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时代新人”培育:耦合逻辑及实践路径

2021-01-13 16:31郑春雨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培育育人

郑春雨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0 年5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高校加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的最新举措。同时在2020年5 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具体要求。9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与时代新人培育具有内在一定逻辑关系,基于“时代新人培育”的视角,研究“课程思政”的有效着陆问题,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课程思政与时代新人培育要求的耦合逻辑

教育的旨归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时代新人”培育的实践逻辑,是“怎样培养人”的路径遵循;“时代新人”是检验“课程思政”有效性的重要表征,是“培育什么样的人”的现实解答。从“时代新人”的内涵及培育路径角度进行管窥,“课程思政”与“时代新人”的耦合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维度与时代新人内在素质的一致性

“新人”是常提常新的时代用语。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2018 年9 月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新时代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这是对“时代新人”内在素质的科学回答。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与时代新人的培养理念相一致,这一点可从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相关要求得以充分验证。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维度与时代新人基本特质的契合性

“新人”是时代的使命与召唤。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时代新人的基本特质[1]。《纲要》第三条明确规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项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其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旨在培养时代新人理想信念之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意在强化时代新人知识本领之道;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则重在充实时代新人努力奋斗之心。课程思政的上述建设目标和内容要求与时代新人的“三维特征说[2]”相契合。高校通过“课程思政”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德育资源,全面聚焦时代新人的本质要求,立德、求知与强能相统一,更能提高育人的政治站位,激发立德树人的时代驱动。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维度与时代新人培养路径的协同性

时代新人的培育需依托“三全育人”机制,全员、全域、全程的育人诉求长足地推进着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发展。课程思政建设同样需要高校全员落实、全方位推动和全过程融入,《纲要》第六至第九条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在人的要素、空间要素和时间要素上的具体要求,这与时代新人的培养路径相协同。高校形成培育时代新人引领下的课程思政落实机制,统筹好明德笃志、育人铸魂的根本遵循,更能彰显育人的价值本源,突出立德树人的时代导向。

二、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升的因应[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紧密贴合时代新人培育要求,在充分厘清二者内契性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在实践逻辑上进一步探析课程思政何以有效落实,为培育时代新人发挥支撑作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二主性’原则”[4],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必须重视既作为教育客体又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及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的内在需求和发展需求为驱动导向。

(一)因难见巧,课以载道,实现思政铸魂掷地有声

培育时代新人,本质在“新”,课程建设是主渠道。课程思政能力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落实课程育人的要求与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同向同行。

1.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德育的“金种子”,价值引领立品行

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知识即美德”强调了知行合一、真善一体的道理。课程思政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最终落脚点,体现“大思政”的格局。其在内容设计上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总依据,在坚持方向性、凸显发展性、体现职业性及遵循“两个适应性”的基础上,来提炼各门课程的价值基因,一是外部适应性,即德育内容精准对接当前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需求;二是内部适应性,即德育内容更有效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成长需要;课程思政以“立德”为核心,彰显“强思政”的效应。加强德育教学内容建设,就是要通过德育内容的精心设计,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明大德、明礼诚信守公德、团结友善严私德;通过德育内容与课程内容的巧妙融通,于无声处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践行家庭美德,提高个人品德。

2.以德育内容的持续优化出“金豆子”,植入心田育新人

教学是与时俱进的过程,课程思政建设要提高德育内容供给的“三量”,将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以立足新时代、基于新特点、体现新思想的德育内容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引领学生。一是提高德育内容的质量,以课程之体载育人之魂,保证课程育人“食材”新,为大学生领航人生、逐梦青春提供强大的正能量;二是盘活德育内容的存量,建立思政教育“食材库”,保证常用常新,用真实、丰富、鲜活的内容感化人、发展人、塑造人;三是增强德育内容的力量,精准选用思政素材“富营养”,以切实达到强心健脑、补足学生精神之钙。

(二)因势而新,课以载情,推动思政塑心润物无声

培育时代新人,重点在“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师以心育人,方育人心。

1.以改良教学方法出育人的“金点子”,保证思政教育“对口味”

课程思政以“树人”为目标,保证德育内容有效输出,要用符合新时代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内容供给方式的有效性。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联接为促媒,坚持术、道、法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选择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课堂活动,活用积极心理暗示、心理体验,巧用心理认同、共情与移情等方法和技术,于无声处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及思想导航;教师自身尽心倾情、饱含爱国情怀、高尚情操,通过“点石成金”创亮点、联系时事抢节点、典型案例抓重点、资源整合克难点,形成课程教学的强大磁场,更易使学生铭于心,实现价值塑造。

2.以优化教学模式创德育的“金钥匙”,保证思政教育“接地气”。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离不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当前尤其要重视实践育人的独特魅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互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发展需要和现实期待。师生课下互动可以促进课程与学生就业联系、课程与学生未来生活结合,推动学生能力提升与服务社会相协同,延伸和扩展了立德树人的时空场域;当前德育模式急需跨时空、纵横向的突破和重设。课程思政抢占网络育人新阵地,坚持线上与线下结合、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整合,将专业课程巧妙地演绎成为学生的追梦课程,更能使学生成于行,完善人格养成。

三、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培育时代新人的队伍保障

培育时代新人,关键在“人”,师德师风建设系核心,提高教师育德能力、以德育德系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期间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成为当前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落实以德为先的重要依据。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落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要从提高自身育德能力和加强育人合力两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供给能力

一是教师要有高尚师德,以教师之师德涵育学生之美德,以教师之师风培塑学生之学风。教师是立教之本,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思想育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推进道德育人、以扎实的学识保障知识育人、以深厚的仁爱之心体现和谐育人;二是教师要提高育德能力,坚持育人思想与时代同频、育人模式与需求规律同步、育人方法对接受众诉求、德育评价对标效度检验。本科高校教师重点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上推陈出新,高职院校教师要主动适应当前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要求,重点在德育内容的学理性和价值引领方面深耕厚植。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同力协契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强调教育合力机制的建构,其表现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力量的融合”[5],高校要明晰各方育人职责,构建全员育人生态圈,聚合多方教育资源,建设跨界复合型队伍。本科高校尤其要注重培养复合型师资,大力推动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化、模式优化、实践活化及研究深化;高职院校要基于自身类型教育的特点,政行校企多方联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过程完整、环节衔接、成果共享。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遵循时代发展规律、教育过程规律和学生个体成长规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承担育人使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复杂变化的积极回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也是落实“三全育人”要求的应然之义和重要抓手。整合多重育人力量、深入挖掘育人资源,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和时代自觉。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培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他们用“五招”育人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