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林伯渠对统一战线作出的贡献及启示

2021-01-12 14:15:48彭佩文肖光荣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林伯渠孙中山国民党

彭佩文 肖光荣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重要法宝。大革命的热潮中,为充分联合最广大的进步力量,著名的“跨党分子”林伯渠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秉承统战思维,冲锋在前,干在实处,以政治智慧和个人魅力为国共两党合作牵线搭桥,成功促成了象征精诚团结的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会后,林伯渠奋力用新思想改造第六军,将革命“老黄牛”的精神贯穿国民革命统一战线从初始计议到巩固强化的全过程。

一、力促两党首次联袂

上世纪早期的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社会矛盾此起彼伏,为迫切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境遇,以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为代表的两股力量各自进行了不懈抗争与努力,但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均感力量有限,非联和不能成大事。林伯渠凭靠其特殊的政治经历与身份,化身连接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桥梁,以先头兵的姿态毅然推动着革命同盟向前发展。

(一)酝酿国共合作

封建军阀以帝国主义列强代理人的面目登场,竞相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愈加糜烂,“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上升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一方面,孙中山希冀凭借军阀反军阀,却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屡屡受挫,此外,国民党内部人员成分复杂,派别观念差异大,投机、腐败流毒甚众,严重削弱了自身的战斗力。林伯渠回忆:“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1]59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初创,力量薄弱,对世情国情的认识尚处于幼年阶段,一开始还秉持着“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关门主义态度,在发动群众奋起抗争时也处处碰壁。

为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和世界革命潮流后,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认为“我们共产党应该站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2]。经历陈炯明的叛变、亲眼见识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现的第一次全国罢工高潮后,孙中山重新审视时局,认定必须扩展国民党的党务,寻找新的革命力量。

当时林伯渠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逐步从旧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战士转变,而在国民党这边,孙中山依然把林伯渠当作值得信赖的“老同志”。有这样一层特殊的政治身份,林伯渠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全力以赴投入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统一战线工作。1921年年底,按照李大钊的意见,林伯渠安排了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第一次与孙中山会晤,马林陈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提出关于中国革命的两条建议。林伯渠回忆,当初马林对孙中山说:“你是中国的英雄,不过你这个方法不行,搞不成功,你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有纪律的、由各革命阶级各阶层联合的党。”[3]1031922年8月,经林伯渠联络介绍,孙中山与中共主要负责人、苏俄代表等见面,商讨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问题。随后,在林伯渠等人的引介下,孙中山又同苏俄副外交部长、全权大使越飞所派的代表会面,就远东大局诸方面问题及解决方法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讨论了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建设军队以及苏俄如何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这次会晤,极大地坚定了孙中山前进的决心。期间,林伯渠又先后安排李大钊、陈独秀同孙中山的会见,“采取何种形式深入合作”、“振兴国民党、振兴中国”,孙中山总是“畅谈不倦,几乎忘食”。9月4日,孙中山召开关于改进国民党计划的首场会议,详细论述了联俄联共政策,中国共产党也要求林伯渠主动参与到国民党改组计划的研究中去[4]。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常通过林伯渠将党内主张直接向孙中山传达,吴玉章在《回忆林伯渠同志》一文中写道:由于伯渠同志和孙中山的密切关系,在推动孙中山的思想进步和促进国共合作方面,林伯渠起了很大作用……凡是孙中山和苏联代表的接谈,都有林伯渠参与其间。

凭借中共和苏俄的通力协助,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关于国民党的改组宣言,表示支持工人运动,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的主张,并在之后的党务会议上任命林伯渠为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随后由林伯渠、李大钊等联系,终于促成孙中山与越飞在上海的直接会谈,1月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二)推进国共合作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发表,意味着国共合作即将驶入快车道,中共三大也适时探讨了国内的政治形势,正确评估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革命立场,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最终确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而在理论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国共合作的开展做了必要准备。

