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送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和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我觉得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语调高昂,语言幽默
教师语言要做到节奏铿锵、声音洪亮、充满激情,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上课有劲头;反之,教师自己语言无力,怎么去吸引学生呢?所以,课堂语言要倾注极大的热情,做到情真意切,把学生带入教材的“特定情景”中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如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给学生示范吟诵诗句时要注意停顿、节奏,让学生体会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语气变化,抑扬顿挫
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言巧妙,充满启发性
教師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如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首先拿出一个小葫芦,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我又问:“你们知道这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接着说:“那我们来读《我要的是葫芦》,看一看:他有没有拿到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这种启发式的导语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之中。
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注意含蓄,耐人寻味,循循善诱,切忌“直、白、露”,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留有思考的余地。
四、体态语言生动、形象
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言”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且要把它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使之不分心。如在讲《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中,表现林冲的武艺高强、忠直淳朴以及洪教头的自以为是、跋扈嚣张,再辅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从而起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作用。
五、设疑激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如教学《金蝉脱壳》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三十六计”中“金蝉脱壳”这个故事,体现语文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改理念,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此外,运用恰当生动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创设优美的语境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维护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刻苦磨炼,不断创造才逐步形成的显现个人特征的语言风格,所以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语言修养。常语道:修“辞”先修身。教师语言艺术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对教育对象负责和热爱的基础之上的;丰厚的知识则是积累教师语言艺术的“源头”。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努力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并能成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表率,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