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玲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市行政学院),哈尔滨15008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新的概括,即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有表述基础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内容,赋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内涵。“两个结合”的提出,既有利于深化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的理解,也进一步回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原则及路径等重大实践问题,对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解决诸多不同层次的理论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有利于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具有基础意义的理论性问题,从而也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使命、指导思想和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文化始终持辩证的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即便在猛烈批判传统文化糟粕的情况下,仍然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予以肯定,如陈独秀对孔子“非宗教迷信态度”的肯定,对“勤俭廉洁诚信”等传统道德的提倡等;毛泽东则明确提出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重要内容被写进党的十五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并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懈地身体力行、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与其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分不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离不开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复兴。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然内在地包含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继承和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文明史中理应承担的角色与使命。或者可以说,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这个文化使命从属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肩负起这个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将新中国的历史、将改革开放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将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史、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整个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发展史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历来反对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存亡绝续之本视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沃土,视为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很好地肩负起了自己的文化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坚强领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诸多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思想,其理论主张能够在中华大地牢牢扎根并开花结果、不断创新发展,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自身具备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在于中国五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存在诸多相通之处,这为中国人民接受和选择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奠定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例如,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与唯物辩证法永恒发展的原理不谋而合,它激励着中国共产党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激励中国人民积极奋进、锐意改革;传统文化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蕴含着重实证、重实践、重实效的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相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借鉴;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思想对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和谐发展、绿色发展无疑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本传统一脉相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爱国精神与“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传统一脉相承;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传统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式与方法论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取向、思维方法等诸多方面不谋而合,相融相通。
同时我们必须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紧紧围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任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战略目标与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可动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文化观,要站稳人民立场,立足中国当代实践,要特别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识论与实践观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是甄别传统文化优秀与否的基本遵循,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借助唯物史观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传统民本向社会主义民主的飞跃;真正的共同体和世界历史的理论及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使传统大同理想实现了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促成了经世致用传统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飞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造、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可动摇的基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非全盘复兴儒学,要特别警惕复古思潮,不可盲目夸大和抬高传统文化的作用地位,要坚决反对以“中”代“马”的错误倾向。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新表述中,后一个结合内在地蕴含于第一个结合之中,中国的具体实际,既包括革命、建设等实践层面的实际,也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历史文化实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炼出第二个结合,既体现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结起来,指明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从毛泽东提出要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遗产,从他在党的六届六次全会上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探索实践,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命题,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马克思主义就更具中国气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愈发焕发时代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都是既立足中国社会实践的实际又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既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既要厘清一系列理论问题,也要解决具体实践问题。在“两个结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属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个结合从属于第一个结合。“两个结合”的这种辩证关系、第一个结合的具体内容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实践原则,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探索实践路径。
“两个结合”的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从实践上升到规律性认识。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之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一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在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能只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方面的结合,而是“两个结合”都要讲,也要坚持实践原则。
具体而言,要把实践作为判断传统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即在传统文化中,只有适应时代要求、能够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能够助力民族复兴、能够经受住实践检验的内容,才是我们要传承发展的,才是“优秀”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中国的具体实际中、融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实践中生成新的文化传统。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不论在哪个阶段,都能够根据时代、实践的需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动力。毛泽东率先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并借鉴民惟邦本、实事求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元素,在重视人民力量、坚持实事求、建立统一战线等方面挖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国道路并取得胜利。邓小平借用“小康”一词来设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探索中国道路上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党的十五大首次将“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将“和而不同”传统智慧和方法论应用于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既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中国古代的民本、天人合一等核心思想理念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相融合,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层面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极端重要意义,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任务和方法,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涵和必由之路,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方面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紧扣时代脉搏,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需要,实现实践的新发展新突破。
1.要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实践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是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客观环境和最大问题。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从解决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开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具体而言,就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立足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的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是发现、聚焦、研究、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它必须有利于我们理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有利于发扬传统文化这个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并促成新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坚定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等等。只有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应对世界局势新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相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满足现实需求方面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2.要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一,要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既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标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流与源的关系。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继承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营养;另一方面,还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落到实处,取得了重大进展。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2021年4月,中央宣传部又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以工程、项目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工作有了具体抓手和实施路径,不仅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传承,而且凝聚了民族共识,进一步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第二,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我国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善于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解决治国理政中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传承发展。
无论是小康社会对传统“小康”一语的借鉴,还是“一带一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学习及对丝路精神的继承,其中既秉承传统,也显然有着传统所不具备的丰富内容、时代精神和世界眼光。又如传统廉政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尤其在抓住关键少数、从严治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而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与传统相比,反腐策略更加成体系,反腐模式更加重法治反腐分量,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又实现了对传统廉政文化的发展。再如“以人民为中心”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爱国主义精神的现代发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选拔原则对传统文化尚贤任贤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当今领导干部涵养政德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重大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的新理论新实践也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断生成中华文化新的优秀传统。
第三,要在外交实践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智慧,历来主张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应当和平相处、尊重包容、互通有无、求同存异。习近平总书记继承这一传统,立足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呼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国际社会应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入手,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对外交往的新理念。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传统以及以德怀远、和而不同、亲仁善邻、慎战备兵、尊重小国等内容和理念,反对零和博弈,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选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解决世界问题、创新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创新了大国崛起模式。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实践也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积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蕴含着“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的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是对中国传统国际观中居安思危、安不忘危思想理念和辩证思维的继承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新表述,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