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乐教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2021-01-13 12:16:08陈健南福建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11期
关键词:柏拉图荀子人性

陈健南 福建师范大学

荀子(约公元前313 年)生活在战争中的战国末期,柏拉图(约公元前427 年)生活在雅典的衰败时期。二人都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作为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都希望社会可以处于有序、和谐的生态中。关于如何达成这一理想,他们都寄托于圣明的君主(哲学王),都选择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人才。然而,现实社会因阶层差距、腐败与动荡而漏洞百出。所以,荀子与柏拉图都企图利用音乐教育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他们都承“好”的音乐具有传递“美”,使人向善向上,遵守秩序,从而使社会稳定发展。

荀子认为人不能缺少音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荀子·《乐论篇》)并认为好的音乐(雅乐)可以引导人的德行,感动人心,使人向善。从国家层面来看,好的音乐可以维护国家统一,民众和睦,同心同德,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篇》)

同样,柏拉图也认为音乐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德性有很大的影响,并认为音乐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学制。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经过音乐锻炼的哲学,使其哲学走进他的头脑里,成为他一生美德的拯救者。”(1)孩子们从小学习音乐,从音乐中学习遵守法律精神,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同样,在音乐中习得规矩,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注意个人形象和礼仪等(2)。

一、荀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的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儒家之道源于尧、舜、禹三代创立,核心为“人心、道心”,特别强调心、性的涵养培育,倡导要“以义制事,以礼治心”(《尚书·汤誓》)(3)。儒家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等要素。“仁”,仁爱是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荀子传承了孔子儒学思想,并提出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的“性恶论”观点作为他一切思想的前提。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荀子认为善是外在的“伪善”,必须通过“克己复礼”来压制恶。因此,“礼乐”教化成了荀子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他的乐教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乐论》中。

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年轻时受到赫拉克利特派哲学家克拉底鲁和通晓巴门尼德哲学的赫谟根尼、欧几里德、数学家赛奥多洛、毕达哥拉斯派哲学家菲罗劳斯和欧律托斯等人学习交流(4)。柏拉图音乐思想同他的“理念论”一样。把音乐分成听的见与听不见的两种音乐,一种是现实中的音乐,是真实理式世界的模仿,是“数”的比例构成的理式世界的表现,另一种是象征宇宙和灵魂的和谐,以“数”为特征的音乐,即艺术是对理式世界在现实世界投影的模仿。“作为模仿艺术的音乐,能够摹仿或描绘可见事物的表象,创造艺术形象;还能够习仿人物的品格,传递和表达相关的情绪和感受;还能摹仿理式世界中的音乐,表现出了和谐和秩序,而音乐的作用,在此就表现为净化心灵或者说灵魂,培养人的美好品性。”(5)

(一)相同之处:以“人性恶”作为思想理论的前提

荀子和伯拉图都认为人天生是有欲望的,并都把欲望看作是恶。人性“恶”是他们教育思想的前提。

在《性恶篇》中,荀子开篇点出“人性天生喜好财力,有妒忌憎恨的心理,喜欢美好音乐和美色的本能。”(6)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所以人需要被教化。“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信条。荀子在《乐论》中认为快乐是人的情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而音乐就是快乐情感的来源。按照荀子的人性本恶的观点,人必将会使快乐放任自流。所以,需要制定“礼乐”教化人们。

柏拉图把人性分成三个成分:“最好的是理智,其次是意志,最坏的是情欲。”他们都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理性占做多,然后是意志和情欲。柏拉图的人性中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使人性中的理性制衡情欲。

总的来说荀子和柏拉图都是将人性恶作为他们音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在如何制止恶和欲望这一点上,他们都认为音乐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二)不同之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外在伪善;柏拉图认为人性中有部分欲望且内在向善

虽然,荀子和柏拉图都认为人皆有欲望之心,但是,可以通过好的(音乐)教育来产生制衡欲望的善。但不同的是,荀子认为人性只有恶,善是外在的“伪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7)的教育理念。通过后天礼乐教化,使人的行为向善,但此善是人的外在伪善。

