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家庭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续奋斗。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思潮纷纭激荡、价值取向日趋多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严峻。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特别是利用网络的快捷性、便利性以及隐蔽性美化西方、妖化丑化我国,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使部分人受到不良诱导,造成思想观念上的混乱,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历史和现实表明,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加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廓清各种模糊思想认识,构建起群众广泛认可、支持和践行的主流价值文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深厚精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1]3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家庭的基础性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3“三个不可替代”充分说明了家庭作用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不可分。“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1]4。“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的讲话当中,引用《孟子》这句话强调家的重要性。家庭不仅与个人息息相关,而且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家庭建设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和和睦睦,社会才会和和美美,国家才会安定团结。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风良好则社风良好。只有广大家庭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家国同构的大局思想,从战略高度强调了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着“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都是家庭教育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2]。这四个“第一”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内容广泛,涉及品德教育、知识学习、智力开发、习惯养成等各方面,但核心是品德教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家庭教育方式多样,既有知识的直接讲授,又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谆谆教导,还有家务劳动的实践体验,更有润物细无声的榜样示范,其中,言传身教相结合是最佳方式。长辈既要重言传,又要重身教,做家庭美德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时时、处处、事事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培养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
家风是一种世代相传并得以巩固的文化存在,是家庭的个性化标签,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具有综合的独特的教育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优良的家风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成员正确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指引着孩子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着孩子的健全人格,引导着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全国文明家庭卜凤彬家庭,高度重视家风建设,每家一本家训家风家规小册子,家庭成员遵照执行。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卜凤彬老人的儿女这一代,先后获得辽河油田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孙子工作不到两年就入了党,外孙被评为优秀大学生。坏的家风则容易滋生消极腐败,不仅害子累家,而且贻害社会。“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3]从近年查处的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一些高级领导干部落马的背后,呈现出家庭式甚至是家族式贪腐的特征。这些人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4]。每一个家庭都要担负起家风建设的责任,领导干部更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家风建设作为自身作风建设重要内容,筑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统一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精神支柱,是兴国之魂,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家庭在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发挥着奠基作用,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第一粒扣子扣得正确与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1]19。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才能提升家庭文明建设的品质,才能实现爱家与爱国的统一、家庭梦与中国梦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负起领导主任,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各方面要满腔热情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要发挥统筹、协调、指导、督促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1]66。要实现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的目标,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有多方协调,整合资源,才能形成家庭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家庭要行动起来。可以说,每一个人都生活于特定的家庭环境中,如果把全部的家庭都动员起来,把每个家庭成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投身到家庭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家庭文明建设的广泛性就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家庭就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二是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担负起家庭文明建设的领导责任,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把家庭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起到引领、统筹、谋划的作用,加强对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完善家庭文明建设机制,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从舆论上加强宣传引导,深入挖掘各类先进典型在弘扬家庭美德、体现文明风尚、诠释幸福内涵等方面的突出事迹和感人精神,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舆论宣传,传递正能量,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三是群团组织要积极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要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搭建家庭文明建设平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学习型家庭”等特色文明创建活动,通过表彰先进、学习先进,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激发广大家庭的创建热情,营造“人人文明、家家和谐”的良好氛围。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小到家庭精神的传承,大到社会文明的延续,良好的家风家教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节假日的增多,人们在家庭中的时间加长、活动加大,家庭的影响更加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一种文化观念,具有导向、教化与激励作用,是家庭文明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6]。在习近平家庭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和注重家风的良好风尚,每个家庭形成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7]。家庭就是最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人们精神成长的“第一课堂”在家庭,家庭教育不仅是帮助孩子成长成才,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是一致的。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学习并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落地生根,使家庭成员对其形成深刻的认识,而且也可以发挥父母长辈的身先示范作用,为子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标杆与榜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治理,而家庭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文明建设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家庭文明建设要实现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的目标,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善治善政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吸引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和谐社区、美丽乡村等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8]。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将崇高的理想信念、道德品性、廉洁自律、一心为民、甘于奉献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转化为家庭文明建设的理念及追求,对当今社会具有广泛的榜样作用和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我看了很多革命烈士留给子女的遗言,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十分感人”[9]。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在红色革命家风的熏陶下成长,红色革命家风贯穿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他高度重视家风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认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1]24-2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弘扬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不仅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对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