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智慧对海外中国留学生报国信念培育的支援意识

2021-01-13 21:25:35王俊玲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报国意志信念

王俊玲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0)

海外留学人员是海外统战工作的重要群体。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全球国际化程度的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获得海外学习机会继续深造,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成为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培育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对于弘扬留学报国精神,推动留学报国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外中国留学生报国信念培育的必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在思想层面搭建好报国信念体系,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情感、言语及行为等外在当中的不当表现问题。信念作为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个体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报国信念作为海外中国留学生学成报国的内生动力,对有效培育留学生的国家情怀、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等价值认知起关键作用,是帮助海外留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和意志上树立起“念国恩、回国志、报国情”于一体的爱国体系的决定因素。

据统计,近年来尽管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归国率总体平稳,但少数海外中国留学生反哺祖国恩情不高涨、学成归国意向不迫切、报效祖国热情不强烈等问题依然存在,其背后深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归因于海外留学生报国信念体系的不健全。报国信念培育有助于帮助海外中国留学生在不同的政治生态下坚定反哺祖国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高尚的爱国情怀。

二、儒家智慧对海外中国留学生报国信念培育的支援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是国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和精神指导。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独特的生命力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儒家的认知观、情感论及意志决策作为儒家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新时代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培育提供思想借鉴和支援。

(一)报国信念培育的外在影响——科学认知培育

认知也称认识,是指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个体通过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事物的信息,经由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认知过程[1]。在儒家思想中,《大学》的三纲和八条目是儒家认识论的核心内容,“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见,“格物”是儒家认识论的开端,继而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等一定先后次序的学习、思考并内化,认知相继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而内实现“致知”和“诚意”,科学的认知体系也就逐渐形成。

1.格物:开展以国际视野为核心的世情教育。个体获取外界信息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目”和“耳”来完成,“见”和“闻”分别是人们通过眼睛和耳朵了解认知事物的主要途径。儒家对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有很多论述,郭店简《五行》中记载“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2],可见在思孟学派中“见”和“闻”是主要的认知途径。对于主体的认知方法,《中庸》也记载有“博学之、审问之”,指出只有借助“见”“闻”途径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才能对外界事物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

培养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要开展以国际视野为核心的世情教育,使海外留学生全面了解国际社会尤其是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概况,宏观掌握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形势和发展动态。面向留学生开展世情教育,一方面要利用好留学生出境后的窗口期,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形势与政策主题教育,全面讲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形势,使留学生宏观了解所在国的国情,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国际形势的正确认知,逐步培养科学的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当地学联、留学生会等群团作用,尤其是发挥好留学人员中代表人士的旗帜作用,引导留学生对外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3],带领留学生在他国环境中依然坚持正确的世界观,解决好自身国际认知矛盾,建立起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感性认知。

2.致知:开展以改革发展为核心的国情教育。对外界事物形成科学的认知离不开思考的过程。因此,孔子在谈到主体的认知效果时,提出“视思明,听思聪”,既强调了“视”和“听”的行为动作,也强调了“明”和“聪”的行为效果。即个体不仅要多“见”多“闻”,而且要通过“慎思之、明辨之”实现“明”(即看清楚)”和“聪”(即听明白)。《中庸》中也记载“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4]82-83;同样表明了“思”在实现“明”和“聪”以达致知的重要性。

培养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在开展宏观世情教育形成初步认知和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要强化以改革发展为核心的国情教育。既要向海外留学生及时传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成果,也要及时讲解国家人才强国战略所制定或执行的留学生相关政策,沟通相关领域的国内科技发展动态及蓝图,使身处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与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其次,利用好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回国期,如圣诞期间,组织放假回国的海外中国留学生到国家标志性发展场所参观学习,如赴深潜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研发机构了解国家的科技发展,赴上海、深圳等知名城市了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场景式的群体教育更容易引发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深度思考,从而建立起国际视域下对中国国情的理性认知。

