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信,曹洪军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首次回应了什么是“金课”建设标准的问题,指出可以将其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p5)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着重指出:“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2]这标志着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本科教育正式开启了高水平课程建设的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主渠道,是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推进高水平思政课程建设势在必行、意义重大。本文依据高校“金课”的三维标准,具体阐释思政“金课”“两性一度”的三维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具体内涵及其内在逻辑,进而提出落实思政“金课”建设标准的重点措施,期望对打造思政“金课”有所裨益。
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所述,高校“金课”三维标准的基本内涵如下:高阶性主要指课程目标定位,具体指课程教学应该摆脱纯粹知识传授的低阶性,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阶性思维方式。创新性强调课程教学的理念、内容及模式方法创新,具体指教学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彰显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蕴含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则是对课程教学过程要素运行状态所提出的要求,即“课程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跳一跳才能够得着”。[3](p5)基于上述高校“金课”三维标准的基本内涵,结合现行高校思政课程性质,高校思政“金课”三维标准的具体内涵分析如下。
高阶性是对思政“金课”在培养与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与素质方面所提出的要求。就育人效果而言,培养与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与素质是打造高校思政“金课”、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金课”必须是一门能够及时回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等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在育人方面具备释疑、解惑、锻骨、强基等功能的课程。高阶性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是:培养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善于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处理有关问题、把握当前世界发展总体态势、参与社会各项发展活动、抵御西方错误社会思潮侵袭等社会发展综合能力;促使其自觉树立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乐于奉献、遵纪守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尚政治情怀;由过去片面追求完成课程教学阶段性目标转向为学生塑造合理的社会创新发展思维、实事求是的辩证思维、担当使命的历史思维、正确对待问题的底线思维,全面实现高水平思政课程在理论传授、实践能力锻造、情感认同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当前,以高阶性引领高校思政“金课”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一代代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3]“有用之才”的培育必定要以高质量的思政课程建设为基础,拓宽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有效增强其社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增进他们的社会主义情怀。因此,新时代奋力构建高校思政“金课”就是要为“有用之才”的培育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质量育人打造良好的课程教学平台。
创新性代表的是高校思政“金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要求,深刻诠释了课程发展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应采用何种方式等问题。恩格斯曾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4](p239)作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的关键课程,遵循创新发展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是思政课程提质增效、不断焕发生命力的关键一招。新时代打造高校思政“金课”,需持续以创新性来引领,推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向前迈进,这就要求课程建设必须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针对课程育人所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新挑战,立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战略目标需要,切实提升课程发展的时代气息,充分发挥思政“金课”在思想育人以及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应有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如何做好课程创新发展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长期直面的重大问题,处理好该问题将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保障既定教学目标实现。因此,以创新性引领思政“金课”建设,其实质就是遵循“因时而变,创新先行”的科学思路,推动教学理念的人本化,教学内容的守正创新,教学方式的多样选择与综合应用,最终形成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课程育人总体格局。
挑战度主要指思政“金课”教学过程构成要素的运行状态要求,重点解决的是教学内容怎么安排、任课教师怎样参与、学生如何对待等问题。教学过程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过程,这种师生的共同活动过程又以教材为中介”。[6](p171)通常认为,教学内容、任课教师、高校学生是教学过程构成的三大要素。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基础,不仅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基本中介,而且还能为教学过程定格情感基调、赋予价值目标、圈定前进方向、创造思索空间。强调教学内容挑战度就是要求课程在设计、安排阶段除了要遵循守正创新原则之外,还必须融合政治性、学理性、知识性、探究性,更好为教学过程高位运行服务,为高质量达成育人目标服务,为学生正确认识、对待课程服务。“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主导”,[3]任课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主导。从课程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思政课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学生的主动有效参与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维护。”[7](p41)高校思政“金课”是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任课教师为主导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充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崇高的育人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光明磊落的人格、深厚的理论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吸引、感召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现实主体。“教学的各种因素如教师、教材、环境等,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以学生为其存在的前提”。[8](p253)以学生为主体支撑思政“金课”教学过程有效实施,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融合了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已经得到积极贯彻,增强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较为片面,学习态度也有待端正,影响了课程教学过程实施的有效性。因此,构建思政“金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以打造高品位课程教学为契机,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现有教学过程,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其具有正确的课程认知,形成合理的学习观念,从而保障日常课程教学应有效果实现。
高校思政“金课”的三维标准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在课程建设与育人过程中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支撑。高阶性标准指明课程的目标定位,通过明确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提升何种素养、塑造某类思维等基本问题,为思政“金课”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创新性标准从思政“金课”的发展入手,以获取课程良好育人效果为最终诉求,是促成思政“金课”高阶育人目标达成的必要途径。挑战度标准则是思政“金课”教学过程运行的基本特征,为高阶性、创新性实现有效连接开辟通道。