柏拉图则认为人的内在可以产生制衡欲望的善。在《理想国》中他将人分成三个阶层,最高是哲学王,然后是战士,最低是农工商。人性中的三个等级也分别代表哲学王的理性、战士的激情、农工商的情欲。人的性格达到“正义”,激情和情欲需受到理性的统治(8)。如果理性和激情受到教育,就会领导着欲望。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能完善人的心灵,在《理想国》里认为人的理性引导他们从精神出发,达到对美的爱,只有渗和着音乐的理性,才是美德的内在保障。

他们都看到了人性天生的欲望,都通过寄托于教育制衡人性的欲望。荀子的乐教思想是对人性外在“伪善”的作用,而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对人性内在欲望的制衡。

二、荀子和柏拉图都选择“美”和“善”(好)的音乐作为音乐教育内容

荀子继承了儒家的乐教思想,如孔子认为好的音乐是“尽善尽美”的,“尽善尽美”的音乐是荀子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是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核心思想“和谐”,即“美”是和谐的。柏拉图在《国家论》中强调:“人陶冶的理想是善和美,体育和艺术,特别是音乐教育上是重要的方面。”(9)

(一)相同音乐教育内容的理念

先秦与古希腊时期的音乐都是综合性的艺术,他们在音乐教育内容上的选择有着相同的理念,即“美”“善”的音乐。

西周随着礼乐制度的形成、学校的建立,使“乐”的教育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0)乐教内容是综合了“诗”“乐”“舞”三位于一体的。教学的音乐,旋律能够表达欢乐但不淫荡,音乐调式、旋律、节奏、配器,和谐统一。正如荀子所说:“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以物饰节者,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荀子·《乐论篇》)

古希腊的音乐也是综合性的艺术,同宗教祭祀礼仪、诗歌与舞蹈紧密联系。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应从幼儿开始贯穿于人生各阶段,非常注重音乐内容的思想观念与伦理道德(11)。其音乐内容无论是在歌词、曲调、节奏等都是和谐、节制的,正如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是用“美、善”的音乐揭示想象中的美与善的真谛,培养美和善的人(12)。

(二)不同音乐教育思想与音乐内容的继承

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荀子和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具体内容必然是不同的。

荀子是继承儒家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对于音乐的评判标准核心在于“乐”体现“仁”的内涵,具体的实施则要求“乐”遵守“礼”的规范,而不能超越礼。音乐教学内容须是“雅颂之声”(13),继承如《雅》《颂》《韶》《武》之类的音乐,即“乐德、乐语、乐舞”。

而柏拉图发展的是苏格拉底“自制”的思想,认为节制就是对欲望的控制。在音乐理论上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净化说”,认为“在音乐特质的理论上,一定比例数列音的组合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14)柏拉图推崇的音乐教育内容,在歌词内容上,他提倡那些歌颂神“尽善尽美”的诗歌,提倡叙事诗,和表现人物勇敢、虔诚、自由的悲剧,要求文学含有健康向上的道德教训,要对青年人有益。在乐调和节奏上是要有节制且和谐匀称的,他认为这样的音乐才是适度且井然有序的,才能达到理式世界中的美的最高境界。曲调和节奏取决于歌词,音乐的题材不能是悲伤的,调子使用多利安调和弗里吉亚调。曲调是与保卫者的身份是相称的,是勇武的音调。另一种曲调是和平与自由使用的曲调。歌曲和歌咏不需要太多的弦乐和全调式乐器,乐器使用七弦琴和七弦竖琴及阿波罗乐器可以使用。节奏只需有序、勇敢的且可操控音步和曲调切合歌词(15)。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荀子和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是选择具有“美”和“善”品质的音乐作为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实施的主要内容。好的音乐培养好的人,好的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三、荀子与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具有相同的价值

荀子与柏拉图都所持有的理想社会特点,都是由不同阶层构成,每个阶层之间协调、和睦、有序发展。荀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价值功能具有一致的,分别体现在个人层面上的修身养性,使人格完善。社会层面上的移风易俗,建立和谐社会。