3.诚意: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教育。认知的结果只有与心理感受密切结合,才能内化于心,并指导自身言行。“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荀子》记载“君子养心莫善于诚”[5]31-33,指出诚意在提高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性。明王畿也认为“吾人一切世情嗜欲,皆从意生”,认为“意”是内心的声音,主导行动的为善去恶,强调了“诚意”在认知行为中的关键性。认知只有诚固于心,才能实现“意必真诚而不自欺”下的知行合一。

爱国主义作为把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是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取向。面向海外中国留学生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教育,就是要将留学生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升华为精神层面的高端认知,真正内化于心,实现知行合一。可面向海外中国留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持续传播中国精神。如开展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一起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雷锋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战精神”等主题学习。通过创新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及担当精神等多层面、多维度的爱国教育,引导海外中国留学生将中国精神内化为爱国动力,践行于日常生活行为之中并固守之。

(二)报国信念培育的内生力量——理性情感培育

儒家思想具有重视情感的鲜明特征,孔子等儒学大师一向注重个体情感的培育,认为要使行为合乎伦理,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情感反应。“食而弗爱,冢交之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6]270-271,充分表明了个体情感是影响行为的至为重要的内在因素。“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7],明确肯定了情感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李泽厚认为,“情感乃人的本质,实体、事实,所谓人性,即在于此”[8],无处不渗透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安情:通过情感关怀孕育民族责任感。儒家认为,规范个体的情感需要,能够起到规范社会行为的积极作用。其中“恻隐之心”作为儒家安放情感的重要体验,要求在共情的基础上,通过用真情实感恰当地疏导个体情绪,从而规范个体的情感表达。宋儒也认为,好的情感关怀应“视其颜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9],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人而易从,怒人而人不怨”,帮助个体实现情感的合理安放。

培养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要立足留学生初到海外对人、物和环境不熟悉而表现出的心理不安,积极与身处海外的留学生情感共鸣,通过“春阳之温、时雨之润”般的真情实感及时缓解留学生的情感动荡。可通过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胆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责任使命等优秀品质来引导海外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当下认知,淡化情感困扰。同时,也可通过岳飞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等来培养留学生的报国信念,使他们更清晰地反思出国留学的初衷和抱负,引导他们将民族责任升华为崇高的道德责任,转化为爱国情感驱动的学习动力。

2.治情:通过情感范正涵养民族认同感。儒家文化重视对情感的调节,使得情感归于中和顺正。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4]37-38,指出“中”和“和”是天下之“大本”和“达道”,通过情感的调节将人们的行为表达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避免“悖乱而不治”。《易传》也记载“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明于忧患与故”[10],强调情感调节要具备一定的忧患意识,使情感“未发”之时得以调节,归于中和顺正,才能达到“治情”效果。

培养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要充分考虑他们年龄较小及阅历欠丰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好奇或偏执的特点,及时采取合适方式对海外留学生的情感进行调节,教育他们“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自觉抵制一些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渗透,制止西化现象明显的行为表达,使其内心情感趋于中和。可通过一代代留学代表人士的光辉事迹来调节海外留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时刻保有是非之心,并愿意跟着学、学着做。如“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的华罗庚先生,认为在美期间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的钱学森先生,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投身科研工作的郭永怀先生等。老一辈归国留学人员学成报国的生动写照,容易激发海外留学生将民族认同感转化为报国情感,继而将报国情感转化为指导自身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3.美情:通过情感升华完善民族自豪感。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记载“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要“养之以善”才得“蒙以养正”。儒家认识到,人生来能够“感于外而内于中”,如孔子在韶乐的感染下,产生“三月不知肉味”的美妙情感。情感一旦得到升华,就能“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5]345-346,个人言行也将不再受外物所动。

培养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要引导海外留学生将通过感官获取的感性情感转化为理性情感并固定下来。可借助重大的爱国及传统节日,国庆节、建党节及端午节等。如在全国上下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及时将国内庆祝的热烈气氛共享给海外留学生,组织大家共唱国歌、收看或收听祖国庆祝盛况。通过外界的反复情绪体验,使海外留学生在不断的情感体认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培育爱国的自觉性。也可借助重大突发事件的关注和解读,如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时向海外留学生通报疫情动态,组织观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实况,引导海外留学生身心合一,在触动心灵的同时真正形成理性情感,并在思想感召中将理性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现实报国行动。

