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秀,陈 潇 ,李 鲲
(1.山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2.天津体育学院 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1)
2018 年9 月, 党中央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这是党中央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引领。 顾明远教授曾指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当下,在这场人人参与的“抗疫行动”中,更多的教育人士开始更全面更有深度地反思当下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活尚未归正,未来却已可期,生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点,如何在新时代学校体育中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 丰富生命的价值, 追求生命的意义,寻找学校体育教育的本真等,就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本文拟从生命哲学理论的视阈, 审视与思考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核心理念与逻辑起点, 提出新时代学校体育生命素养教育新思路,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奠好基”提供启迪与借鉴。
体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构成,因此,学校体育也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培养什么人”与“怎么培养人”是学校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学校体育教育同样绕不开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从生命哲学的视阈出发, 人是学校体育的教育主体,人的生命存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出发点,“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意味着人的生命价值的促成和人的生命意义的升华。 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场域如何通过“体育”的手段,“以体化人”实现对人的生命塑造的体育实践,完成学校体育“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不仅是学界一直致思的困扰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理论问题所在, 亦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现实困境。
溯源中国的学校体育历史,需回首中国学校教育的历史。古代学校教育最早见于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2]可见,我国古代学校虽然名称不同, 但是基本明确了学校作为储才育人的功能特征,所学的内容“皆所以明人伦”。 其“射”之内容,虽然没有明确体育之名,但应认为是“体育”教育之实。 在中国五千年延续的文明历史中, 从未中断的学校教育实际上也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从未中断的历史明证。 我国学校体育实际上是舶来品,由于现代体育并非根植于中国, 所以我国将体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纳入教育制度不过百年历史。 自新式学堂建立体育进入校园,我国学校先后经历了崇尚欧美主义体育、民主主义体育、苏联模式、新时代确立的“健康第一”思想等。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课程体系始终呈现“钟摆”现象[3]。
我国学校体育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系统教育理论体系,但是梳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 可以看出学校体育的演进逻辑始终贯穿一条塑造生命的发展主线。 学校体育实践的对象是“人”,无论哪个时代的学校体育都是通过“体育”的手段对“人”进行改造的实践过程,这一对“人”的改造出发点是基于学校体育最终目的的实现进行的。 在学校体育的场域中,正是体育活动的实践, 塑造了人的生命从自然生命到自由生命的变化,完成了人从生物“进化”转向人格自我“优化”的精神超越。 实践是人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从生命哲学出发,体育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为了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开始追求自觉生命的实践活动。 体育通过对人的“身体”规训和教化过程完成对人们人格塑造和品质养成的终极诉求, 实现人对生命体认和生命圆成的追求和超越。 我国学校体育数千年的发展中,作为学校体育实践的对象性存在的人这一主体, 人的生命线索一直贯穿其中,塑造生命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串联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逻辑的主线。
新时代学校体育将人的健康放在首位, 所有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健康开展。 身体健康首先要保证人的生命存在和安全,体现人性对于自己身体关爱。 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人的生命“存在”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在着”“活着”,对于个体而言,“活着”意味着作为个体的生命持续“存在”的状态,是个体生命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人的生命在这一“活着”的过程中才能保持着其作为生命的性能,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所有的实践活动只有在“活着”这一持续“存在”的状态才有得以实现的可能。
因此,人的生命“活着”才能与其他生命或者自身生命之间产生种种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推动着自身生命价值的塑造和生命意义的实现前景。 对于学校体育教育来说,学校体育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意志品质的磨炼,心理素质的增强,人格的完善等一切体育实践都是在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上进行。 没有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的对象就成为一种“虚无”,学校体育教育的任何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本原的意义。 因此,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将健康理念放在首位,确立了生命哲学对于人自然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身体的健康意味着人从自然生命的原始起点到对自觉生命的生活实践成为可能, 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和自由生命的精神追求。
人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是一种公共性存在。 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无论究其动机、还是就其最终结果而言,都是在创造和拥有尽可能多的社会公共财富中,实现自我价值,享受自由、自主的美好生活,此乃人自身之终极存在意义的彰显[4]。存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原点,失去了自然生命,也就意味着消解了生命“本原”,即从根底上消解了人生意义的凭证,一切所谓自觉生命的实践活动和自由生命的精神追求和超越都只能成为“虚无”。 新时代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及学校体育培养“完人”的有用人才都是建立在生命存在这一本原基础之上。 在生命存在这一生命原点,人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实现才能找到成立和最终实现的依据。 一句话,人的身体的健康归根结底依托于人的整体生命状态,健康的身体实际上是生气蓬勃、充满阳光和活力的生命存在状态的真实体现。 因此,人生命活动的原点和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生命的存在。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事物的功能也随着事物的变化发生着功能的变化。 事物的功能可分为反映本质属性的本质功能和与其他事物联系产生效能的非本质功能。 对于学校体育教育同样如此,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由学校体育的本质决定的,反映着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 事物的本质是该事物现象本身特有的内在属性,学校体育本质是体育本质的下位概念,因此,厘清了体育的本质实际上也就弄清了学校体育的本质。
