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旭
(厦门市社会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13)
中国共产党历来善于把握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开展党建工作。如何把政治建设摆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首位,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认同感、政治向心力,提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社会结构组成日益变得复杂多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两阶级一阶层”传统社会构成的基础上分化出了大量的新群体,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2020年12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划分出来,指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等”[1]。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内部分类多,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考察,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多存在于传统的公有制经济组织之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都是传统公有制经济组织之外的“自由人”,广泛分布于改革开放后产生的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他们互相独立、自主经营,与党和政府的关系较为松散。第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多数收入水平较高。根据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的《我国特大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调查报告》[2]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特大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高收入、高消费特征明显。第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社会态度较为平和,价值包容度较高。调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高于平均水平,政治参与主要集中在政治事务的讨论,比较注重个人权益维护,但政治态度较为平和,更愿意采用合法手段和合理诉求维护自身权益,较少使用激进手段参与政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更愿意参与慈善事业,人生观较为积极,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信念。第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内涵外延不断变化。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概念提出的20年时间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一直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中。从最初的六类人群到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单列出来,并加入“新媒体从业人员”这样的分类,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一个宽泛的不断变化的概念。伴随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成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改进和完善党建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把更多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团结在自身周围,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主要分四个层次开展:其一,对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党员,无论其在何种类别的组织中工作,包括自雇职业群体,“党员”都是他的政治身份,应以《党章》及其他党内法规规章的要求,接受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发挥党员作用;其二,对于非党并有固定工作单位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则要通过遵守单位规定、履行自身职责、参与单位活动、积极履行本职的方式接受单位党组织的间接领导;其三,对于非党且属自由职业者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则以其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为主要途径,在国家法治框架下活动,间接接受党的领导;其四,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聚居的行业、组织和地域建立党的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保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政议政。其中第一、第四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建设研究的范畴[3]。
国内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的建设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涉及理论探讨层次的研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组织制度变迁研究,认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建设是组织和制度嵌入的重要方式,党建通过嵌入非公经济组织的环境塑造、内部治理等,实现党建与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同步推进。二是从党建理念与战略角度的研究。该研究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放到“党如何领导社会”视野下,从构建合理的党社关系角度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政策建议。三是从政党治理角度的研究,认为政党科层制治理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运作逻辑的差异,阻碍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推进,应调整政党治理方式,从科层制治理向服务型治理转变。总体来看,已有研究从战略、制度与治理角度研究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建设,但过于强调政党自身逻辑,缺乏社会逻辑的探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兴社会阶层的整合工作[4]5-7。
随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产生和发展壮大,各地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聚居的行业、组织和地域建立党组织,不断探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的实践。总结各地探索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的实际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注重找准“大统战”“大党建”的契合点,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如山东省“新阶层 党旗红”和广西桂林的“党建+统战”实践体现了此种工作思路。从2017年起,山东省即以“新阶层 党旗红”为工作品牌,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其品牌创建的基本设想,就是将统战工作纳入党建体系统筹安排,“推动统战工作网络与党的组织同步覆盖、促进统战工作质量与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同步提高、实现统战工作效能与党组织职能作用同步发挥”[5]。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山东选取了沃尔德集团、省注册税务师协会等作为新阶层党建活动示范点,其下属各市县一级也分别选择本地域范围内有代表性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开展试点。就工作推进而言,山东立足于党建工作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建设的既有基础,通过与“社组联”(社会组织联谊会)协同,采取了先期试点再向全省铺开的方式。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比较集中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以“党建全覆盖”为基础,在组织覆盖、制度建设、机制建设与活动开展方面着力,推动党建与统战工作的协同进行。
