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探微

2021-01-13 21:25黄自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业孙中山思想

黄自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6)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他的《实业计划》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实业的思想方略,成为推进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纲领。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的形成过程

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家、思想家,1918年寓居上海期间撰写了《实业计划》,全面总结、系统形成了他的实业思想。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的形成,从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879 年~1890 年)

1879年,孙中山先生受长兄孙眉的资助,随母亲赴檀香山,开始比较系统的接受西方近代教育。1883年,孙中山先生自檀香山归国后,萌生改变祖国贫困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并倡导在翠亨村采取兴革举措“如教育、防盗、街灯、清道、防病,皆为筹办”[1]359。同年底,孙中山先生赴香港学习。在中法战争期间,孙中山先生耳闻目睹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列强的野蛮入侵,进一步萌发了改造中国的思想。1890年曾致书香山县士绅郑藻如,主张学习西方进行改良,提出兴农桑、禁鸦片、办教育等建议。

(二)探索阶段(1891 年~1911 年)

1892年,孙中山先生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1894年孙中山先生对晚清权臣李鸿章上书言事,论及富国强民思想,“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也。”[2]11但未得到采用。1895年,孙中山先生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寓意“振兴中华”,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同年,他为香港兴中会起草章程中载明“本会之设,转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将革命和中国的富强振兴密切联系在一起。密谋广州起义,事泄被迫流亡海外,后来创立同盟会、领导和坚持革命斗争,并提出“三民主义”。

(三)实践阶段(1912 年~1916 年)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出现重大变化。1911年12月,孙中山先生流亡海外回到上海,在中国同盟会本部欢迎大会上阐明“本会持三大主义倡导于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二者虽已将达而欲告大成,尚须多人之努力。况民生主义至今未少着手,今后之中国首须在此处着力。”[3]

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百废待举,高度重视和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发展实业:成立临时政府实业部并任张謇为部长、颁行5条法令保障工商业者权利、支持颁布各种保护和鼓励实业发展的章程、支持创办各类公司和企业、欢迎海外侨商回国创办公司等。特别是孙中山先生直接参与创办各种实业团体。如亲自出任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中华实业联台会会长、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名誉会长、农业促进会名誉会长等。他亲自批示重建辛亥革命炮火烧毁的汉口商业市场:“幸今者东南底定,民国肇基,商务为实业要政之一,亟应恢复,善后各事,尤宜审慎,须立永远之计,毋为权宜之策。”[1]58

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在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将他的铁道观条理化、系统化:“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2]383。8月,他致函在北京筹组国民党的宋教仁:“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有大设施……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动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4]孙中山先生于8月底应袁世凯邀北上,袁世凯授予他筹划全国铁路全权,并委任他为全国铁路督办。孙中山先生随即视察华北、华东的铁路建设情况,先后“发表58次演说,涉及实业内容的即达33次。”[5]孙中山先生于11月在上海设立中国铁路总公司。次年2月,孙中山先生赴日本考察铁路建设,并筹措筑路经费。“二次革命”兴兵讨袁,他不得不将活动重心从“实业”再度转向“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次第展开。

(四)形成阶段(1917 年~1922 年)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孙中山先生再度将目光投向国家建设问题,通过思考研究撰著《实业计划》,遂臻成一整套使中国富强的系统、全盘的实业建设规划。这是一个旨在全面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工业化,从而振兴中华的宏伟的现代化建设纲领,既为其实业救国思想的结晶,也是其实业思想的全面总结。

二、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的主要内容

1918年,孙中山先生动笔撰写《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A Project to Assist the Readjustment of Post-Bellum Industries》(译为《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办法》),共11万余字,1919年初完稿,由上海《远东时报》首先陆续刊登。同年被译成中文连载在国民党刊物《建设》杂志上。1921年上海民智书局以《实业计划》为名出版,后与《孙文学说——行易知难》《民权初步》合编为《建国方略》,被孙中山先生视为自己最重要的代表作。