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学界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权威性的统一说法。 学界的观点主要有:一是教育活动说,认为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活动”[5]、“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活动”[6]、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等;二是社会活动说,认为体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 是人为了改造自身功能的需求而创建的社会文化形式”[7]、“以增强国民体质为目的的社会行为”[8]等;三是人化说,认为体育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化”[9]、“体育是人类改造和挑战自身身体的实践活动”[10]等。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是不是隐藏于某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在发生变化? 学校体育教育从萌芽到现在的新时代已经走过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那么,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是不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上述问题,学界的意见并不统一,但学界对体育本质的研究,对于认识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与根本使命, 提供了厚重的理论基础与借鉴。
我们认为,尽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隐藏于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既没有脱离体育的本质规定,也没有脱离“以体化人”的“人化”这一本质属性。 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基于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人化”教育,这种“人化”教育并不局限与人的身体, 还有人的心理、 身心和谐的人性建构等,而这些“人化”活动又与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 新时代学校体育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体育课的全面开展满足人的生命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等方面的需要,而人的上述需要都指向对人的生命塑造和人化教育, 即通过增强体质实现人的自然生命的强健体魄、通过健全人格实现人的自觉生命的身心和谐、通过锤炼意志完成人的自由生命的精神超越。
人的生命不是抽象的概念, 生命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丰满进而赋予生命丰富多彩的内涵。 从生命哲学的视阈,人的生命存在生物生命和社会生命双重性,同时在生存、实践、超越的生命活动链条中,人的生命又呈现出自然生命、自觉生命、自由生命的多维性。 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教育正是通过“以体化人”教育实现了对人的多维生命意义的塑造,其本质功能就一种对人这一主体进行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得以生成和实现的生命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应当践行以“人”为核心,把人的健康为首要目标,将人的生命教育贯穿在学校体育四位一体实践之中, 在完成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使命基础上, 走向表征学校体育真正意义和终极理想的“自由王国”。
人的生命内涵是在人有意识的实践中得以丰富实现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实践正是以学生个体生命为对象, 通过身体活动的体育实践形式, 实现对人的生命塑造并完成学校体育教育“以体化人”的根本任务。 为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最终目标,学校体育教育必将聚焦于“人”的生命由自然生命到自由生命境界的超越。 自由在生命中的开启,是由生命的创造性功能来实现的,学校体育教育中“以体化人”实现了人对自由生命的超越和追求, 正是这种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和超越实现了自由生命的真正的创造, 成就了生命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而蕴含着自由创造力的生命不正是学校体育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本源诉求的体现吗?
回归本源就是回归体育教育原始的“本初”,体育教育最初的“本源”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照,其通过“以体化人”的特殊路径,体认生命意义,关切“人生至道”,开显了多重意义的生命世界。 人的生命存在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生命的事实存在,另外一种是生命的价值性存在。 人的生命意义正是人的价值性存在的体现,人的需要是价值得以生成的前提条件,而人的本性的真正需要正是价值生成的客观依据。 学校体育教育同样是基于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而存在的教育活动,体育必须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不断改造和提升人的价值,规范和引导人类活动,才能更好的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已经走过数千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先秦时期的学校体育萌芽到如今学校体育的方兴未艾, 尽管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经历数次革新, 但是学校体育始终遵循着人的生命需要的发展线索。 在夏商周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萌芽时期,“射礼”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组成,体现了生命教育与体育以及礼(乐)教育的本质关联。 在先秦思想家看来,人的本性如同一块璞玉或原材料一样是朴野、粗糙甚至残缺的,只有经过礼乐文化的滋养与范铸,人的生命才获有别于动物的独特性,才臻至完满与整全[11]。 步入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同样是“以体化人”的教育,尊重生命规律,回归生命本原,建构完满与整全的人生,正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本源回归的意义。
新时代是中国迈进体育强国的重要时期, 也是中国学校体育起步和奠基的新的起点。 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统领着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正确方向。新时代学校体育将健康理念与培养学生体育乐趣、 增强体质和塑造人格等结合起来,“以体化人”,完善个人生命,指引个体生命走向幸福完美、健全合理的人生。 因此,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实际上包含了享受运动乐趣的体育情感素养、 通过身体运动促成的体质健康素养以及通过生命塑造实现的健全人格素养和意志品质素养。
素养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概念,站在人类生存视角,只有在个体死亡的情况下素养才会随之消失, 素养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必备能力[12]。 核心素养是指涉及生活多个领域的且能够推动健康生活和培育健全社会的关键能力[13]。 在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情感素养、体质健康素养、人格以及意志素养都与人的主体生命素养紧密相关, 皆是生命素养的关键构成。 学校体育教育是与个体生命联系最为紧密的身体教育,生命素养也是最能体现体育核心素养中“核心”二字的深刻内涵和深层意蕴。