山东省注册税务师协会的“党建+统战”就是此种工作模式的成功实践[4]169。在山东省注册税务师行业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推动统战工作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深入发展。本着“应建尽建”原则建立事务所党支部,对不具备条件的事务所则选派党建指导员,实现了税务师行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其具体工作方式如下:一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流动党员找到组织依托。通过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统战活动中心,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党员活动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档案、有计划。二是以贴心服务创品牌。通过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品牌,将党建活动和统战活动统筹安排,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供贴心服务。三是实现党员和党外人士积极参与。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团结包括党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在内的社会群体积极参加,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分布的复杂性,使得传统的单位统战、楼宇统战模式均不足以涵盖所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需要突破单位、行业限制,采取区域化服务的方式延伸统战工作的服务范围。上海徐汇区虹梅街道以“虹梅庭”为代表的区域统战工作模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虹梅街道是上海徐汇区下属的一个街道,区域内有近300家各类企业,其中超过350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分布着大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区域内20万从业人员当中,党员只有4500余人。这种居、企混合的区域结构,基数庞大的人员流动,既是社会治理可能存在的盲点,也让传统的党群工作面临难题。街道首先聘请了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的专家团队,从调研开始,了解包括党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在内的园区需求。在了解了包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在内的园区需求、明确了服务对象和服务目标之后,“虹梅庭”想办法创设让园区白领们满意的服务内容。除开设“虹学院”,提供文化修养、热点时事等六大系列35余项课程之外,“虹梅庭”还引入了60余家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孵化了11个百人以上规模的社会活动组织,平均每年举办600余场活动,公益项目投入资金累计近2000万元。这些工作都是在街道党工委统一领导下完成的。街道设立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具体对接,“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实际运作,园区党员群众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积极参与,从而将包括统战工作在内的党群工作转化为一个个“发展自我、参与社会”的园区社会工作项目,推动了园区共治与自治。
虹梅街道在工作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建立了党的群众工作与统战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框架,为组织动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群体参加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形成了新的纽带和凝聚力。不仅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识别出来,更重要的是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放回其生存活动中间,回到他们所熟悉的社区、社团和生活环境中,从而实现了构建和谐阶层关系、增进政治共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目标。
一些公益服务中心以公益服务的方式团结包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内的人群,以“活动嵌入”引领“组织嵌入”,探索出颇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如“上海黄浦海燕博客公益服务中心”,是2012年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组织,主要以公益服务的方式团结包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内的人群。在公益服务中心建立之初,并没有随即成立独立的党支部,而是作为活动型党组织发挥作用。随着“公益服务中心”不断壮大,其辐射的对象范围也逐步扩大,从最初的50名会员到长期活跃会员近3万人,“公益服务中心”下属的子社团也已有2个,甚至与港澳台侨同胞也有联系,服务深度逐步拓展。为了更好地调动“公益服务中心”核心党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思想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2018年1月,“上海市黄浦海燕博客公益发展中心党支部”正式成立。党支部的成立是“公益服务中心”的一个新起点,双方围绕“组织建设互促、组织活动互融、党建阵地互用”等开展跨界合作,不断延展“公益服务中心”的活动空间。
组织嵌入型党建模式采取从“活动嵌入”到“组织嵌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从党建工作的进入幅度和切入时间而言,“公益服务中心”并未在组织成立第一时间就成立正式党组织,而是随着机构的不断成长,在服务范围、领域和空间逐步扩大后,党组织才正式进入。其二,从组织切入方式而言,其采取的是以“活动嵌入”为基础,激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能量,再进行组织嵌入的方式,避免了科层化组织容易产生活力不足的问题。其三,在活动嵌入和组织嵌入完成后,“公益服务中心”把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能力建设为抓手推动组织建设规范化,为组织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梳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难看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根本目的就是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认同,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衡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是能不能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重要新生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中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政党是一个有特定目标的政治集团,全党保持统一行动,必须要有统一的领导。只有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使命。因此,新的社会阶层党组织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要确保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员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虽然新的社会阶层是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产生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大多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其政治倾向、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有自己的特点,但对党组织的看法基本是正面的。我们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政治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其政治态度的特点,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更多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利益诉求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结合起来,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结合起来。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建设也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调查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认同和拥护的,对现有政治体制是接纳的,对于人大、政协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支持的。他们愿意在现有的道路、制度框架内实现个人目标,更好维护个人权益。