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 宋烨
[摘 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总体要求,以“导弹武器系统概论”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找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挖掘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策略,以期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提高学生的军政素养。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为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课程思政;导弹武器系统概论;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职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与实践”(20B22)
[作者简介] 胡 霞(1990—),女,湖南涟源人,硕士,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导弹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与定向士官培养研究;宋 烨(1967—),男,湖南双峰人,硕士,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飞机电子设备维修、定向士官培养与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D5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076-04 [收稿日期] 2021-04-1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人才培养重任,必须主动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文从“导弹武器系统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视角出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寻找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索課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策略。
二、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导弹武器系统概论”课程是高职院校士官培养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培养定向士官对导弹及导弹武器系统的整体认知,了解其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并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课程内容包括导弹及导弹武器系统的认知、导弹弹体结构的拆装认知、导弹动力装置的认知与维护、导弹制导系统的认知与测试、导弹引战系统的认知与维护、导弹发射系统的认知与维护、导弹火控系统的认知与维护等。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课程的思想政治内涵十分丰富,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与国家利益联系紧密
导弹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力量,以至于“无军不备导,无导不成战”。军事是国家机器行使国家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在讲解课程相关内容时,不能只谈战例本身,应将国家利益、理想信念、爱国情操及新时代强军思想融入其中。
(二)与科技进步联系紧密
课程内容涉及国内外多种导弹武器装备的发展历史和技术水平,在分析相关内容时,往往会提及先驱者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攻坚克难的过程及攻克的关键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三)与学生自身发展联系紧密
导弹武器装备在研发、制造、测试、维护、维修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政治上靠得住、留得了,专业技能用得上、干得好[2],且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团结协作等核心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讲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与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以导弹武器装备相关行业领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励志人物为标杆[3],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
根据课程的本质属性和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寻找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挖掘了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元素,如表1所示,选取了课程部分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对标设计。
四、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策略
(一)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谈到导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V-1导弹、V-2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伦敦,这种“新式报复武器”给英国平民和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重大伤亡,从此,导弹逐渐成为现代战争的主战武器。
例如,在讲授导弹的发展历程时,应用史实和图片向学生展示我国在二战时期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为之付出的惨重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落后就会挨打的民族危机感,使其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引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事迹。在相当简陋的条件下,钱学森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履行了科学家的最高职责和中华儿女的最高使命,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理想信念,鼓励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这样既向学生介绍了导弹武器系统的起源,强化了学生对导弹武器系统的认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又如,在讲授激光制导内容时,通过几种不同制导方式的比较,让学生牢固掌握激光制导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知识点,进而介绍我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被炸事件。对于这一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解释为误炸,但我国大使馆距离北约所谓的轰炸目标南斯拉夫军事总指挥部有180米,而北约使用的恰恰是制导精度极高的JDMA激光制导炸弹,攻击误差小于5米,不可能偏移轰炸目标百余米。通过回顾该事件,学生不仅能准确理解激光制导的特点,也能明白大使馆被炸并不是意外,而是西方列强对我国主权的又一次粗暴侵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科技進步富国强民
在学习卫星导航技术时,通常会介绍GPS、北斗、GLONASS和伽利略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学生在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基本结构组成,以及其在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会产生疑惑:既然都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什么还要研发四套不同的系统?此时,教师可适时引出“96事件”。当时部队决定进行大规模导弹发射及军事演习以震慑搅局的各方,但部队向演习区域附近海域发射的其中两枚导弹却突然无法追踪,最终导致导弹偏离原定的落点几百公里,事后发现是美军对GPS的参数动了手脚。由于那时我国还未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上还只能受制于人。后来,我国也曾与欧洲共同研发伽利略导航系统,但随着研发的深入被欧盟单方面从伽利略计划中挤出。在几乎所有尖端技术都被西方国家垄断且被严密封锁禁运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经过长达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通过自主创新,不断突破瓶颈,研发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服务于军事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的日益改善。通过该事例,学生能深刻意识到核心技术是讨不来、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研发、自主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及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三)自身发展行稳致远
在学习导弹武器系统各个分系统时,应紧密结合学生职业岗位需求,让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导弹武器系统测试与维护技能的重要性,而且明白自己肩负着保家卫国的时代使命和责任,从而牢固树立奋发图强的学习意识和敢为人先的标杆意识。此时,教师可适时引入部队士官标兵的事迹,指导学生发展,并据此进行军人职业认同教育。如在讲授制导系统测试时,可介绍火箭军导弹测控技师王忠心的先进事迹。王忠心从军34年,爱岗敬业、精武强能,熟练操作3种型号导弹武器,精通19个导弹测控岗位,先后执行重大军事任务28次,参加实装操作训练1300多次,没有下错一个口令、做错一个动作、连错一根电缆、报错一个信号、记错一个数据、按错一个按钮,并先后编写修订了《导弹概述》《综合测试设备》等二十余本教案规程,是部队名副其实的“操作王”“排故王”“示教王”。王忠心从一名普通士官成长为一级军士长,并荣获“八一勋章”,演绎了“兵王”的传奇[5]。学生从中既可以了解导弹测控的工作内容与工作要求,又可以切实感受到“三敬”航修精神和“零无”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还可以通过介绍其职业成就大大增强学生对士官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使其加强自己的价值归属感,并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和梦想。
五、教学效果
为了准确了解学生对“导弹武器系统概论”课程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效果,选取了导弹维修专业5个定向士官班级2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兵种涉及海军、空军、火箭军。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认可程度整体较高,认为思想政治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生占84.5%,认为思想政治内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学生占99%,认为对提升自身军政素养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占75.9%。同时,也对部分任课教师、跟班听课教师、教学督导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有效问卷22份,调查表明:认为思想政治内容与课程本身十分契合的教师占95.5%,认为对自身课程思政能力有很大提升的教师占90.9%,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授课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占81.8%。
通过挖掘“导弹武器系统概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操、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三敬”航修精神与“零无”职业素养、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新时代强军思想和职业认同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六、结语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课程思政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在具体教学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本文从国家利益、科技进步与自身发展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理顺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找到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解构和重构了课程教学内容,采取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组织策略,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该课程先后被推荐参加了院级和省级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分获院级一等奖和省级二等奖,相关做法也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蔡海鹏,闵雅婷.我国定向培养士官的现状、问题与高职教育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22-28+
66.
[3]于伟东.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38-41.
[4]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科学指南[N].解放军报,2018-02-12(1).
[5]新华社.王忠心:无限忠诚在兵心[EB/OL].(2019-12-26)[2021-04-09]http://www.xinhuanet.com/mil/2019-12/26/
c_1210413260.ht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with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issile Weapon System as an Example
HU Xia, SONG Ye
(Avionics Maintenance Department, Airforce Aviation Repai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2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general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ak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Missile Weapon Syste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of the cours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nd explores the organization strategy of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and improve their military and political literacy while acquir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has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ther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Missile Weapon System;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