泰戈尔曾说过,“教育是为了向人类传递出生命气息。 ”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以人的“生命”角度重新审视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和本真,摒弃了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传递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生命气息。 新时代体育教育重视培养学生主体人格和建立人本精神[14]。 学校体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存在[15]。 新时代的学校体育教育无论是“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确立,还是“以体化人”的体育教育实践,都是将生命素养教育融入其中, 以生命素养统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是其存在的基本依据,一旦学校体育教育偏离了其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实际上意味着学校体育的“异化”。 在人性的理想建构中,自由的生命既是人生意义实现的体现,也是人性追求的最高目标,如果人性的建构偏离了自由的本性,人性也将发生的“异化”。 如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性异化无时不在一样, 在学校场域中的体育教育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物”的依赖关系超越了对“人”的依赖,人们成为“物”的奴隶已经司空见惯,发生在学校场域的学校体育的“异化”现象同样广泛而深刻。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即通过“以体化人”去实现人的生命从生存实践的自觉生命到创造超越的自由生命。 学校体育人性建构受到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严重阻碍。
消除学校体育教育异化源头,调整学校体育教育的航道,弥补生命教育的短板, 转向生命教育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 季浏教授认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于把学生当做人来培养,实现学生全面成长[16]。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的主体地位,而不是把“人”作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工具”,凸显了新时代学校教育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人的意义世界由支配人生命理念生成的多重价值关系所决定, 人的自然生命着眼于自身和谐发展的生命之本然,人的自觉生命立足于主体自觉确立的生命之当然,人的自由生命开显于协同创造精神的生命之应然。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既是着力推进确立人的自觉生命、 归本人的自然生命、开启人的自由生命的育人使命,同时也解决并回答了新时代学校体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我们要对生命怀有敬畏感, 生命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而人类自身给予生命最宝贵的东西是教育。 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生命得到完善, 促成人类个体的完美与幸福[17]。 学校体育教育中分裂学生生命完整性、无视生命独特性和忽略生命体验性与生成性的生命教育缺失的异化现象已经引起部分学者关注[18]。 在人性异化和学校体育异化的当下,筑造了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隔离的围栏,冲击学校体育漠视生命教育的思想格栅,弥补生命教育的短板,迈出新时代学校体育转向生命教育的第一步至关重要。体育应该采取正确的运动教育方式,尊重人类发展,而不是把人培养成制造工具[19]。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教学实践中, 让每一个活力奔放的生命享受体育乐趣、 享受健康生活、 养育健全人格、锤炼顽强意志,实现生命自我的自由和超越。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构成,生命教育的转向确立了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新理念、新方向。 在新时代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实践过程,应注重学生生命主体、教师生命素养和生命化课堂内容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关注学生生命主体,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实践中的生命教育不是生命和教育的简单罗列相加, 而是实现生命意义与身体教育内在的深入融合与统一。 确立关注生命主体的学校体育理念, 是将学生个体完整生命链通过学校体育“身体”活动的串联唤醒“生命”的自由创造,实现学生主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生命教育理念,将作为学生主体的“生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在体育教育的每一环节都使生命主体充分得到尊重和关注, 贯穿教育始终。
其次,提升教师生命素养,建构生命化体育课堂。 作为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具体执行人, 体育教师的生命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生命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完成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提升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的生命素养,体育教师成为关注生命与体质健康的促进者,对生命有着深刻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 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帮助学生寻找到体育对自身生命意义所在, 并使学生富有成效地通过体育活动提升生命价值的支持者[20]。 生命化的体育课堂,是通过对学生身体的“野蛮”“兽性”规训,促进自然生命的体质健康,唤醒自觉生命的价值意义,赋能自由生命的精神超越。
再次,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内容,关注生命体验的教学评价。 生活展示了人类生命真实存在的状态,学生生活融入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取代“以人为工具”,有助于体育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中实现价值,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工具性限制中解脱,人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参与体育,获得生活幸福感[21]。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质量紧密相连,教学评价应注重个体生命体验与体育情感相结合,引导教学评价从“应试教育”的工具性、功利性向“生命教育”的主体性体验的转变。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中,拥有乐观向上的体育情感,才能体会体育带来的生活乐趣;拥有不同经历的生命体验和感受,才能领悟生命真谛,人生才能有完整意义,生活内涵也更加丰富[22]。
2019 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中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命教育的大课, 安静下来的中华民族开始深度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出发,我们发现新时代学校体育确立的理念和目标都关乎人的生命素养, 关乎生命教育的意义。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一直遵循塑造生命的逻辑主线,学校体育能够参与人的生命的生成,创造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从而构成人的一种生命本质。 在生存、实践、超越的生命活动链条中,人的生命呈现出自然生命、自觉生命、自由生命的多维性,生命存在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逻辑起点。生命教育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其通过增强体质实现人的自然生命的强健体魄、 通过健全人格实现人的自觉生命的身心和谐、通过锤炼意志完成人的自由生命的精神超越。尊重生命规律,回归生命本原,建构完满与整全的人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本源回归的意义所在。 弥补生命教育的短板,把生命素养作为统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核心”素养,将人的生命教育贯穿于体育实践之中,关注学生主体生命,提升教师生命素养,课程内容回归学生生活世界,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生命体验, 在完成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使命基础上,朝着表征学校体育真正意义和终极理想的“自由王国”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