作为“国共两栖党员”的林伯渠备受鼓舞,一头连接着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另一头连接着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他继续以“桥板子精神”奋力施展满腔抱负。履新后,林伯渠留在国民党上海本部工作,作为中央党务部副部长,他在国民党内日渐显要,这为深化两党合作、在决策层面上表达意志创造了极大便利。在当时,林伯渠既是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又是上海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国民运动委员会的重要成员,林伯渠还请来共产党员张太雷担任自己的干事。为贯彻中共中央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精神、帮助孙中山振兴党务,作为负责国民党中央党务与组织工作的林伯渠着手创设国民党地方党部,这期间他与各地负责发展国民党地方组织的共产党人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由于林伯渠的努力,夏曦、刘少奇、澎湃等共产党员也都陆续加入了国民党。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许多共产党员与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参加国民党,直接或间接地都与林伯渠有关[1]81。在负责国民党地方党部发展的过程中,林伯渠对湖北、湖南的相关工作尤为上心,两湖一直就是革命运动活跃的区域,也是北伐进军路线的要冲地带,党组织的基础亟需夯实。不久,他就找到毛泽东商量,决定由毛泽东回湖南组建国民党党部。湖南国民党组织迅速壮大的同时,湖北的国民党组织也在共产党人的援助下,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林伯渠曾冒险潜往军阀割据的腹地——武汉,亲自联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的筹建事宜。

藉由林伯渠的运作,国民党组织在全国很多地方相继建立起来,原已有国民党组织的山东、四川等省也重新进行了整顿。林伯渠不但大举组建、梳理国内的国民党组织,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1923年6月国民党总务部接到旅欧支部转呈的周恩来等人欲加入国民党的报告,林伯渠即与总务部长彭素民商量,最后决定:以部长彭素民的名义回函旅欧支部,准其依国内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之例,让周恩来等人加入国民党[5]。1923年年底,林伯渠动身前往广州,在国共两党和苏联顾问之间继续协调,推动各方就合作的开展进一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担任广东《革命评论社》的主任,并负责起草、完善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当时,林伯渠还克服重重阻力,为毛泽东、夏曦等人的国民党一大列席资格做了极大争取,使其均顺利获得席位。

(三)巩固国共合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65人,其中共产党员有23人。会上就新三民主义作了庄重诠释,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达成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通过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的原则,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等数十名共产党员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又推选林伯渠为农民部长。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成功实践,也是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

国民党一大释放了深入推进国共两家联手的利好,然而这个革命联盟本身并不十分牢固,尤其是国民党内部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主要分为左派、右派,随着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影响与日俱增,引起了国民党右派的严重恐慌与仇视。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一些地方军阀蠢蠢欲动,想借机否定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推翻或控制广东革命政府。反动分子气焰嚣张、来势汹汹,革命力量能否坚定贯彻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继续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及如何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已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1925年,在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上,林伯渠与其余共产党员、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一道,重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奋力推动与会人员统一共识,使会议接受孙中山的遗嘱,坚持通过了准许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决议。随后的五卅运动中,林伯渠又热烈呼应全国民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亲自出席省港罢工的工人代表会议,支持工人的罢工斗争,亮明政府的革命态度。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后,林伯渠参与决定和领导了广东国民政府举行的东征和南征,使广东境内的反动军阀得以肃清,革命力量的大本营基本稳固。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稳步推进之时,国民党中的右派分子公然打出分裂革命统一战线和反对国共合作的旗帜,获悉这一情况后,林伯渠立即与在广东的国民党其他中央委员发表通电严厉驳斥,奋力号召全国及海外的全体党员坚持先总理的主张和国民党一大达成的共识,不为右派分子的歪理邪说所蛊惑,并宣布于1926年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林伯渠提出组织重要议题委员会,“以便编订各种党务重要议题”,“通告各党员”,讨论二大的筹备工作,以加快推进会议的召开[1]92。林伯渠还以国民党中央代表的身份指导广东建立国民党省党部,并选举出席国民党二大的代表。

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大如期在广州开幕。林伯渠是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共党团成员之一,他和毛泽东被推举为大会的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委员。在1月4日大会的第一次会议上,他首先代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向会议报告了大会的筹备事项,历述第一次大会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与党内斗争的经过。会议再次宣布接受孙中山的遗嘱及国民党一大的政纲与政策,并进一步制定发展革命运动的计划。对于参加“同志俱乐部”和段祺瑞“善后会议”的右派分子,会议也作出决定,对他们进行了纪律处分,有力打击了右派的反动气焰和分裂活动。

二、多措并举改造新军

统一战线在大革命时期的功能定位是广泛团结进步力量,向着共同的愿景——打倒列强除军阀进发。实现革命理想,就必须坚持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力量打倒反革命的武装力量。而军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巩固与革命事业的成败,如何重塑军纪军魂净化思想,使部队始终斗志昂扬、战斗力旺盛、走在革命的前列,是横亘在革命阵营中的关键问题。