(三)报国信念培育的关键环节——道德意志培育

意志是个体决策心理过程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连接道德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关键环节。儒家伦理思想很早就赋予意志概念以道德内涵,强调个体道德意志的自我培育,提出了志立善道的价值引导、正心诚意的心性修养、抗危乐道的困境磨砺等修养方法[11]。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12],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6]49-50,充分肯定了意志的自觉能动性及其主导作用。

1.立志:以使命担当教育培育志向。孟子有“尚志”之说,要求个体具有高尚的意志目的和动机。意志作为个体行为的动机源,不当的社会环境极易误导个体产生意志软弱或无力,从而出现自认为“应该”的道德行为,即“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12]。孔子提出“道之以德,有耻且格”,表明通过道德教化能够克服意志无力。孟子也强调克服意志无力的方式要“反求诸己”,指出了个体作为主体在克服意志软弱中的决定性因素。

培养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要有效克服身居海外的留学生个体的意志薄弱,借助教化的作用指导个体形成道德意志的理性自觉,并内化为正确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开展以“中国之治”为核心的使命担当教育,就是要向海外留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向他们传播西方列强欺凌下李大钊、闻一多等志士的爱国气节,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先辈的报国韬略,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中的袁隆平等专家的建国贡献。通过体现使命担当的事实教育海外留学生深刻体会一代代祖国建设者如何凭借“强我中华”的意志服务发展,进而“反求诸己”,认识到自身在国家人才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道路上担当使命,从而克服海外环境带来的非理性的欲望,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坚定意志。

2.正心:以意识形态教育端正心性。程颐在《近思录》中提到的“有是心,则有是迹”。“心”即思想,是个体行事的动机,指导个体行为并影响行为效果。荀子认为“心者,形之君也”“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现”[5]345-346,指出克服道德意志薄弱应着眼个体的选择能力培养,突出了理性选择能力对于正心的重要性。孟子在论述意志薄弱时,指出其原因不在于个体“不能”而在于“不为”,认为“返求于心”才是解决意志问题的关键。

培养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开展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持续增强留学生的理性选择能力,端正他们的心性,面对外界事物时解决好意志与行为间的偏差,从而做出应对的道德行为。可借助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面向留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育,使得海外留学生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弄明白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来龙去脉,真正做到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这样,在面对矛盾和选择时,海外留学生才能辨明价值上的是非并做到“不动心”。同时,可以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来激发海外中国留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内心认同,自我要求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从而在正确的行事动机指导下自然而然产生正确的行为效果。

3.养气:以价值理念教育养“浩然之气”。孟子从“人性善”的前提出发,提出“养浩然之气”的存养功夫,“惟养气,则临事有担当,而心无所惧”,并指出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6]49-50,认为一旦个体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就不易为外物所动。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孟子提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宋明理学也明确地提出“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指出道义在行为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报国信念,要注重培养海外留学生的浩然之气,不断提升留学生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始终秉持正确的道义观,自觉锤炼正确道义观指导下的意志坚持力。开展以“浩然之气”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教育,可在海外留学生中建立临时党、团支部,通过古代哲人志士的浩然之气来影响青年留学生,如南宋杰出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革命斗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气,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不屈气概等,通过精神力量引导海外中国留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树立起正确的道义观念,使浩然之气长存心中,在面对各种不良思想及环境诱惑时始终保持处变不惊。

猜你喜欢
报国意志信念
动物的“自由意志”
大自然探索(2023年7期)2023-11-14 13:07:52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华人时刊(2022年19期)2022-02-15 03:27:34
为了信念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发光的信念
报国何时尽此心
黄河之声(2020年20期)2020-03-16 03:00:02
信念
民族音乐(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