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守军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 重庆 40006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及其制度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党各派、各族各界协商共建的政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进入新时代,由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面临国内外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因此,人民政协必须发挥好其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国家特殊的制度安排、协商民主专门协商机构以及在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作用,尤其要承担起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重大政治责任。因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中心环节”,能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通过人民政协的制度效能体现出来,团结和凝聚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心、智慧、共识和力量。这就需要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学习贯彻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视角理清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时代背景和内在逻辑关系。
人民政协在协商中具有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的独特优势,既秉承历史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1]。这些特点和优势是通过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政协党组、分党组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体现出来的。当前,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处于新时代新方位,其性质定位十分明确,地位作用十分重要,不仅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专门协商机构,是实行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2],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制度和重要组成部分。正因如此,新时代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既是其履职的政治责任,又有深刻的国内背景、国际背景,还是党和国家事业(包括人民政协事业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未来需要。
从国内形势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历史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两大奇迹”的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综合国力极大提升、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等。这既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进入新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等,集中体现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多种情况叠加更加剧了形势的复杂性。
从国际形势看,虽然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主流和大趋势,但中西发展模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争已日趋明显,并蔓延至其他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已发生明显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尤其是美欧等国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和平崛起”无端地进行抹黑、造谣和打压、遏制,而且在所谓的“民主、人权”“反恐”等方面实行双重或多重标准。以上国内国际问题的妥善处理和积极有效应对是转危为机、化险解难的重点。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视角来看,首先是要解决好国内自身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坚持走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正确道路,同时妥善处理和应对好外部干扰和挑战。这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当前、未来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从党和国家事业,包括人民政协事业自身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看,必须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不同因素,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特别是团结和凝聚人心、共识、力量问题。人民政协的永恒主题就是团结和民主,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各党各派、各族各界的大团结大联合。正因如此,新时代人民政协负有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重大政治责任,这既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又是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作用、促进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完善的客观需要。
2019年3月1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通过的“政治决议”提出,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而且要“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工作的质量”。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广泛凝聚共识”,首次明确了政协履职的中心环节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1],并把这个重要论断写入了同年10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坚持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是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之一。202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深入做好凝聚共识工作”的具体内涵和重大意义。2020年12月14日,政协全国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政协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3],把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作为政协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
1. 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不同内涵。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存在必然的内在辩证关系,但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
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方面:一是从思想政治引领的对象看,重点是做好政协委员的政治引领,尤其是通过中共委员做好党外政协委员的政治引领,并通过党外政协委员做好党外人士特别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引领。通过对政协委员的政治引领面向社会传播好共识,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共识,同时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故事,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二是从思想政治引领的内容看,既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制度、旗帜和方向,还包括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以及领导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统战史、人民政协发展史[4],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等等。三是从思想政治引领的基本原则看,要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从而筑牢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形成政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四是从思想政治引领的直接目标看,是为了夯实和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为凝聚共识打牢思想基础。五是从思想政治引领的范围看,既要有政治上的正确指引和领导,又要有思想上的统领和引导,还要有行动上的模范示范、带领。六是从思想政治引领的方式方法看,要坚持政协参与主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弘扬民主精神,民主议事、民主断事,践行协商理念,有事好商量、有事必商量,把协商民主贯穿政协机关和政协委员履职全过程,体现“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的政治优势,建立完善并落实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特别是要增强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广泛凝聚共识方面:一是从思想政治引领达到凝聚共识这个目标看,要形成了解、理解、认同、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能力、行动跟上中共中央的部署要求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需要,努力使建言资政更加建之有方、言之有理、资之有效”[4],形成思想上的真正团结。