(一)在思想引领上求突破

林伯渠早年追随孙中山宣战帝制、响应辛亥革命,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失利、再斗争的反复曲折,深感以军阀反军阀这条路只能走进死胡同,必须要拥有一支真正充满革命性的武装力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林伯渠潜心钻研共产主义思想以及深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认为中国的建军治军之道有必要向苏俄红军学习,即军人不可做军阀私人奴役的工具,要做既从事劳动生产又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新军。1926年林伯渠同时辞去中央财务委员、农民部长、国民政府监察委员的职务,倾注全部精力专事第六军的政治工作。六军是由程潜的建国攻鄂军、广东潮梅军、吴铁城的独立师、以及收编的陈炯明残部等杂牌军混编而成。林伯渠认为目前的军队内部组织涣散,人心混乱,将直接导致战斗力的弱化,因此宜先从思想改造上着手,净化军内不良习气,根除穿上军装是兵、脱下军装是匪,甚至二者不分的旧式军队顽疾。上任后,林伯渠立即整顿各师的政治部,多次召开政治工作人员会议,研究如何加强和改进军队内部的政治思想工作,并经常发表关于反帝反封建的演讲,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旨在教育广大官兵明晰北伐战争的意义与自身责任。一方面,身为革命的军队,当为推翻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而奋战;另一方面,官兵们大多出身贫苦,也必须牢固树立阶级意识,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而非剥削阶级的利益。真正的革命军队应该纪律过硬、作风优良,林伯渠以军法教育为载体,监督部队财政支出,反对师、团长侵吞军饷,时常过问部队经理处的工作,处理了一批违反军容军纪的官兵,在林伯渠的大力整饬下,第六军的政治素质明显提升。

(二)在人员配备上拓新路

为补充新鲜血液扎实做好政治工作、保持军队的战斗性,改变任人唯亲、良莠不分的军阀习气,经调研和反复磋商,林伯渠决定效仿苏联红军建制,在第六军中设立政治部和党代表。林伯渠首先调整了师、团干部,将原攻鄂军讲武学校第二期学生全部分配到各部担任下级官佐;在军内整顿国民党组织,同时特别注重发展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在各师、团、营、连均设有党代表,注重挑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抓政治工作,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员的左权、李隆光、周宝忠等,都是从第六军走出来的团干部。林伯渠还从黄埔军校和政治讲习班调了几十名学生到第六军,以班为单位特设政工课程,密集开展实训,学员卒业后立即整编入行伍,大多数人日后都成了六军的政治工作骨干。当时的广州报纸报道: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林祖涵(林伯渠),自奉政治部委任后,现专力于该军政治训练工作……在三月内为初步训练,三月之后,遵照政治委员会之各军党代表组织法,切实履行。所有师、团、营、连均派党代表一人,负训练党员军人教育及改良士兵生活等责任,训练务求严密,使成为革命军主力旅[3]137。这些政工人员以极高的修养和过硬的素质树立政治部纯正的优良作风,在军中产生了强烈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以工作的实效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也使得这支昔日的杂牌军很快在北伐战争中崭露头角。

(三)在军民共情上用功夫

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剥削和压迫,解除人民苦难。在主攻政治工作的同时,林伯渠十分重视军民关系的和谐,特别强调军队要保护好群众利益。当时在博罗一带,匪患猖獗,经常掳人勒索、洗劫村庄,林伯渠力主六军先后出动四个团将其剿灭。北伐途中,林伯渠也频频举行各类军民联欢会、各界谈话会,发表演说,宣传国共合作的意义和北伐胜利进军的捷报,“召集该地民众谈话,到者甚热心亲切”[6],号召人们“拥护革命的民权”,“注意党务”,“巩固联合阵线”,“训练培植健全分子”。六军入赣作战时,林伯渠在日记中对有关民众欢迎北伐军、积极参战有不少记载:新喻之战,有农民一千余人参加,纯以土炮轰敌,死农民可二百人,民众可谓充满革命性矣……南浔路作战,奉新县党部组织一前敌工作团约百余人,担任输送前线子弹,抬送伤兵,很有功效……他们不怕炮火,不怕苦,显然表示人民真正爱护革命军,同时充分地表现其革命性[1]115。当时的《民国日报》就六军政治部的民众工作加以赞扬:第六军首先入江西后,各县民众在该军政治部指导下,均自动组织县党部、农民协会、工会等,且无不积极工作,一时革命空气,大见发扬[1]115。

