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教材更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常见误区及评析

2021-01-12 07:08黎转仪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1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黎转仪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其对教材知识深度、广度和厚度的把握水平,决定着其能否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思维品质,乃至育人功能等各方面因素,决定着其能否看透、拓广、做厚教材。由此可见,教师研读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直接反映出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强弱。文章基于人教版数学教材旧版与修订版的更替,列举现实教中常见的三大研读使用教材的误区及评析,提供一线教师商榷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旧教材;研读教材;常见误区;教学评析

众所周知,一线教师对教材研读的能力和认知水平,决定着课程改革、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程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新教材”)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旧教材”)对比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新教材每个单元第1页均配有与整个单元知识相关联的主题图;二是知识的呈现大多数都是少而精,或只有几句对话、几个问题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仔细理清教学用书每部分的名称与联系,真正读懂教材,才能灵活处理教材。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不难发现:一部分教师并未通过教材培训,也没认真研读过教材,只凭经验或个人认识随心施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笔者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或教研活动中发现,教师对教材的研读使用还存在以下三个常见误区。

一、无视教材的修订,穿新鞋走旧路

新教材在旧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理念对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教学容量,乃至课程目标等多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修订。在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面对新教材修订的用意,或是不予理睬,或是无所适从,或照本宣科,或是凭经验,课堂教学还是一成不变。

案例1:新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

如图1,教师出示情境图。

5 × 3 = 15

3 × 5 = 15][图1]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一共有几个气球?

师: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生2:用加法,即5 + 5 + 5 = 15(个)。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解法吗?

生3:用乘法,即5 × 3 = 15(个)。

师:你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3:3个5相加,所以用5 × 3 = 15(个)。

师:对!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便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手指第一个5)乘号前面的第一个相同的加数5,叫做“被乘数”,乘号后面的3,叫做“乘数”,得数15叫做它们的“积”。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评析】从教学情境中不难发现,这是一位教过旧教材,有着丰富阅历的教师,而且已经积累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然而恰恰从他对旧教材的深刻记忆中暴露出他对新教材研读的缺失。凡接受过新教材培训的教师都知道: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真正有意义的只是“加法”和“乘法”。因为这两类运算的本质是递属关系,而“减法”和“除法”本质上仅仅是“加法”和“乘法”的诱导变式。在教学上,当某种运算具备平等性到可交换性时,即可体会它们各部分的元素在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平等的。在加法运算中,两个“加数”可以互换位置,正是因为它们彼此地位相等。既然加法如此,如果在乘法运算中再来区分“被乘数”和“乘数”,则没有意义和价值了。因此,在新教材中统一叫做“乘数”。由案例1可以窥视,新教材在内容选取、呈现特点、知识编排体系等诸多方面与一线教师实际存在的行为、陈旧的观念认识明显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尽快转变教学理念,加深对新教材的深层次研读,理清修订的内容,领悟编者的编写意图。

二、忽视教材的承接,有关系没联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新教材在各知识点之间的编排上更是体现螺旋上升的特点,每个数学知识点之间都存在前联后延的关系。然而,部分教师在教材研读中往往忽视了教材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承接关系,人为地孤立知识点,造成教学上的缺失。

案例2:新教材一年级下册“十几减8、7、6”。

如图2,教师出示主题图。[图2]<D:\飞翔排版\2021年\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12月\2021年12月图4.tif>[13 - 7 = □][13 - 6 = □]

师: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生4:13 - 7。

生5:13 - 6。

师:好棒!你们能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吗?快试试!

生4:“13 - 7”可以这样算:10 - 7 = 3,3 + 3 = 6;“13 - 6”可以这样算:10 - 6 = 4,4 + 3 = 7。

生5:6 + 7 = 13,13 - 7 = 6,13 - 6 = 7。

师:你们的方法都对!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评析】从案例2可以窥探出教师在本节课的研读上出现了偏差。其实,新教材在上一节课中已经呈现了“想加算减法”和“破十法”。在案例2中,教师顺理成章地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并明确提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显然,教师简单地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还是上节课的“找方法”。深入研读新教材不难发现:本节课并不是上节课内容的简单重复。其实,新教材中“6 + 7 = 13,13 - 7 = 6,13 - 6 = 7”正是通过第一道加法算式演算出两道减法算式,这就是学生认知中一个新的知识点。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从方法的种类转移到引导学生分析三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理后捕捉到此类题型的特点,并掌握更便捷的解题方法。但是,教师只关注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轻视教材的创生,重知识轻思想

在一线教研中发现,教师只关注显性的数学知识,而轻视知识、技能背后蕴涵的思想方法,存在重教材知识轻思想方法的“目光短浅”现象。

案例3: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

师:已经有学生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下面请看几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5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具体数据。

生6: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三倍多一些。

师: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个倍数被人们称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那么,这个倍数究竟是多少?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视频介绍祖冲之、圆周率。

【评析】在案例3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搬運”新教材上的知识,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只停留在“教教材”的最低层次,没能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及数据分析观念等更没能给予足够重视。当然,一定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如编者,加之又难以提供足够的教学素材,害怕影响最终结果,不敢创新。于是,教材怎么编写,教师就怎么教,盲目复读教材的内容,轻视教材的再创生和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在教学中多做有益的尝试,进而提升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一线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主动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仔细研读教材,分析编者的编写意图。只有读透教材,才能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新教材实践价值的最大化体现,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国裕. 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与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