作为我国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政“金课”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定位于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以高阶性标准主导思政“金课”的课程目标定位能够从构成内容、实现机制两个方面合理说明课程构建价值及育人优势。其一,就构成内容而言,高阶性标准所引领的思政“金课”课程目标定位于内容构成上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特别强调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思维塑造三者的有机融合。这就决定了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合理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构建起理性的实践思维模式,提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其二,从实现机制来看,高阶性标准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定位应是建立在组成思政“金课”所包含的有关课程联动发力的基础之上。传统高校思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只是注重按照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来实施,不同课程之间的目标定位时常处于割裂状态,目标定位在整体上具有低阶性,难以取得满意的培养效果。而高阶性标准则是提倡打通各门思政课程之间的育人目标通道,使其得到有效整合,产生高阶育人功效,从而为立德树人构建出科学化的路径模式。
创新性在三维逻辑结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对课程改革要求的明确,为高阶育人目标实现提供现实路径。就高校思政“金课”而言,矢志不渝做好创新发展工作对于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尤为重要。首先,创新性为课程高阶育人目标达成提供先进理念。思政“金课”是对学生实施更高品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优质课程,发展理念的时代化引领是保障其育人应有效果获取的前提条件。坚持以创新性标准推进思政“金课”建设有助于突破以往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视角模糊、定位不清、碎片化等思维局限,帮助有关部门及时形成系统性、全局性、长远性、人本性的正向发展思路,为课程高质量发展奠定正确的观念基础。其次,创新性标准为思政“金课”高阶育人目标达成提供内容支撑。教学内容创新是思政“金课”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方面,是其育人目标妥善达成的关键一环。借助教学内容创新,思政“金课”不仅能够充分彰显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所包含的各类物质与精神文化,反映时代发展特色,充实现有教学内容体系,使其更加系统化、完整化、时代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创新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使命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课程认知,降低因学习主体态度散漫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创新性也为实现高阶育人目标进行方式指引。教学方式创新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时代化发展有助于增强课程教学的主体连接性与活动参与度,有效消除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疏离与脱节窘境,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载体,形成育人合力。
挑战度标准在高校思政“金课”三维逻辑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明确课程教学过程运行状态,为高阶性与创新性有效连接创造契机。一方面,挑战度标准从思政“金课”教学过程运行状态评判标准的角度为两者达成有效连接。对高校思政“金课”教学过程的评判需要以多重视角综合开展,评价课程在教学过程运行状态上是否具有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所出现的“老师讲课不走心,学生听课没耐心,在台下甘做‘低头一族’,放纵自我,抱着‘反正听不听都一样’的无所谓心态”[9](p43)等低挑战度问题,这就需要将高阶性与创新性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其特征合理构建高水平思政课应有的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挑战度标准也从课程教学过程总体状态的支持方面为高阶性与创新性提供可靠连接途径。严要求、高标准、有深度的思政“金课”教学过程的不间断形成与长期保持离不开高标准育人目标及时代化发展要求的支撑。具体而言,思政“金课”只有在高位育人目标有力牵引、创新发展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激活课程教学各要素的内生动力,促使参与者形成正确观念,切实打造高水平思政课程应有的日常教学过程。
目前,高校落实思政“金课”三维标准涉及的要素和环节很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重点要抓以下三个方面。
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高校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和思维训练,具有较好的高阶育人效用。因此,高校在思政“金课”育人过程中除了要妥善做好理论与文化育人工作之外,还需要紧紧抓牢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实现其在强化课程育人目标高阶性方面的应有价值。具体而言,一是形成正确的实践育人观念。高校要正确厘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并将两者在育人重要性方面放于同一高度,自觉树立起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为广大学生综合、健康发展而服务的良好理念,为实际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正确价值牵引。二是承担好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高校不仅要认真做好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与宏观规划,在具体实施阶段还应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批诸如校园红色文化大讲堂、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基于互联网络开放平台的“大学生信仰公开课”微信公众号等具有浓郁时代气息与较强互动性的实践教学资源,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练就新本领。三是为实践教学提供有效保障。高校要建立一套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整合校内外专业师资队伍,制定日常培训机制,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切实专款专用,为思政“金课”实践育人建立制度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作为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政“金课”必须秉承“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实际需求出发,阔步迈入个性化、人本化、时代化发展轨道。对于高校来说,遵从“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推动思政“金课”改革发展创新,就要着力于下述两项:一是稳妥做好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发展工作。不仅要持续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有关社会发展方针政策、全球发展总体态势等元素大力夯实思政“金课”教学内容体系,满足学生知识学习容量需求,而且还要依据他们的心理认知特点,正确处理好国家统编教材内容的日常教学转化工作,设计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表达方式,以通俗而不失规范、生动而不失严肃的叙述语言帮助青年学生正确理解与把握所学课程知识内涵真谛,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洗礼,自觉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二是打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既要依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并在广泛学生调研的基础上除提供实践教学以外,还要使用好线上教学、隐性教学、情景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双向互动、多方参与的育人新模式,有效增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新鲜度,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提升总体实效性。
对于思政“金课”而言,持续加强师生考评机制有助于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管理部门第一时间掌握教师授课以及学生群体日常学习总体状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科学设定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具体要求,确保课程实施具有挑战度。为此,高校应做好下述三项工作:一是合理建构师生考评指标体系。高校除了将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作为基本评价指标之外,还应依据任课教师和学生群体课程参与作用差异,将社会实践能力水平、道德品行、政治素养状况、育人使命责任意识、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等要素分别纳入各自考核评价指标之中,着力打造符合上述群体各自职责特征的思政“金课”师生考评指标内容体系,有效实现多元化、综合化的考核评价。二是切实打造多样化的思政“金课”师生考评方式。高校应根据课程发展与实际育人需要合理创新现有考评工作方式,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坚持源头、过程、结果评价相结合,而且还应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合理探索出学生群体、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管理部门、外部组织等多元主体相联动的师生考评新模式,持续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全面发挥集体智慧结晶,提升有关工作开展整体科学性。三是要有效建立起考评信息反馈机制。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及时建立思政“金课”师生评价信息日常反馈机制,进一步消除评价信息搜集与反馈的通道堵塞问题,帮助任课教师和学生充分认清自身在课程育人以及日常学习方面的真实状态,直面现实不足,溯源深层原因,促使他们及时自我调整与规范,有效实现考核工作的日常激励与诫勉功能,保障课程持久保持应有高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