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动力机制

2021-01-13 19:48杨如琴李保国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动力

杨如琴,李保国,张 俊

〔成都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学界围绕思政课的有效性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部分学者从动力机制角度开展研究,期望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的有效性不足问题,如杨志军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体系内部各种要素组合,以及各子系统组合优化的结果。[1]刘先进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系统划分为主体驱动力、客体驱动力、介体传递力、环体支撑力,认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优化组合,形成育人合力。[2]邓海龙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认为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建构,把静态的要素转化为推动教学效果的动力。[3]

上述研究多在普遍性层面进行讨论,为本研究开展提供了借鉴,但思政课有效性的动力机制构建针对性不甚明确。本研究定位于医学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结合医学院校的思政课特点和医学专业特殊性,讨论思政课有效性动力问题。一是通过动力机制的讨论和建构,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为党和国家培养政治可靠的医学人才;二是建构更具针对性的思政课有效性动力机制,为医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动力机制要素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身的特点,从根本上提升其有效性,必然涉及动力机制这个核心问题,它主要包括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和耦合动力三大要素,三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推动医学思政的动力场。

1.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医学院校主要承担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职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我国医学发展趋势相契合、与医学生成长的规律相契合。这两个“契合”决定了医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医学教育天然具有人文精神,强调医德医风与医学技术的自然融合,这意味着医学发展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这些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育视野,也能够适应医学生的“前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二是医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医学人文教育是人文科学与医学教育、医学管理、医学科学等融合的“学科群”,旨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形成生命伦理与医学技术伦理结合的综合伦理观。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对人的存在、生命价值有着独特的论述,在医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视角阐释生命价值、身体伦理、人与自然关系等,有助于实现“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医学思政教育重在突出医德医风教育。医学院校的医德医风教育主要体现在医学伦理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医学伦理一般从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政治高度、传统文化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来阐释医德医风,强调“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医学思想政治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直面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医疗纠纷问题,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和阐释这些学生关心的问题,从哲学高度解答医学生心中的疑惑,坚定医学生的职业信念。

上述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特点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寻找和建构动力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问题,以实现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2.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

“动力”一词,源于机械学意义上的牛顿第二定律,牛顿认为: 宇宙中一切物质都遵循万有引力定律的支配,动力就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20世纪初期以来,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开始使用“动力”一词,意指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社会力量,例如社会前进的动力、工作动力、生活动力、学习动力、变迁动力、政治动力、经济动力,等等。[4]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动力”就是指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合力。关于“机制”概念的探讨已经相对成熟,目前一般是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把两个概念合起来,就是“动力机制”,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动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过程。[5]综合上述“动力”和“机制”的概念,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动力机制,就是指在医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不断融合、相互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增加学生认同度和获得感所形成的“合力”。

3.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

借鉴现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动力机制要素的分析成果,可以把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动力机制划分为内源动力、外源动力和耦合动力三大要素。

(1)内源动力要素。其一,教育者(主要指教师)是主导性要素。医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与教师素质、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息息相关。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素养、丰富的医学知识,并以饱满热情打造医学特色内容,以提高课程有效性。其二,受教育者(主要指医学生)是主体性要素。在医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由不愿意听变成愿意听、由愿意听变成乐意听、由乐意听变成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达到教学效果,实现入脑入心的目标。其三,教学内容是基本要素。医学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低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中间层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与方法,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方法与站位。教师建构教学内容,需要立足高层次,不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培养医学生的政治信仰,在潜移默化中铸牢其政治底线。其四,教学方法是载体性要素。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媒介作用,所选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有效性。

(2)外源动力要素。其一,医学院校是主阵地。医学院校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任务重、课程设置多,而且有较强的的临床实践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其二,社会环境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社会环境包括现实环境与网络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其三,社会需求发挥外部刺激作用。随着健康中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党和国家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了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的标准。但在现实层面,医院更多还是遵循“技术优先”的原则进行招聘,这种社会需求倾向,造成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其四,国家政策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但是,现有医学思政课改革过度重视形式创新,弱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学理性和政治性。

