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的产品适应性创新机制

2021-01-12 02:21王高山
关键词:适应性用户产品

张 新,郭 昊,王高山

(山东财经大学 a.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b.数字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近些年,数字经济成为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驱动力量。伴随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动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和迭代,使得信息资源以更多元化的方式传递给用户,导致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1]。传统企业制造模式无法快速匹配高度异变的用户需求,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企业不得不探寻新的产品创新模式,以实现代际更迭与用户需求的高度匹配。

当前,更多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催生出新的产品形态——成长品。成长品是可以结合用户不同需求,进行功能或形态调整,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客户更加多样化需求的产品[2]。新产品形态的出现表明了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企业产品生产创新全流程,用互动的方式实现产品更新迭代以适应用户需求变化。因此,产品适应性创新实质是产品可以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情况[3]。在数字经济时代衍生出来的产品适应性创造研究相对较少,多集中于相关逻辑概念的研究,其内在特征、逻辑关系以及其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产品适应性创新的机制,旨在进一步深化其理论框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扩散的背景下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相关文献回顾

产品是指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消费或使用,满足人们需求并提供效用的任何物品[4]。现有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创新不断进行延伸理论分析,经过文献回顾发现,学术界主要从生产流程、属性特征以及产品形态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划分产品类型[2,5-6]。不同产品类型为产品创新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从创新角度出发,产品又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功能性产品、创新性产品、时尚产品[7-9];在迭代角度则可以分成永久性测试版、最小可行产品、原型产品[10-12]。

此外,为了探寻产品创新模式,学者们从产品成长视角进行研究,发现技术成本超额、技术吸收低效、研发进程缓慢等因素,阻碍了产品创新进程,为企业带来高额风险[13]。然而,随着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产品成长能力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和研发效率三个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其一,从研发周期方面,大数据的普及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手段优化研发周期,提高软件开发团队的工作效率[14]。而且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让产品实现模块化生产,新产品研发周期也会极大缩短[15],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还能够让互动反馈频率更高[16];其二,关于研发成本,Wilkin等[17](2020)提出,鉴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使得大数据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数据多渠道的来源和质量上的差异性给成本效益的使用带来了挑战,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引进投资以避免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其三,在研发效率方面,提升用户信息、市场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并将各种相关信息都进行整合,从而就可以匹配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是企业提高产品创新绩效的主要方式[18],在信息技术驱动下,企业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客观、动态化的用户需求信息,也就能够精准地掌握当前的市场情况,提高产品创新绩效[19]。

产品创新目的是为了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20],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有关价值创造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用户视角,Salvador等[21](2014)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数据逐渐趋于多元化,除了通过基本数据对用户添加地理位置、人口特征等标签,还可以通过获取用户的行为数据实现用户精细化分类,从而使企业实现个性定制类产品制造。此外,信息技术改变了产品与用户互动的方式[22]。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企业可以直接与终端用户建立联系,例如构建虚拟社区、建设数据中台和数字化营销,实现产品适应性更新升级,提高用户持续使用能力[23];二是从产品视角,Hofacker等[24](2016)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高效地获取用户数据,监测产品或服务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用户反应,推动产品或服务进行更新迭代。显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产品创新所呈现的特点突出“数字化、服务化”,产品数据数字化使产品创新迭代速度呈指数型上升[25];三是从技术视角,Bradlow等[26](2017)提出,掌握信息技术就掌握了市场资源,可以为企业产品的更新迭代带来竞争优势。先进的信息技术引进可以让企业拥有更独特的市场洞察能力,使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实现精准产品创新[27]。通过信息技术的引进,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快地实现业务数字化与智能化,并且有利于改善企业和用户的关系[28]。

根据上述分析可见:(1)现阶段关于产品类别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产品本身属性特征的视角展开,对于数字经济时代中产品衍生属性特征,即产品环境、用户特征等属性研究相对较少;(2)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可以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改善研发效率,但其内在创新机制尚未得到系统阐述;(3)理论上,对于产品创新的研究多从用户、产品以及技术单一视角进行分析,缺少从产品与用户互动的多主体视角的研究;(4)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扩散使得互联网平台化的产品创新模式涌现,产品适应性创新更加普遍广泛,产品与用户的互动程度更加深化,以往研究结论无法完全解释产品适应性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因此,本文提出产品类型、成长能力和价值提升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内涵框架(如图1所示),针对上述研究缺口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产品适应性创新机制。

