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的认识与运用

2021-01-12 05:41:00范莹范春光范鹏翔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7期
关键词:治未病少阴素问

范莹,范春光,范鹏翔

(1.山东省淄博市第一医院中医科,山东 淄博 255200;2.淄博颜神医院,山东 淄博 255200)

0 引言

“治未病”是由《黄帝内经》确立的,外以避邪、内以养正,以养生防病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历代祖国医学家重视和推崇的医疗思想。早在公元前,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魏文王在与扁鹊交谈中,扁鹊之云,我家“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二哥就能药到病除;而我治病,都是在病情严重之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闻名天下”,但实际医术不及二位兄长。此说代表了当时医界认为能把疾病消灭在发病之前或初起之时者乃为优秀医生之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故在祖国医学中,能“治未病”一直是上医即高水平医生的一个条件。“治未病”思想具体体现于未病早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三个方面。

1 未病早防思想

未病早预防即现代医学中的疾病预防医学,其重点是在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期,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措施。而祖国医学则指对传染病及非传染病(包括季节病)的预防,认为人与天地同纪,须顺应天时、自然环境之变化,适当节制饮食起居,注意劳逸适度精神调养。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灵枢·本神》之“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等皆然。还强调依体质禀赋之异,如“木形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火形之人……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土形之人……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水形之人……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而择时避邪防病。在药物防病方面,《素问·刺法论》中,提出了用小金丹预防传染病之方法;在公元16 世纪,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法,开世界“人工免疫疗法”之先河;当今之以贯众、大青叶或板蓝根预防流感,菌陈、枝子以预防肝炎,马齿笕预防痢疾等法均为未病预防思想指导下之有效创举。

2 早期治疗思想

《史记》中记载,医圣扁鹊在朝见齐桓候时云:“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即体现了“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的早期发现疾病之思想。“上工救其萌芽……尽调不败而救之”《素问·八正神明论》,即在疾病初发、病症初现时便当积极施治之早期治疗思想。如临床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当出现头晕目眩、呵欠频出,或流口水,手指麻木,口眼不自主跳动时,应注意到为中风之先兆或可能,及时给予适宜的预防措施,可预防发展为中风。再如冠心病患者,在突然出现胸闷或胸痛、心慌心悸、气短,或有上腹部、左上肢内侧放射状的不适感时,则应注意到胸痹(心梗)之先兆或可能,及时的救治可防止胸痹之形成。人有先天禀赋、阴阳盛衰之不同而各有其易发病证,早期采取不同的治法,则能控制于萌芽状态。如《灵枢·通天》篇之云:“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之疾泻,不能移之”,这类体质患者,倘不用疾泻之针法,则不足以减除病痛。“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此类人易伤气耗血,治当顾护气血。“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此类人,其阴气即少,故只宜泻其阳而不宜脱耗其阴,但泻阳又不得过度耗散,否则易致狂症;若阴阳皆耗脱可致不知人事、甚致突然死亡。“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在外,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不起也”,对其治疗,当充实阴络泻其阳络;若单独过度地泻其络脉,会迫其阳气耗散外泄,引起中气不足而病难愈矣。“阴阳平和之人……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若遵守上法,则可使疾病不致迁延或加重。

3 既病防变思想

病已成,除予以及早的治疗外,预防成病之传变是祖国医学治未病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夫传者,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者,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变化,但临床多传变并称。发生传变的因素有三,一是正气强弱。正气充盛,抗邪有力,则邪气不易内传;反之则邪易内传。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二是感邪之轻重。若邪势较盛,易直袭而入向内传变;若邪气不甚,或在正邪斗争中,邪气变衰,则无力内传,或虽已内传,亦有外出之机。三是治疗及护理之当否。正确的治疗,关系到疾病的传变与否及传变之趋向,其中尤以正气抗邪能力的恢复与否为先决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入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病证之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或由里出表,由阴转阳,皆谓传变,但前者乃防传变之重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即是对医生能否治疗于发病早期、既病防变能力的评价。《金匮要略》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按脏腑五行生克制侮学说对疾病之发展趋向实施的防传变措施。临床中,防传变可从下列路径中选择:

3.1 以阴阳消长规律预防传变

疾病之发生发展,根本原因是阴阳的偏胜偏衰代替了阴阳的相对平衡。故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防止阳病及阴、阴病及阳是治疗和预防传变之基本法则。譬如:阳盛高热疾患,阳盛则耗阴,在施以“热者寒之”清热抑阳之同时,当顾护阴津,以防传变为阴虚证候;阴寒盛者,易伤人之阳,在予以“寒者热之”时,又当以扶阳抑阴,以防传变为阳虚之候。阴虚证候,易出现阴虚阳亢之虚热证;阳虚类证候,则易出现阳虚阴盛之虚寒证。施治时,阴虚者,宜滋阴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防止传变为阴虚阳亢;阳虚者,宜温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防止传变为阳虚阴盛。

3.2 按脏腑五行属性之生克制侮关系预防传变

脏腑病变,总以五行生克制侮关系发生传变而引发相关脏腑病变。如:脏腑实证即太过时,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即实证脏腑一方面会影响到被自己所克制的脏腑,又会反侮于原本克制自己的脏腑,使其患病。脏腑患虚证即不及时,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之所胜轻而侮之。即原克制自己的脏腑,则乘本脏腑之虚而进一步加重对自己的克制;原本被自己克制的脏腑也乘己之虚而反侮、反制于自己,二者均可使本已虚弱之脏气更加虚衰。脏腑病变,不论虚实,还可“子病及母”或“母病及子”而影响至“生我”或“我生”之脏腑,导致他们发生病变。以肝脏为例,肝阳上亢时,症见头晕目眩、耳鸣、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健忘心悸、腰膝酸软等。其耳鸣、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等为“子病及母”,导致的肾水不足、水不制火等症状;面红、失眠多梦、心悸等为“母病及子”,肝火引动心火所致。肝阳上亢加重了对脾土的克制,可引起脾胃的消化吸收、输布异常;又可反侮克制肝木的肺金,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异常。当肝血不足时,可见眩晕耳鸣、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或雀盲、筋脉拘急、爪甲失荣;还可出现面色少华、夜眠多梦等“母病及子”,肝病及心之症状及失眠、耳鸣如蝉等“子病及母”,肝病及肾的症状。肝不及,脾土反侮则见肌肉瞤动、思虑过度等。故运用脏腑五行生克制侮关系及时采取措施可防止脏腑功能病变太过、不及时的传变。

3.3 外感伤寒,按六经传经规律预防传变

伤寒六经传变的一般顺序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素问·热论篇》)。伤寒的传经形式有三种情况:一是一般性传经,如太阳之邪或传阳明或传少阳;二是表里传经,如太阳之邪内传少阴,或少阳之邪内传厥阴等;三是越经传,又称直中,如太阳之邪不经阳明、少阳而直传少阴等经。如仲景《伤寒论》第8 条之“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即表述了伤寒的传经次序及阻断传经方法,故及时恰当的治疗,避免失治、误治是防止既病向里传变之要素。

3.4 外感温热病按卫气营血或三焦途径预防传变

卫气营血是清代名医叶天士倡导的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辩证方法,它即是对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就病变部位讲,卫分证主表,气分证主里,营分证是热入心营,血分证则热已深、重在耗血动血。温热病的传变,叶天士在《温热论治》中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然因病邪种类、轻重差异及患者体质强弱不同,病邪亦可不循以上顺序传变,而直由营分或气分开始起病,或由卫分直入于营血。故吴有性《温病论》归纳出“九传”,即“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及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等。临床当综合分析,辨及要点而防传变。

《温病条辨》三焦论治认为温热病之传变规律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温病自口鼻而入”,“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临床中,温病与其他疾病一样,传与不传皆有其先兆及初期表现。以风湿为例,病在上焦时,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耳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假如渐次出现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小便涩,大便闭,舌苔老黄或黑有芒刺,不恶寒但恶热,日晡益甚,脉浮洪躁时,示热邪已侵入胃腑中焦矣。若热邪深入下焦,则由身热面赤进而口舌干燥、齿黑唇裂,甚至心中震震,舌强神昏。临床中应把握温热病在不同阶段的早期症状及欲传下一阶段之先兆及时施治以阻断传变。

综上所述,“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古老、朴实的人本思想。是防控疾病发生、发展,减轻疼痛,节省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的有效手段。在临床实践中,对“治未病”思想应做到认真重视和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
治未病少阴素问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药通报(2020年1期)2020-01-13 07:00:27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环球中医药(2020年9期)2020-01-11 03:19:27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环球中医药(2014年9期)2014-04-02 00:45:53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