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综艺”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

2021-01-13 12:16王彤侯月东北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刻板综艺建构

王彤 侯月 东北师范大学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女性经济也随之崛起。在娱乐领域,“她综艺”大行其道,多点开花。从职场女性形象到女性成长过程中的恋爱、结婚、生子等不同阶段的现实诉求,节目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女性“群像”,这些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受众对女性的认知、审美上,进一步影响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作为2020 年的现象级综艺,在构建女性形象上做了很多努力,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地位的提升及女性意识的增强有积极作用。

一、“她综艺”的诞生与发展

随着大众媒介的高速发展,女性节目从源起至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早前的男女上镜比例严重失衡到如今的女性节目扎堆出现,荧幕上展现的女性形象已愈发多元。近年来,一大批以女性视角为定位的综艺节目蜂拥而至并走红市场,从而“她综艺”的概念应势而生。所谓“她综艺”,指的是以女性为综艺主角,从女性视角,围绕女性的生活、工作、情感、社交等话题展开讨论,以折射当下社会中的女性“三观”,聚焦女性观众,为“她”量身定制的综艺节目[1]。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互联网驱动女性消费升级,近年来“她经济”已逐步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常言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环境孕育了综艺的多样形态,“她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她综艺”的强势霸屏。据艺恩数据显示,电视综艺用户中,“她”用户占比逐年增长,目前占比已超六成。女性身份天然具有多样性,无论是生活中的女儿、妻子、妈妈、婆婆,还是职场上的新人、女强人……女性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充满议题。因此,对综艺节目而言,无论是受众数量还是内容选题方面,女性题材都拥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2016 年《我们来了》《妈妈是超人》等节目的陆续播出衍生了“她综艺”的概念,发展到2019 年“她综艺”开启霸屏模式。2020 年《乘风破浪的姐姐》强势来袭,一经播出反响热烈,10 分钟点击破千万、12 小时内播放量破亿、24 小时点击破两亿。在2020 十大最火综艺节目榜单中稳居第一。至此,《乘风破浪的姐姐》成为2020 年的现象级综艺无可厚非。到了2021 年,“她综艺”数量急剧增多,类型也更加丰富。

二、《乘风破浪的姐姐》的女性形象建构

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大众媒介是一种性别观念传播器,媒介所传播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受众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综艺节目虽然属于娱乐节目,但是仍对女性形象建构有着深刻影响。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代表的“她综艺”们,是如何建构女性形象的?这些女性形象对社会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思考与挖掘。

《乘风破浪的姐姐》是由芒果TV 自制推出的全国首档逆龄女团选秀综艺,由黄晓明担任女团发起人,邀请了30 位年龄在30 岁以上的已成名女艺人,通过封闭式训练和比赛,最终由全民投票选出5 名组成全新女团。节目播出迅速引发受众热议,“中年女性”“独立”“重生”等热门词汇刷屏网络。不同于以往选秀类节目,节目组以“中年女性”为视角,选择了30 位年龄在30~52 岁之间的或有名或沉寂的明星嘉宾,嘉宾职业涵盖演员、主持人、歌手等,并通过偶像养成的模式进行选秀成团,这种形式在全国范围内首开先河,同时也开创了“她综艺”的新风潮。“具有舆论导向示范功能的真人秀节目展示出来的女性形象,不仅是这个时代的女性群像,也在潜意识中影响着女性的思考方式。”[2]《乘风破浪的姐姐》通过舞台、练习、生活等空间维度的叙事,凸显成熟女性的“她力量”,节目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一定程度上推动两性平等,但在父权观念及综艺市场的夹击下也显出诸多局限。

打破年龄界限,重塑中年女性形象。无论是早期的素人选秀,还是后来借鉴了日韩“养成”模式的女团选秀,都存在年龄限制,年轻女性占绝大多数。而《乘风破浪的姐姐》破天荒的以中年女性为主角,并把年龄属性作为卖点之一,这对于打破中年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有重要意义。荧幕上中年女性的形象非常单一,中年女演员们要么是“伪少女”人设,要么就是妻子、妈妈的角色。在父权社会的审视下,年轻被当成女性重要的价值和资本,似乎整个社会都在建构一种女性衰老即价值丧失的意识体系。《乘风破浪的姐姐》无论是“三十而俪、三十而励”的主题文案,还是30 位30 岁以上的女嘉宾带来的精彩演出与背后辛苦奋斗的视频,无不在打破年龄偏见,这对全社会的整体意识都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