图1 产品适应性创新内涵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新氧APP、哔哩哔哩(B站)自媒体产品、上海莉莉丝游戏产品、ZARA、小米家居、千丁智慧社区6种不同类型产品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6种产品的核心理由是它们存在共有特性。首先,产品研发过程中都运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数据驱动产品价值提升[29]。其次,用户参与产品研发的全过程,产品与用户之间存在长期持续的互动关系。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产品的成长研发过程,解析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产品适应性创新的特征与实现机制。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聚焦于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产品适应性创新,多案例研究方法有利于从环境、用户和产品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回答这类问题。这是因为案例研究法是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入手,对其进行系统描述,并通过特征揭示其内生原因和客观规律,最终实现理论模型的建立[30];这些产品所在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多次克服市场、产业、技术等带来的冲击,目前,已成长为拥有大量用户使用的热销产品,是典型具有成长特性的产品,有助于分析上述问题;产品适应性创新具有多情景化特征,需要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多案例分析方法是适合分析不同情景问题的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方法的深入剖析,可以分析在产品适应性创新过程中的特征以及解析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实现机制。

(三)数据来源与收集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其数据主要来自于:(1)哈佛等商学院发行的公司案例;(2)产品公开信息;(3)产品网站主页公开信息;(4)数据产业研究院相关二手数据。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类制造行业的渗透与应用,涌现出大量新的产品创新现象,针对收集到的案例信息进行整理整合,并对案例产品进行初步的产品适应性创新分析,见表1。

表1 案例产品适应性创新

续表1

三、产品适应性创新特征与实现机制

上述案例表明目前已有企业在实践中进行产品适应性创新,产品适应性创新已经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新的发展方向。在整个产品适应性创新过程中,产品具有哪些创新特征以及其背后的实现机制如何,下文将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一)产品创新特征

1.产品共性特征。

首先,产品由多方主体共同研发而成,多主体间没有明确边界。以弹幕为互动的自媒体视频,就是典型案例代表,观看用户既有可能是视频产品的享受者,又有可能是视频产品的制作者。此类产品基本上都是通过弹幕视频的形式呈现到用户眼前的,其最大特点就是双向互动,即不再是媒体单向传播信息给用户,用户也可以传播信息给其他用户以及媒体。

其次,产品都存在即时反馈功能,产品各主体间存在互动信息的过程。例如,《万国觉醒》为首的养成建造类游戏,这类游戏参与创新的主体有四种:游戏开发商、代理运营商和产品推广商、高技术玩家、一般玩家。其中,高技术性玩家与一般玩家之间的高频互动形成即时反馈,代理运营企业与技术性玩家、游戏开发商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即时调整优化。正是多主体间的频繁互动使得产品发展方向难以预测。正因如此,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充分享受探索、创造与交互的乐趣。

最后,产品具有较强的调整、更新能力,可以根据需求变化及时改进产品,这是数字经济时代产品最突出的特征。医美APP、快时尚服装都完全契合这种特性,通常企业为了批量生产高质量创新产品获取高额利润,会采取两步产品创新手段进行调整、更新。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区分。识别出先于其他用户发现市场潮流趋势的用户,并从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中获益[31]。其次,根据需求信息并结合市场环境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对用户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评估。由于制造商更擅长具体的产品开发和制造,因此,产品原型开发主要由制造商来完成,制造商只需要在用户提供的方案基础上进行适当地调整和改善,即可进行创新研发,甚至可让其主动参与到设计工作当中。当进行产品测试时,由于企业与用户的关注点不同,双方可以进行合作测试,以更全面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更合理的改进方案。

2.产品适应性特征

案例产品的共性特征充分体现了适应性的主要特征。适应性是指生命体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在产品层面则体现了产品“随需而变”的能力[16]。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数字经济呈现出新的特征,即高度易变、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复杂性(VUCA)[3]。在这样的外界环境影响之下,就形成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全新概念。与此同时,也给产品创新理论提供了更多、更新的研究视角。传统创新逻辑当中,大部分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进行市场调研以获取高度不确定的用户需求[32]。然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企业为应对VUCA环境带来的用户需求高度不确定性,产品适应性创新逻辑成为企业搭建起用户和产品之间互动创新的桥梁。主要表征有三:第一,高频互动和即时反馈[33],实现高效的企业产品创新目标与用户需求的匹配效率;第二,快速适应性,与传统产品研发创新相比,由于数据的快速、多元和复杂使得企业能够即时调整企业创新方向、形态以及战略等,反映出企业高度适应的市场洞察力;第三,用户本身的主导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用户通过平台服务更高效地参与产品创新,企业利用平台数据更及时地获取用户意见,构建以用户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34]。