(一)《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实业计划》由自序、篇首、六大计划、结论,以及美国名士寓居罗马以世界中都计划著名之安得生君复函等六个附录组成。

六大计划分别是:第一计划,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北方大港于直隶湾;建筑铁路系统,由北方大港以达中国西北极端;移民蒙古、新疆;开浚运河,以联络中国北部、中部通渠及北方大港;开发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第二计划,筑东方大港以使之成为世界级头等商港;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建设南京、武汉等内河商埠;改良扬子江之现存水路及运河,包括淮河、汉水、鄱阳湖系统、洞庭湖系统及扬子江上游等;创建大士敏土厂。第三计划,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改良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在内的广州水路系统;建设中国西南铁路系统;建设沿海商埠及渔业港;创立造船厂。第四计划,建设中央、东南、东北、高原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货车制造厂。第五计划,发展满足个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和生活安适所由得的粮食、衣服、居室、汽车及各种运输工具制造、印刷等工业。第六计划,发展采矿工业,包括铁矿、煤矿、油矿、铜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机厂之设立。

综观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是以建设北方、东方、南方三大世界级港口为重点,以建设密布全国的铁路网、公路网、江河湖泊水运网为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的工业、矿业、农业、水力、电力等33个行业140多个方面共同发展,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庞大规划。

(二)实业思想的主要方略

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主要方略,设想通过:(甲)交通之开发。(乙)商港之开辟。(丙)铁路中心及终点并商港地设新式市街,各具公用设备。(丁)水力之发展。(戊)设冶铁、制钢并造士敏土之大工厂,以供上列各项之需。(己)矿业之发展。(庚)农业之发展。(辛)蒙古、新疆之灌溉。(壬)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癸)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的实现来建设一个东方强大国家,概括起来大致包括:

1.主要目标。孙中山先生强调:“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1]339发展先进生产力,将发展实业作为振兴中华和救国救民之道。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

2.实施步骤。孙中山先生设想,中国实业计划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投资之各政府组成一国际团,务须共同行动,统一政策,令其设计有统系、用物有准度。第二步,必须设法得中国人民信仰、热心匡助此举。第三步,为与中国政府开正式会议、签约,并避免复蹈盛宣怀铁路国有覆辙。

3.开发路径。孙中山先生提出,中国实业开发应分两途径:第一个途径是个人企业,凡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第二个途径是国家经营。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者,应由国家经营。而且强调,国家经营事业,宏大计划之建设然后能举。

4.开发原则。孙中山先生要求,开发计划必须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尽可能地利用外资、外才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二是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三是必期抵抗之至少。四是必择地位之适宜。

(三)实业思想的主要来源

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不是凭空捏造、也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主要源于以下几端:

1.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面对旧中国积贫积弱、饱受列强欺凌的悲惨命运,孙中山先生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认为,“建设为革命之唯一目的”。他满怀豪情预言:“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2]255

2.中国国情的深入分析。孙中山先生所到之处,特别注意调查地理环境和经济建设情况,还指派相关人士实地去考察。毛主席说:“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

3.学习西方的比较研究。孙中山先生为全面研究中国实业问题,曾购置、搜集、研读了大量中英文书籍,主要是国外经济建设乃至工程科技各种专业书籍以及各类地图。他曾说:“于政治、经济、社会、工业、法律诸籍,皆笃嗜无倦”,“凡一切学术,有可以助余革命之知识及能力者,余皆用以为研究之资料,而组成余之‘革命’。”[7]

4.民国实业的实践总结。近代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发展中国实业。孙中山先生的知识素养、对实业的认识和实践,是其他人所难以企及的。比较康有为的物质救国论、张謇的棉铁救国论,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对中国如何推进和全面实现工业化,做出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系统的总结和全面的规划。