(3)耦合动力要素。其一,良好的师生互动是基础性要素。互动是大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的一种稳定的联系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之一。[6]医学思政课的师生互动形成,一方面需要教师设计出与医学有关的思政课议题或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热点话题,使医学生愿意参与讨论;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丰富的医学和思政的融合知识,从马克思主哲学高度和国家政治高度,解答学生心中疑惑,使得“对话”有价值。其二,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关键性要素。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社会对医学人才医德医风的评价和需求,以及学校德育环境的建构,这三者相互作用形式多元协同育人环境。其三,良好的育人机制是决定性要素。所谓“良好的育人机制”是指医学院校在思政育人方面,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衔接和贯通性。

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动力机制的运行逻辑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动力机制包括内源动力要素、外源动力要素、耦合动力要素,在这三个要素的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和作用下,动力机制有效运行,其运行有着自身的逻辑。

1.内源驱动的运行逻辑

医学院校内源驱动要素中存在两对矛盾,一是教育者(主要指教师)与受教育者(医学生),二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形成十字交叉线,其交点就是教学目标。换言之,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契合点是教学目标,教师正是围绕这个教学目标,通过合适的形式和建构的思政教学内容,与医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内源驱动的整个运行逻辑存在三个关键点,其一是教学目标,这是整个运行的逻辑原点。偏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无论匹配与否,医学思政教学都是无效性存在,教师与学生无论互动多么激烈,都是无效的教学过程。其二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匹配问题。要在思想政治普遍性原则指导下,坚持医学人文、医德医风内容的融入,重构具有医学特色教学内容,在这个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进行包装。其三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开展问题,防止出现“互动无效”或者“互而不动”的现象。

2.外源驱动的运行逻辑

医学院校外源驱动要素中存在三个环形,一是居于内环的学校环境,主要指学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对思政教育的支持力度、校园文化和医学德育氛围等,这个外部变量直接作用于思政教育者和医学生;二是居于中环的社会需求环境,主要指社会对医生职业的双维度评价,医院对医学生医德医风的评价和要求等,中环变量可以直接作用于医学思政教育者和医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内环影响,起到间接的作用;三是居于外环的是党和国家的思政政策和支持力度,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制度建设和国家舆论引导等,这个环节对医学思政教育者和医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或者通过中环和内环层层传递驱动力量,起到间接影响。在整个运行逻辑中,如果单就三个环形的运行逻辑而言,中间层次在整个多圆协同结构中起到“承接”作用,它既是外层环境的具体化,又是内层状况的反映。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同心圆结构的协同性,不是“单向度”的发挥作用,而是双向的互动,其影响作用也不能单纯用“决定”和“被决定”来衡量,而要看发挥作用的具体情景。

3.耦合驱动的运行逻辑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主要是指内部驱动结构和外部驱动结构的有效衔接,形成整合性驱动结构和力量。具体而言,内部驱动结构形成十字交叉的正方形与外部驱动结构的三环结构相互嵌入,医学思政的教学目标位居中心的原点,形成外圆内方的“铜钱形”结构。具体运行逻辑是:第一,中心的原点的教学目标,是整个结构运行的原始驱动力量,也是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力量的最终归宿,是检验驱动力发挥效能、结构运行机制良好与否的重要标准。第二,十字交叉所形成的正方形内部驱动结构在整个耦合结构中起到“衔接”和“传导”作用。一方面,它承接三环结构的外部驱动力量,另一方面,它又把“承接”到的外部力量以及自身所具有的力量进行融合,以“合力”的形式作用于中心的原点的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合力”作用是双向的运动。第三,三环结构的外部驱动力量在获得原始动力后,通过两种方式向内传导力量:一是每个环形外部结构直接作用于内部驱动结构,二是三环互动后形成合力,以合力形式作用于内部驱动结构。外部驱动结构在整个耦合运行过程中,当接收到内部传导的发作用力量之后,会相应进行环境调整。

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动力机制优化路径

从动力机制的视角,若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需从动力根源着手,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三全”育人新环境和协调运行的有效系统。

1.内源驱动的优化: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

双主体对接的医学思政教学新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主要指在对医学生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医学生与教育者的平等地位和“对话”机制,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在整个互动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医学特色建设是关键环节。

(1)不断提高医学思政教育者的素养。医学思政教育者应该着重培养三种素养,一是政治素养,即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底线的坚守;二是理论素养,即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分析现实热点问题,解决学生存在的疑惑,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悦人;三是医学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7]330