(二)实现机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产品呈现出新的创新特性,进而可以建立产品适应性创新实现机制(如图2所示),并对其机制进行深入的演绎分析。

图2 产品适应性创新实现机制

1.VUCA环境

VUCA环境是信息技术驱动下产品创新实现机制的外部条件,是产品适应性创新的信息来源,也是适应目标。VUCA环境能够反映出企业、用户对于环境的变化方向的预知能力[35]。有研究显示,VUCA环境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因此,要求管理人员需要将危机转化为机会[36]。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对环境线索的理解和对相关用户信息的解读能力,从而指定有效的创新战略。VUCA环境蕴藏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信息技术层面信息;二是用户需求层面信息。信息技术层面信息具有多重和模糊的含义,其特点是高模糊性和复杂性,这使得产品创新过程中信息技术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效果。当管理者在技术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采取产品适应性创新时,技术信息的高模糊性和复杂性意味着技术变革的成功和未来方向是不可预测的。与此同时,在成本方面,管理者要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产品适应性创新,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企业员工,说服他们接受技术采纳,则要困难得多。在技术变革不确定性较高、技术投资收益不可预测的情况下,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成本较高,达成共识所需的时间也较长,从而降低了产品创新成功的可能性。总之,在信息技术掌握不牢靠时,产品创新的资源配置风险较大,且可能会降低企业员工进行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用户需求信息相对更容易理解和分析,因为通过与顾客的频繁互动,顾客的隐性需求最终会被数据显现化。因此,在用户需求不确定性较高的环境中,企业挖掘客户需求的能力是赢得市场先发优势的关键,即客户的显性或隐性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潜在机会,而通过企业与用户的频繁接触,挖掘这些需求的可能性是现实的、适用的。因此,考虑到挖掘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可能带来的巨大回报,以及企业通过第三方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能力,让管理者在进行产品创新决策时,企业员工展示用户需求信息的信心增强。此外,在用户需求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成本较低,实施创新战略所需达成共识的时间缩短,从而提高了企业进行产品适应创新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论点,本文认为数字经济时代,针对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中小企业,由于变革信息技术成本高、风险很大,挖掘客户需求的潜力有限,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可能性会提高。相反,如果利用专业服务平台手段,通过第三方对用户需求进行挖掘和分析,企业产品适应性创新的成功率会更高,效果会更明显。

2.顾客契合

顾客契合作为实现机制中处理信息环节之一,在产品适应性创新中起重要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 “探寻消费者需求再设计制造”的模式难以匹配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平台、在线社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提供了企业产品与用户互动的良好条件,用户的积极互动为企业产品适应性创新提供了良好的驱动力。一方面,产品适应性创新的核心就是用户。B站等视频平台中自媒体产品给予用户极大地赋能,让用户可以独自创造数字化产品,不仅赋予用户内容生产的角色,同时,还担任了产品资源分配的角色,由用户决定制造什么样的产品、传播什么样的产品。从价值创造角度来说,企业为了创造自身价值实现价值提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一定要匹配用户的现实需求,因此,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用户需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用户需求呈现复杂多变、高度不确定的特征,相比于传统市场调研来把握用户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为主动积极地与用户契合,通过用户意见反馈及时对产品进行适应性改进,以此达到快速匹配用户需求的目的。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指出,在网络和社交媒体时代组织应使用顾客契合战略进行产品改进以及识别创新的机会。

另一方面,企业为了寻求重点创新突破,必须时刻与用户保持长期互动关系。新氧医美APP为用户量身定制自身医美方案,并对其进行长期跟踪反馈,评判用户美容健康程度和存在问题,适时改进医美方案。与全方位的产品更新升级不同,产品适应性创新是将产品创新以微分的形式展开,充分挖掘用户渴求产品改进的方向,将创新资源集中于某一方面,将钉钉子精神发挥到极致,以期望在这一方面能够征服用户,并以此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拓展衍生产品。然而,要想寻找到这个重点突破,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进行实时追踪,保持用户对产品的长期反馈互动关系,将用户体验感做到极致,保障用户粘性。最后,利用交互信息从不同信息维度(包括粘着信息、敏感性、反馈频率、反馈质量等)对用户进行系统划分[37]。ZARA为了在快时尚服装行业占据领先地位,其重要手段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挖掘“大V用户”和普通用户,为产品适应性创新和质量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方案。ZARA管理层发现,将大量资源利用在关注普通用户需求上,会使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陷入局部困境,这是因为普通用户对于产品创新认知相对不足,容易误导企业产品创新战略向偏离价值倾斜。但就“大V用户”而言,对于市场需求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对产品创新的理解也相对深入,与此同时,这些用户在大众用户视野中也相应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高效反映大众需求。在与这些用户保持持续的互动关系过程中,他们的反馈意见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效果会更加显著,有利于企业在产品适应性创新过程中实现重点突破性创新。