《乘风破浪的姐姐》展现出的女性形象是多样的,或文艺、或性感、或可爱、或带着未来科技感、或充满民族韵味。在传统媒体印象中,中年女性多半是围着家庭孩子打转的妻子、母亲形象,尽管嘉宾之中有不少人已为人母,但是节目中的亮眼表现仍能够让人跳脱他们母亲的身份,感受母亲角色之外的女性魅力和女性之美。另外,与该综艺相配套进行的人物访谈节目《定义》,与节目中的女嘉宾深度对话,倾听她们的困惑、挣扎、努力和真实的状态。这不仅是中年女性形象多样性的体现,也是对女性话语权的尊重[3]。如同刘利群所说,“媒介对女性呈现的频率、方式,对女性题材的遴选、报道的角度都在无形的影响并建构着人类及社会的观念与行为。”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提高,媒介的责任不仅是表面的搬运,更多的是在精神内核方面给予受众更多的引导。在节目中展现中年女性的多样化形象,也有利于打破对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

全方位议程设置,助力女性形象构建 女性形象绝非女性本身,它是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女性形象一旦诞生,便会逐渐成为一种刻板印象或定性观念,表达了全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4]。社会性别理论强调,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的,西蒙娜·德·波伏娃也曾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并不是天生的,可以说是逐渐形成的。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常见的媒介传播方式,它通过种种议程设置来进行女性形象建构,虽不能直接地、具体地决定大家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的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有效地左右受众的关注点。节目组可通过主题采选、场景设置、嘉宾选择、剪辑等众多方式进行议程设置,从而进行女性形象构建,影响受众心理。

《乘风破浪的姐姐》的主题文案号称百万文案,节目播出后,引发受众热议。如“每个女人,砥砺一生,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垂问”将当代女性困境娓娓诉说,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三段排比鼓励女性应抛开年龄束缚、励志成长,像骏马一样飞奔驰骋,找到自己的价值。整体文案温暖、精彩、直击人心,直面当代女性困境,激发情绪,对提升女性自我价值意识具有积极作用。但部分文案仍无法彻底摆脱刻板印象,如文案中强调30 岁以上的女性“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所有的可能性不断退却”,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未免与后面呼吁女性注重自我价值有些矛盾。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组在场景上做了很多符号化设计,对构建“乘风破浪”的女性形象有助力作用。节目组在初舞台将一个未打造完的船骨立在舞台中央,到公演时船骨升级成了完整的船,节目组利用地面互动投影技术让船底仿佛有波浪涌动,再配合以灯光音响渲染烘托,打造现场气氛,“船”载着姐姐们“乘风破浪”,见证成长。但节目组刻意追求女性综艺的效果,在细节设置上难免会出现性别化的刻板印象,如签到时要求嘉宾选择口红按下唇印作为自己的身份标识;大家初次见面的摄影棚被装成化妆室的形象等。

节目立意与赛制相违背,无法彻底摆脱刻板印象《乘风破浪的姐姐》锁定女性群体,契合当下女性独立觉醒的潮流,节目组为了彻底贯彻“女性综艺”题材,还特意设置了500名女性作为大众评审。但是,在一些其他设置上不仅没摆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甚至与节目立意相违背。比如在节目赛制上,嘉宾们百花齐放、自己定义成功,但却不得不接受他人的评审;节目定位本是反对娱乐资本对女团审美的定型与垄断,却请了娱乐公司老板做评委,尽管荧屏上打出了“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标准”的字样,但无法抹去她作为评委拥有极大话语权的事实;为了获得更高的选票,嘉宾争相选取比赛性质较强的歌曲表演;唱功极佳的丁当被评委给出最低分、充满未来科技感与民族魅力的朱婧汐和阿朵被率先淘汰;在终极成团舞台,姐姐们最终能否成团变成了由请来的男性嘉宾投票票数的多少决定……

三、结语

虽然《乘风破浪的姐姐》在某些部分仍存在着刻板印象,但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经过程,生活在父权社会背景下的一代又一代人,有些观念历经千年延续至今,而女权运动发展不过百年,想要立刻摆脱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显然不现实。大众传媒正在成为女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女性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在笔者看来,《乘风破浪的姐姐》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仍有很多可取之处,节目解构了传统中年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颠覆了单一的审美标准,传达出了现代女性独立自信、努力奋斗的精神,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唤起女性独立自主、鼓励女性关注自我价值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刻板综艺建构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中性自由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