下一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政治建设应该进一步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整合,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各种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政治实践中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以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来保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等方面必须遵守的纪律和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6]。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政治建设也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防止以资本大小作为担任政治职务标准的错误倾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部分人有西方教育背景,有充足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要防止他们的态度和言行受西方势力影响,要用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约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深入教育,确保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者和坚定维护者。
党的政治建设实效归根结底要落脚在每个党员干部身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对党员干部如何提高政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很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担任了各级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职务,在政治建设中要根据其职务要求不断提高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其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以及辨别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这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的建设的题中之义。
党组织政治建设搞得好不好,最根本的标准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有没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结合近年来各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的探索实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的建设工作。
“组织全覆盖”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对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领导的重要方式,即在这些领域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体系,从而实现党对该领域的领导和控制”[7]。这是借鉴和传承革命时期“将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经验,是实现党对新成长起来、不断分化的社会阶层进行整合的重要形式。
对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的建设工作,各地的具体实践方式多有不同,但总的趋势是由组织部门主管,民政部门、统战部门参与,民政系统对党建活动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进行严格把关。通过自下而上的党务部门、行政部门的推动,确保包括“两新”组织在内的机构都有党员进入、党的组织进入。不过,实践中某些片面强调“组织全覆盖”的党建引领方式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其一,工作方式的行政化与新的社会阶层成员“自组织”的特点之间存在矛盾。党建方式以行政推动为重点,借助现有科层体系来实现“党建全覆盖”目的,但对党组织影响力、活力却未予足够的关注。其二,制度上表现为作为党的基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治理结构的矛盾。“组织全覆盖”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政治建设的基础,需要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抓落实,但同时也要注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本身的变动性,在商事制度改革及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织的成活比例都不是很高,在自身稳定性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支部或党小组就更难持续发挥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到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联结点。
前述“虹梅庭”和“黄浦海燕博客公益服务中心”的案例都显示出,支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当中,除了党员个人、党的组织以外,还要有具体有形的实践活动,以活动形式发挥党员和党组织作用,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
一是新颖独特的活动形式。如“虹梅庭”的“阅读马拉松”[4]175项目,通过选取一个阅读主题或一本书,通过做读书笔记、互动交流、文本解读、原著辅导和演讲等方式“协同学习”,每位参与者为集体贡献自己的读书心得,同时又从其他组内成员的理解中获得新知,从而赢得对作品及话题的多元化视角。这项活动的主体是党员,但也有不少普通群众参与,各类参与者在“共读一书”“共同探讨一个议题”的活动中增进政治共识、增强政治认同。二是精细的活动组织体系。“虹梅庭”的丰富活动是在街道党委领导下,由专门组建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指导,虹梅庭公益服务中心承担活动策划和组织,党员个体及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则各尽所能,以工作人员或活动参与者方式参与进去,实现了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的良性循环。以精细的活动组织体系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团结凝聚起来。这些贴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需求的活动形式,在抓住各类社会群体的兴奋点的同时,将党的理论政策、观点主张传送到最大范围群众当中,并积极有效地促进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员和普通群众之间的交流、沟通与互动,增强了政治建设实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6]。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的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组织力”。
一是以人和组织为网络结点,强化党建的组织引导及精英吸纳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除了要在产业工人、青年农民和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中发展党员之外,也要注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8]。对于自由职业人员、个体工商户或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由街道社区、相关工商联及商协会委等予以协助,为党员个人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找到“婆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党组织负责人应注重从党性观念强、思想政治素质高、善于和群众打交道的党员中选任。二是以基层治理为平台,搭建起党建引领的合作空间。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党员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成员积极参加本单位、本行业本领域及所在社区的治理,搭建起各个不同群体开展合作的平台,构建合作与对话的空间。三是探索运转机制,促进党群协同合作机制的建立。通过组织孵化、购买服务等,建立起党组织领导、社会组织协同、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典型示范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探索出的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要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党员典型,挖掘他们的典型事例,宣传他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先进事迹,宣传他们以自己的模范工作、模范表现团结带领身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先进事迹,让更多的优秀共产党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最终取得政治建设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