3.扁平化和柔性化组织结构

除了从顾客契合角度影响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实现以外,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特征也是产品适应性创新实现机制中的重要元素,是产品适应性创新中的信息处理手段。目前,在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延续了集权化、层次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四个维度特征[38]。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为了适应数字经济VUCA环境以及快速匹配用户需求,企业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和柔性化。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以产品创新团队的形式,整合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员工,通过多元化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实现产品的适应性创新。

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信息传递方向是多向的、多维的,知识共享渠道呈现网络化结构特点[39]。ZARA集团公司为适应VUCA环境对其组织构架进行了全方面的运作改制,使得在组织内的小组团队可以更便捷、更广泛地进行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有效提高员工个体价值的创造效率,从而实现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整体提升。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团队是动机和多利益交互的复杂系统,在非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决策者会受到信息不对称和决策陷阱的影响,导致信息传递与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信息丢失。与此同时,扁平化组织是将组织决策权分配给团队小组,使得专业化的团队成员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中的用户需求,有效提高产品适应性创新的精准度。

柔性化组织结构反映企业应对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时的即时反馈程度,将企业组织化整为零,打破传统企业结构中的部门边界和授权,以即插即用、原地结合、原地解散的形式形成研发小组,增强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例如,在千丁智慧社区APP研发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研发团队,产品创新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组建临时的专业化研发小组,高效完成产品创新任务,完成后解散小组,重新组合进行产品下一步的更新升级。这种柔性化组织结构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有更多交流机会,在组织内部激发产品适应性创新,形成信息和知识的互动创新,还有利于企业员工在不同专业领域间的知识融合,进而将一些灵感、经验、思维方式等潜在知识显性化,进一步促进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实现。

4.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是产品适应创新实现的“润滑剂”,有效实施跨界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产品适应性创新的保障。通过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来获取外部异质性知识以及与相关者的合作,是企业摆脱“能力陷阱”、推进开放与合作、实现单点突破的首要选择,其典型案例代表是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小米公司在信息技术的有力驱动下,其整合信息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而且企业还能够更加直接地与用户、员工、兄弟企业等进行沟通和互动。这种互动方式有利于新知识新想法的产生,这是企业产品创新的重要源泉[40]。其次,多方合作可以使企业通过外部条件探索出适于自身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创新模式,例如,利用第三方服务平台、移植第三方新技术、找寻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原材料等等,换言之,就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的效益溢出将自身产品进行适应性升级,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扩展了产品创新。再次,多方合作机制是指企业与利益相关的主体全方位的合作,如企业合作者、企业生产供应商、企业下属营销商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多方技术、信息等企业生产要素资源共享,从供应链上游到下游,从生产营销再到服务反馈,建立有序的合作关系通路,在相互合作中衍生出新的产品适应性创新模式,进而形成企业间适应性创新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最后,多方合作机制是一种开放式创新,重视与用户、员工、科研院所、竞争对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不仅引入外部的创意,而且将内部资源灵活运用于外部渠道,不仅能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将企业产品适应性创新的行为和理念延伸到企业价值链外部,促进了产品适应性创新在产业中的发展和完善。

