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超
摘要:目的:主要就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氨氯地平治疗对其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左心室功能改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4月间收治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贝那普利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行对照组治疗法基础上使用氨氯地平治疗,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情况(LVEF、LVPER)、血清因子(IL-6、IL-8、hs-CRP)、血管内皮功能(IL-6、IL-8、hs-CRP)等指标情况。结果:较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功能、血清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改善情况均更明显(P均<0.05)。结论: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药物治疗后,对其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左心室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促进患者症状恢复。
关键词: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左心室功能
引言
高血压疾病临床诊断标准为,患者处于静息状态下时,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或舒张压在90mmHg以上,高血压患者常会伴随有一系列其他症状,如视网膜、心、脑、肾等器官功能出现障碍以及糖代谢紊乱、高血脂等,其具体可分为两类:继发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1]。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具有起病隐匿、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主要由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所引起,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心血管慢性疾病,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体循环动脉血压上升,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据统计,目前国内高血压患者人数大概在3.3亿左右,且近几年高血压疾病发生人数逐年增长[2]。另外,我国每年新增300万例心脑血管病例,其中大概有70%为高血压患者。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高血压疾病治疗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为探究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本文以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实验,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20年4月间收治的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两组: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中,男、女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在50-79岁间,平均(63.5±6.5)岁,病程在5个月-9年间,平均(5.6±2.5)年,均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其中高血压Ⅰ级、Ⅱ级、Ⅲ级人数分别为:20例、15例、10例。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24例、21例,年龄在49-80岁间,平均(64.5±6.5)岁,病程在4个月-9年间,平均(5.8±2.6)年,均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其中高血压Ⅰ级、Ⅱ级、Ⅲ级人数分别为:18例、16例、11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均排除患有肾功能障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糖尿病、腦卒中、肝功能异常、继发性高血压等症状,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贝那普利药物治疗,每天让患者服用1次贝那普利,每次剂量为10毫克,持续用药4周。
研究组患者在行对照组治疗法基础上使用氨氯地平治疗,让患者每天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1次,每次用量5毫克,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情况(LVEF、LVPER)、血清因子(IL-6、IL-8、hs-CRP)、血管内皮功能(IL-6、IL-8、hs-CRP)等指标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左心室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PER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
治疗后,两组组患者LVEF(%)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LVPER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IL-6(ng/l)、IL-8(ng/l)、hs-CRP水平差异均不具有统计意义(P均>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IL-6(ng/l)、IL-8(ng/l)、hs-CRP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均<0.05)。
2.3 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组患者NO( μmol/ L)、ET-1( ng/ L)分别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意义(P均>0.05)。
治疗后,两组组患者NO( μmol/ L)、ET-1( ng/ L)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均<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有着较高发病率的心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不过大量临床案例证明,该疾病会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且患者往往伴随一系列其他症状,如气急、心悸、眩晕、耳鸣、头痛、疲劳等,且会对心、肾等脏器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还会引起患者多器官出现衰竭,因此需要对该疾病临床治疗工作提高重视度[3-4]。
氨氯地平作为一种新型拮抗剂,其在人体内半衰期在30-50小时之间,并且生物利用度在64%-90%。有研究表明,使用该种药物后,能够对患者晨峰血压能够平稳、持续、高效的控制,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氨氯地平对外周血管的选择性较强,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钙离子对L型钙通道依赖性起到阻断作用,并对钙离子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进入起到有效抑制效果,从而使钙调节蛋白及钙离子在平滑肌细胞内水平持续下降,促使大动脉顺应性得到有效改善,对外周血管及冠状动脉起到扩张效果,使血管阻力下降,最终有起到降低血压的功效。另外,氨氯地平药物还具有其他很多优点,如个体差异性不明显、不容易出现负性肌力作用、能够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使用,尤其在老年周血管疾病、高血压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者中有着广泛应用[5]。氨氯地平药物还具备较好的耐受性,不易引发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障碍等症状。氨氯地平通过对平滑肌钙离子通道进行阻断,进而起到促进血管扩张及血压降低等作用,另外还能使得肾小球压力及尿蛋白水平降低,并对肾脏功能起到保护效果。另外,氨氯地平还能发挥阻止自由基形成及改善阻止代谢活性等作用,进而对肾脏功能起到保护效果。
而贝那普利则是一种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物能够对动脉壁发挥特异性抗增生效果,另外还能通过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在血浆内含量降低,进而发挥血管扩张作用。将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两种药物长期联合对患者使用,不仅能够保证患者血压持续维持在低水平状态,且能够有效促进左室肥厚逆转,控制尿蛋白排泄,促进患者眼底病变改善。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使用贝那普利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行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氨氯地平药物治疗,并发现较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左心室功能、血清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等指标改善情况均更明显(P均<0.05)。提示,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药物治疗,能够对其血清炎性因子、心室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等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有效促进患者症状改善。
总结
综上,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氨氯地平药物治疗后,对其血管内皮功能、血清炎性因子及左心室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促进患者症状恢复。
参考文献
[1]崔宇超,欧阳慧,詹素君. 国产与进口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系统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06):756-760.
[2]柴文静,耿雪,崔炜. 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临床荟萃,2015,30(11):1240-1250.
[3]刘勇. 替米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J].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9,7(03):158-160.
[4]龙囿霖,郭琼,刘关键,罗珊霞,杜亮. 左旋氨氯地平与其他降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09):1050-1057.
[5]李昕娅,张丽丽,周雅倩.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3):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