(2)不断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是从高位段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从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好医生”的殷切希望角度,讲清楚医学青年在健康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历史使命,激发医学生投身国家医学事业的热情;二是从中位段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社会和学校不断塑造和宣传医德榜样,发挥榜样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三是从低位段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在课程内容建构时,充分考虑医学生的可接受性,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

(3)建构特色鲜明的医学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一是整合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内容。二是根据医学生专业教育规律和医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对思政课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开展专题式教学。三是在内容重组方面,坚持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不动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题主线,融入与医学生个人发展相关的内容,融入与医学人文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热点、红色医学等相关的内容,构建起“红白相间”的特色医学思政教学内容体系。[8]

2.外源驱动的优化:构建“三全”育人好环境

外源驱动的结构包括三个同心圆,由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的不可控性,本文所讨论的结构优化仅限于内层的学校环境层面。在这个层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331所谓“全员育人”,大而言之,是指在医学院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和附属医院,以及与地方政府、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协调配合机制。微而言之,是指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协同育人制度。所谓“全程育人”,主要指遵循医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关心关注医学生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及时与其沟通问题,解答心中疑惑,关心关注医学生的青年阶段性特征。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在遵循教学规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蕴含的思政资源,根据不同课程特色,合理嵌入育人要素,进行主流价值引领,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其目的是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提升医学思政课的实效,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医学程思政与医学思政课程协同、管理与教学协同、理论课与实践课协同、日常教学育人与日常生活育人协同、教学育人与校园文化育人协同等。

3.耦合驱动的优化:构建协调运行的有效系统

耦合驱动的结构是一个系统性结构,主要是实现中心点的医学思政教育目标与内驱动、外环驱动结构的双向循环,以提升医学思政教学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此处的关键问题是要优化三个方面的耦合机制。

(1)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耦合性。在整个医学思政的耦合驱动系统中,教学目标具有灵魂地位。整个医学特色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是坚持把实现教学目标的政治性放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主题主线,注重马克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医德医风教育等内容的重构和组合,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和医学生所困惑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征服医学生,解决心头之疑惑,使其政治信仰从不坚定走向坚定,从坚定走向更坚定。二是坚持突出医学思政教学目标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生命伦理观、医学人文精神、红色医学文化、医学哲学、医德医风等内容。三是坚持做好医学思政教学目标的补充性。这部分目标是在完成前两者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医学生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奉献精神等方面,开展的补充性教育。这部分目标对医学生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仍然是医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耦合是内部驱动结构的内在系统协调,其耦合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医学思政教育教学需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根据医学特色的思政内容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选择不同的“包装”形式,增强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其中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的关系问题。在选取典型的医学特色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与内容的契合性问题和案例的启发性问题。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堂课选取过多案例,而是精选典型案例、特色案例,环环相扣,深入发问,实现“足启足发”,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视频和PPT图片关系。在选取视频和PPT图片过程中,视频和图片不易过多,按照“简洁为美”的原则对视频内容和PPT图片进行剪辑和选取,做到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三是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关系问题。部分主干课程的实践教学虽然单独成课,但其从属性的地位不可改变,始终要服务于理论课程教学。因此,实践教学要根据理论课程的内容来设计,结合医学特色和地域特色来完成。四是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工具的运用关系,在工具的选择上,不需要面面俱到,只求简单实用,为内容服务。

(3)优化内部与外部驱动结构的耦合。恩格斯指出:“许多力量融合成为一个力量相当于造就一个新力量,这种力量与构成它的单个力量有本质差别。”[10]两大驱动结构的有效“衔接”,涉及能否形成驱动合力,实现医学思政育人效果最大化的问题。要注意两个关键点的优化:一是外部驱动力对于教育者作用点的优化,即创造宽松而有效的支持系统和制度。二是外部驱动力对于医学生的作用点的优化,要求学校真正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德医风的考评,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三是外部驱动力根据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自我调整优化。在外部驱动力的三圆结构中,内圈的学校环境对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反馈作用相对直接。建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大工作部,定期对医学思政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估考核,及时调整医学大思政工作格局和步骤,对于提高医学思政育人实效有很大裨益。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动力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