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说,“我们要崇尚团结、增进团结,加强双向发力工作,汇聚起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合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之上的广泛团结;共同事业、共同利益之上的坚强团结”,从而求得全社会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二是从凝聚共识的内容、对象和层次看,要从横向和纵向共同发力,凝聚起各级政协委员的政治共识、各地政协委员的政治共识、各级各地政协组织和政协机关的政治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各级政协党组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各地党委直接领导下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模范带头真担当,关键时刻靠得住、站得出、敢发声,以立场坚定、模范履职的实际行动践行责任委员的要求,影响带动所联系的界别群众一道前行”[5]。通过政协委员、政协机关和政协党组以及各专门委员会、界别等形成的共识尽可能地传导、传播到社会,努力在全社会更好地形成支持、拥护、捍卫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时代价值和政治认知,彰显人民政协所具有的全过程民主的特色和优势,形成支持、拥护、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理论、道路、方向等意识形态安全氛围。三是从政协凝聚共识的方式和举措看,通过各项履职活动开展来凝聚共识。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来保障凝聚共识,如人民政协的谈心谈话制度、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委员学习座谈制度、党外政协委员专题视察制度、重要问题情况通报会制度、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委员制度以及凝聚共识的长效机制建设和共识传播平台载体建设,如继续完善委员讲堂、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等载体,健全从党内到党外、从委员到界别群众的凝聚共识工作格局,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等[4]。
2.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既是政协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政协性质定位的必然要求,是人民政协发挥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三个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即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6]。这是对凝聚共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指明了政协履行好这一职能的实现路径。因此,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必须有其坚持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这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政治、方向、组织领导保障,是广泛凝聚共识的领导和引领核心。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团结、教育引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主要抓手,是广泛凝聚共识、夯实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思想指引和理论遵循。三是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才能使政协履职作用的发挥到位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说得对而不是说了算”,各司其职,共同促进大团结大联合,发挥好“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政治优势。四是坚持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其精气神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建设中华儿女共有精神家园,以此来团结凝聚人心、凝聚共识。五是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既突显思想政治上的统一和同心合作,又尊重和包容认识上和具体利益诉求上的多样性。六是坚持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基础上把凝聚共识融入政协委员履职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并使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七是坚持在讲政治讲规矩讲责任讲正气基础上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既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又体现参政为民、人民政协为人民。八是坚持实践创新,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开拓视野,更新理念,转变思路,改进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的形式、方法、手段,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发展需要[2]。
从人民政协“五句话”的性质定位及其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看,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直高度重视对参加政协组织的各党各派和各族各界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并通过思想政治引领来争取、团结和凝聚人心、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因此,思想政治引领是前提,是最根本的基础工作,而凝聚共识则是思想政治引领要达到的目标。《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新时代做好凝聚共识工作的前提。要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和步调。”[3]因此,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两者互为因果,根本目的是团结凝聚人心、共识和力量,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大局。
1.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是广泛凝聚共识的政治前提,广泛凝聚共识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直接目的。政治引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包括巩固已有共识,扩大凝聚新共识,并保证凝聚共识的正确政治方向,而凝聚共识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政治引领,特别是正确的政治领导和引导,“共识”要凝聚起来很难,即使短时间能“凝聚”起来,但失去了正确“思想政治引领”的主心骨,“共识”也不会长久,也必然会四分五裂,成为一盘散沙。
2.广泛凝聚共识离不开思想政治引领,否则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引领必须为凝聚共识服务,要为凝聚正确的共识负责。第一,思想政治引领必须加强而不能削弱,正确的思想政治引领,包括对已有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也要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进行符合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需要的创新,即理论创新要与时俱进,使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常态化,并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而且要采取被团结、引领或领导对象易于接受、信服的内容、方式方法,实现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有互动才有碰撞,有碰撞才能增进了解、理解和促进共识的形成。这样的思想政治引领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才能得到被团结、引领或领导对象的认同、支持和拥护,从而为凝聚共识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认识根基。第二,这种认同、支持、拥护是否持久,是否会变成思想自觉、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即凝聚成的共识是否牢靠和巩固,这就需要更进一步做好工作,即如何更好地更广泛地凝聚、巩固和扩大共识。这单单靠思想政治引领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做好凝聚共识的目标指向和价值选择或价值导向等工作。在凝聚共识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协商,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问题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意见建议,畅通和拓宽各界群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从而形成共识合力。因为“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能更好地体现人民政协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以及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根本宗旨。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必须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在凝聚共识过程中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并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作为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奋斗动力源、方向标和最大政治共识[1]。