三、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的历史局限

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是近代史上最早关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横空出世,惊涛拍岸,惊醒世界。当然,囿于时代的局限,这一实业思想终究只是理想,未能如愿以偿真正付诸实施,留下历史的遗憾,成为伟人的遗愿。究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实业计划》本身的缺陷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文版自序中说:“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于实施之详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在上海和纽约英文版序中也声明:“余之计划种种,材料单薄,仅就鄙之所及,乃作粗疏之大略而已。故必待专门家加以科学之调查,巨细糜遗之实测,变更之改良之,始可遽臻实用也。”《实业计划》超越了当时客观实际,提出的庞大六个计划拟十年内即可实现。但以中国四分五裂、资金匮乏的国情,事实上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些宏大的目标设想。

(二)当时中国历史的局限

《实业计划》的历史局限,就在于一厢情愿地幻想西方列强共同发展中国实业,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从英文原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就可以发现这一计划是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其自序也强调:“而成此六种计划。盖欲利用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且以助各国战后工人问题之解决。”换言之,《实业计划》本身是为了帮助列强倾销生产力而出发,并非是当时中国已经具备大规模开展实业建设的认识、基础、财力、人才等条件。但作者仍力求两全其美,当然着重点还是在借帮助欧美之名、行中国富强之实。

(三)与同时代人实业思想的比较

与孙中山先生同时代的黄兴、张謇等人物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关注,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互相比较,各有特色。黄兴提出“今者共和成立,欲苏民困,厚国力,舍实业莫由。”[8]252不辞劳苦,致力实业救国,他认为中国前途全赖于工商业之发达,振兴实业应“利用新器械,计画新组织,纠集大资本”、实业“当从工业着手,工业当从矿务着手,矿务当从煤、铁二者着手。”[8]315主张吸引外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以铁路为救亡之策……则实业几兴勃也乎。”[8]381黄兴还曾亲自担任中华铁道协会副会长、汉粤川铁路督办、湖南大同矿业公司督办,考察矿务,投资入股、发起创办中华汽船股份公司、湖南五金矿金股份公司等10多个经济实体,可惜英年早逝。张謇被誉为“轻工业之父”,近代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有经营企业的丰富经验。在发展农业途径上,张謇在中国开创了全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股份制农业公司,孙中山先生主张“平均地权”;在发展工业的侧重点上,张謇主张从棉纺织业入手,而孙中山先生强调交通尤其铁路运输,建立起近代工业;在发展模式上,张謇主张发展民营企业,孙中山先生主张发展国营企业,反对私人资本过度膨胀。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实业难以救国。张謇经营的实业最终倒闭,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虽然鼓舞人心,但最终也陷入无法实施的困境。

四、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时代价值

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发表已经一百多年,其超越时代的战略思想和良谟宏愿,具有宝贵的当代价值,荦荦大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的当代启示

1.要立足国情出发。孙中山先生明确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为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他还提出:“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六大计划将综合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成工业革命和实现整个国家工业化的第一要务。这是孙中山先生总结西方众多国家工业革命及国家工业化历史经验后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眼光远大。

2.要实行开放战略。孙中山先生的“开放主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面对缺乏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使中国赶上西方各发达的国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他主张“主权在我”的“开放主义”是“中国存亡关键”。

3.要实行赶超战略。孙中山先生目睹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提出争取十年二十年与“欧美并驾齐驱”,把发展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铁路建设摆在最重要的地位。如今,中国铁路营运里程13.2万公里(约合8.2万英里),中国高速铁路更是突飞猛进到3.1万公里(约1.9万英里),中国普通公路485万公里(约303万英里),中国高速公路14.3万公里(约8.9万英里),都超过了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的目标,走在世界前列。

4.要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孙中山先生六大计划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思想,将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生产、流通、消费紧密结合起来,这对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孙中山先生计划的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如今已变成“环渤海湾”“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中国大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带,成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的美好夙愿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

1.一百年的奋斗历史。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孙中山先生所追求的振兴中华的目标,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而且在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憧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旧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下难以实现的孙中山先生宏大构想,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早已实现,中国人民创造的许多成就也远远超出了孙中山先生的设想。

2.“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9]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

知所来路,知所趋赴。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启迪。新时代新使命,我们要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奋进,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实业孙中山思想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孙中山的绰号
思想与“剑”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