(四)在战时动员上做文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无论平时的政治整训工作如何完备,只有战时白刃相接之际方能真正显现双方的斗志,怎样在瞬息万变的战斗形势中猛烈激发将士们的血气,使得全军自始至终都能保持较高的战斗意志,是林伯渠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三军同力,务在励气,林伯渠注意到,部队的宣传标语、战斗口号对于凝聚军心士气、勃发战斗精神、促进任务完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若运用得当,标语口号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成为提升战斗力的催化剂。六军总攻南昌前,林伯渠根据实际情况,以“接地气”的语言拟定了通俗易懂又能鼓舞士气的口号,“为已死同志报仇”,“为南昌人民报仇”,“不收复南昌,不算革命军人”,“必须血前次退出南昌的奇耻大辱”[1]112-113,这些口号具有明确且强烈的针对性,就像荷尔蒙一样加温发酵,极大地激发了官兵们的战斗意志。在进攻对整个战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乐化车站和涂家埠时,林伯渠亲自上阵,要求政治部全体工作人员加入前线督战,高呼“第六军应该为南昌被屠杀人民报仇”,“革命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等响亮的战斗口号,不仅激励官兵战胜疲劳、连续作战,还强化了部队的心理素质,全军热血沸腾,奋起冲锋,将顽固的敌军防线一举击溃,乘胜占领乐化车站,并于次日全歼涂家埠守敌,取得赫赫战果。

三、启示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事业胜利的独特政治优势。林伯渠在大革命时期的统战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初次合作,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并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良好运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开展统战工作的根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统一战线巩固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新时代开展统战工作最根本的原则。统一战线是追求团结引领的大集体,具有一体多元的特点,其中,中国共产党是主体,起着整合与领导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党的先锋队性质也决定了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担任主心骨挑大梁。统一战线在大革命时期为推动两党联合一致反帝反封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国共合作后期,组织、理论尚处于幼年阶段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联合战线中争取领导权的重要性,党的革命事业遭受重创。南昌起义后,党逐渐醒悟必须掌握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与资产阶级的交往中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斗争求团结,才能建立广泛、牢固的统一战线,并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始终不渝地坚持、践行这条颠簸不破的真理,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一战线的内外形势更加复杂,以史为鉴,革命战争年代的统战工作启示我们,唯有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方能敏锐感知内外环境变化从而用连接性应对不确定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观势取势,变危机为新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同时下好先手棋。

(二)以中国梦扩大共识是推进统战工作的核心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7]。为中华民族求独立谋解放是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梦,向着这个目标,以林伯渠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把家国情怀融入不懈奋斗,前仆后继,在血与火的生死淬炼中向前开拓光明之路,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烽火连天、兵马混战的岁月已远,新的历史方位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新时代正值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改革已然进入深水区,社会结构深刻演变、层次各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趋多元,构成了新时代凝聚共识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继承老一辈革命者爱党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社会成员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支撑点凝聚人心力量、扩大共识、奋力推进统战工作。

(三)行动路径的科学性是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保障

首先,统战工作要以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工作主题,为大局服务。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要求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争取中间力量、打击反动力量,与此相对应,统战工作突出革命性、阶级斗争性[8]。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求统战工作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大统战工作格局,把统一战线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

其次,统战工作要立足基本国情、扎根社会现实,注重调查研究。统一战线既彰显历史时代的战略全局性,又探寻社会生活的具体现实性,是门实践的学问。为巩固、壮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掌握政策制定和具体工作指导的主动权,林伯渠号召领导干部下沉基层考察以了解真实情况,其本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曾前往地处湘鄂交界的农村地区微服走访。毛泽东的名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这一时期调研工作展开之后的杰出成果。一以贯之,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话语权,只有深入基层、一线,发现显性、隐性、深层问题,杜绝“闭门造车、关门立规”,才能使统一战线紧贴社会脉搏,持续解决具体问题、化解各类风险,永葆生机活力。

再次,统战工作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讲求实效。大革命时期,林伯渠充分显露了自己卓越的统战才华,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熟悉不同派别、人物的特性、话语,擅长因人而异与人沟通交流,进而为团结联合架设桥梁。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主要是与人打交道,讲究广交、真交、深交朋友,解决人心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统战工作必须科学合理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集聚智慧,不断开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林伯渠孙中山国民党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快过关了
环球时报(2021-01-25)2021-01-25 04:17:46
林伯渠家风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林伯渠无条件执行组织决定
林伯渠的崇高品质与革命精神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6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
林伯渠送子『三用』
中国火炬(2011年4期)2011-12-23 15:01:07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52
孙中山的澳门情结
军事历史(1999年6期)1999-08-21 02: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