把人民政协建设成“协商之家”“民主之家”“合作之家”“人心力量汇聚凝聚之家”和“和谐幸福之家”,从而把人民政协政治汇聚功能、要素集聚功能、民主团结功能、关系协调功能和利益维护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3.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工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凝聚共识,巩固、扩大和增进共识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各地政协党组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基础上,必须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此基础上还必须高度重视和思考凝聚共识的形式、内容、主题、手段方法、渠道平台、组织机构、参与对象、服务人群以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底线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1]同时,不能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割裂起来,各是一张皮。相反,要把两者统一起来,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使两者双向发力、形成合力,使政协的建言资政和思想政治引领真正实现双重发力,使凝聚共识、不断巩固和扩大共识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源泉,也是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需要政协党组、政协机关、政协委员、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各界别的大力配合和共同努力,同时还需要与党委政府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合作以及与各界别、各政协委员和所联系、代表的群众加强交流沟通联系。既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又以适当的渠道和方式忠实地代表和客观真实地反映各界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诉求,而且要积极联系有关部门或机构,积极主动协助党委政府去协调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政协只有在履职过程中协调好内部关系以及协调好政协与党委政府、其他人民团体,甚至社会组织的关系,才能更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使命,发挥好自己的功能作用,在反映、照顾和解决民生大事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作用才更充分、更加得力,才越容易凝聚共识、加强团结、凝聚人心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目的是为了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而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也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质上也是同样的目的,而且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也是为了政协委员更好地履职、高质量地履职,使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体现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的功效。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更有助于凝聚共识、巩固和扩大新共识,只是它们各自的工作侧重点和立足点不同。因此,不能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与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对立,甚至割裂起来。相反,要统筹起来整体考虑谋划和推进,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融入人民政协履职尽责的全过程,通过人民政协履职尽责来促进凝聚共识工作,反映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的功效。
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人民政协成立以来形成的全党共识,是中共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初心和必须恪守的根本政治原则、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把党的主张通过民主程序转化为政协组织的决定,做到人民政协一切重要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一切重要活动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进行,一切重要安排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报党委审批后实施[2]。因此,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必须用党的最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武装好政协委员。这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的直接体现,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即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对人民政协工作全面领导的具体体现。但这里的“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各方面的具体工作是在政协党组、分党组等领导下由政协界别所在委员和各专门委员会委员具体施行或开展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政协党组肩负着实现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重大政治责任,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协党组织在政协工作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人民政协履职的中心环节,仅仅靠政协党组和分党组的领导同志是无法体现这个“中心环节”的。相反,需要政协党组、政协机关、政协委员以及相关的党政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把这个“中心环节”所涉及的工作做好。他们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其核心是发挥政协党组的核心领导作用,重点是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界别委员的代表作用,特别是中共政协委员的模范带头和引领示范作用,引领社会各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而且所有委员都要树立一线意识、一线思维,当好人民政协制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要尽职尽责,用心用力,用自己的影响力、示范力带动所联系的群众共同奋斗[7]。
人民政协处于国家治理一线,具有参与国家治理的广阔空间和特色优势,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专门协商机构和特殊的国家制度安排,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只要做好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工作,就一定能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国家治理。人民政协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自己的履职根本,而且在这一履职过程中能够把思想政治引领和凝聚共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能够不断推动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表明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的政治功能发挥了作用,能够更好地畅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助党委政府解决民生等重大问题,回应群众呼声和诉求,代表和反映群众利益要求,使人民政协真正为人民。增进各党各派各族各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认同、制度道路的认同和内心情感的认同,能够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使“中国之治”突显出独特的优势,这本身就是国家治理效能的体现,是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的具体体现。
人民政协制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统战性、广泛性、民主性、进步性等特点,是一个运转有效、涉及面广、影响巨大的制度体系。不仅与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不少重要制度紧密相连,如统一战线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党的领导制度等。同时,人民政协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运作和发挥作用必须以宪法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以政协章程为基础、以协商制度为主干,覆盖政协党的建设、履职工作、组织管理、内部运行等各方面。因此,人民政协要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这个中心环节突出自己的优势作用,同样需要相关的制度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机制来保障,如学习培训和思想理论武装制度、政协党的领导制度以及与其他相关党政部门联系配合协作制度、政协委员能力建设制度、协商工作制度、协同互动制度、鼓励与免责和问责制度以及政协委员、机关干部建设制度、宣传传播制度和其他保障制度机制等。只有这样,“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这个中心环节在人民政协制度体系中才能程序规范、关系顺畅、运行有效、发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