(一)个人层面:修身养性、人格完善

荀子在《乐论》中,论述了音乐对人和社会的功能。认为音乐是快乐,是人情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音乐的快乐不是放任自流的,是有节制的,可以感动人的善心,修身养性的。音乐可以使人遵守礼仪,君臣相敬,父子相亲相爱。音乐对人心有很强的渗透力,具有感化人心的功能,改善人的思想,使人向善、向美,完善人格。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论述了“音乐教育对人心灵的理性培养。曲调和节奏是表达声音和运动的秩序,是理性的准备阶段,音乐陶冶灵魂。”(16)柏拉图认为好的音乐作为美的存在,可以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的心灵受到熏陶,陶冶情操。人就会因此变得勇敢、善良、正义和乐观。培养正义的公民是建立和谐稳定繁荣的理想社会的基础。

(二)社会层面:移风易俗、和谐社会

荀子认为音乐对于人自身,可以修身养性,培养德行;对于社会内部,“乐”可以维护“礼”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社会外部,可以使人心齐而抵御外敌;对于社会风气,可以“移风易俗”,来促使社会良性发展。他认为音乐反映着国家的政治风貌,影响着国民的安定团结。

柏拉图音乐教育的功能在治理城邦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潜移默化地发挥了教化和培养道德的功用。优质的音乐不但对于统治者自身有极大的帮助,还可以使得公民更好地服从,并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17)。

综上可以看出,荀子和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都体现了对个人、社会、政治伦理教化的功能上。他们都将音乐作为人教化的功具,使人向善向美,以此构建一个理想社会。

四、结语

尽管,在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中,荀子和柏拉图具有相似的音乐教育理念,他们都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他们在音乐的内容上都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美、善”的音乐来教育人们,达到人格的完善,以对建构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东西方哲学家对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共同期望。也体现了人类共同对于安稳、和谐社会的向往。

如今,音乐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格的完善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它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18)

荀子和柏拉图对音乐教育的内容有着同样的选择,选择“美、善”的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如今,我们处在一个网络科技时代,多元化音乐随处可见,但低俗媚俗的音乐也很容易通过网络传播,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良的影响。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选取教人向善向美的音乐内容,这类音乐内容应该作为生活中传播的主流音乐和现代音乐教材编写的主要内容。

荀子和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都是以构建一个理想社会为出发点。自古以来,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的乐教思想中,用“以乐教化”和“以乐宣礼”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审美定势和道德伦理意识,以达到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功能。近现代时期以来的学堂乐歌中的歌曲教学宣扬着救亡图存的号角。抑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红色音乐对抗战救国,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革命呐喊。亦或是新时代歌颂美好生活,激励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音乐。音乐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样发挥着育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

注释

(1)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 290 页。

(2)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131-132 页。

(3) 罗小平 .儒家道统源流探赜——从尧舜到道学东传(上)[J].朱子文化,2019(03):6-10.

(4) 曾雪灵 .论柏拉图的音乐思想——从历史与比较的角度入手[D].北京:清华大学,2009 年,第 1 页。

(5) 曾雪灵 .论柏拉图的音乐思想——从历史与比较的角度入手[D].北京:清华大学,2009 年,第 24 页。

(6) 方勇,李波译注 .荀子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 376 页。

(7)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 [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年,第 375 页。

(8) 柏拉图著;朱光潜译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282-285 页。

(9)(日)高萩保治著;缪裴言,林能杰,缪力译 .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年,第 18 页。

(10) 陈四雨 .荀子音乐思想研究 [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2019.

(11) 冯效刚,王铮主编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56-58 页。

(12) 冯效刚,王铮主编 .中外音乐教育史简编 [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 年,第 58 页。

(13) 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 51 页。

(14) 黄腾鹏编著 .西方音乐史 [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9 页。

(15)(古希腊)柏拉图著;刘国伟译 .理想国 [M].北京:中华书局,2018 年,第96-104 页。

(16) 胡晓燕著 .《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94-97 页。

(17) 唐明 .简析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390-392.

(18) 徐希茅等编著.音乐美育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 页。

猜你喜欢
柏拉图荀子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杂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逼近人性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人性的偏见地图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柏拉图之灵魂观
和谐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