5.赋能型网络平台

产品适应性创新必然要求组织能够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应对,传统的组织架构、信息传递方式和决策机制不能适应这种要求。组织应建立有效的分权授权制度、绩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网络化组织或赋能型团队。新一代信息技术赋予员工更多的信息或数据权力,重塑组织和员工之间关系,员工个体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赋能型组织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把众多个体、小组、单元、中小企业、合作伙伴以及顾客连接在一起,集成利用顾客、生产和产品等大数据,通过各种算法支撑业务运作,对网络上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度和配置,进行分布式产品制造或服务。这种网络平台向各节点提供大数据和商务智能支撑,赋予个体(或小组)前所未有的能力,个体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生产、资源等各种信息,能够快速、科学决策和迅速组织生产、营销和服务,也被称为“生态赋能型网络平台”。这种生态赋能型网络平台一方面从战略高度规划设计运营信息系统,一方面进行数据资产的积累与开发利用,具备强大的能力,超越了阿米巴式经营,它不仅向内部个体(小组)赋能,也把触角伸到了网络上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和其它品牌制造商等,向它们赋能,从而构建了新型的供应链关系,在质量品牌塑造上也超越了传统制造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模式,变为以能够直接面向市场的个体(或小组)为中心,极大提高了各单位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效率。

四、实现机制的特征分析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得到,由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使得产品、用户和环境之间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三者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托,彼此影响,这也使得企业在产品适应性创新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实现机制特征。

(一)以产品为核心的实现机制特征

在现代数字经济背景下,ZARA为了在快时尚服装领域占据领先市场,形成了以产品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特征。在这类快时尚服装实体店中,销售经理每天都会携带办公掌上电脑(PDA),除了用于统计门店内的销售记录以外,还会实时记录每个到店顾客对服装的意见反馈,例如:“衣服的颜色搭配很新潮”、“这个领口设计太死板”等等。这些意见反馈通过员工汇总到销售经理的PDA中,并利用企业内部网络向服装设计部门反馈,总部数据分析师利用信息技术对反馈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形成用户心仪款式供设计师参考并快速进入生产流水线中,以此改变服装款式契合顾客的喜好需求。此外,企业通过成立线上网络服装旗舰店,将服装产品以图片、表格形式呈现出来,并作为实体产品的前测指标。企业可以通过收集顾客在网络上的行为数据,分析出市场中顾客对时尚的理解、对服饰的喜好以及潮流款式,从而研发出前卫且易受大众喜爱的潮流款式,提高实体店的销售额。

图3 以产品为核心的实现机制特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发现,ZARA始终围绕产品进行产品研发创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增加产品与环境场景和顾客的互动联系。此外,在这一商业模式中市场三要素的关系体现了产品适应性创新,即企业通过线上或线下获取不同顾客信息,当信息能越快得到生产流水线的响应,适应性创新效率就越高,这贴切地解释了以ZARA为首的快时尚服装企业以“快”为目标的营销核心。其产品最显著的特点是款式多样、定量投产。企业通过引进信息技术,开拓多样化场景,实时收集数据,对用户需求和时尚潮流做出即时响应,并作用于产品,实现以产品为核心的适应性创新。如图3所示。

(二)以场景为核心的实现机制特征

在智能家居还未兴起时,小米一直致力于研发高性价比的智能手机,但随着用户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小米将市场逐渐转向智能家居产品,这是因为智能家居场景复杂多变,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由此小米目前致力于打造一个围绕智能家居场景的智能家居产品生态系统。小米手机作为生态系统的指令发起者,小米路由器作为生态系统的信号基站,小米云端作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平台,实现整个小米智能产品互联互通。整个小米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从小米手机到小米盒子,用户可以利用WIFI实现在高清大屏电视上观影体验,有效消除普通有线盒子的资源缺乏弊端,提升用户的观影体验。此后,小米发现在不同的智能场景中研发出不同产品可以扩展自身业务,并实现产品间的数据流通,提升用户生活质量。因此,小米针对不同的家居场景推出一系列硬件产品,走向了构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道路。

这一系列的产品创新过程,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用户使用智能家居产品手机用户数据,并利用大数据来实时了解用户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并以此作为产品改进信息,分析其潜在市场价值,形成家居物联网,提升用户生活质量。在这个小米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中,核心要素是场景,支撑要素是产品和用户,产品的不同使用环境构成整个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用户体验进行适应性匹配,整个产品适应性创新是以环境场景为创新导向,进而激发企业创造价值。如图4所示。

图4 以场景为核心的实现机制特征

(三)以用户为核心的实现机制特征

以北京千丁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智慧社区服务企业,形成以用户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该公司为实现社区数字化、智慧化和网络化,综合利用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通过整合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增值服务体验。除了居民基本的物业服务以外,根据居民生活需求,还提供了社区周边的信息服务、社区社交服务、生活保障服务等,实现居民足不出户便可满足各种生活需求,享受优质生活。可以看出,该公司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居民进行互动,能够观测到居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并进行快速匹配,实现服务定制化。

在案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作为用户方的居民,而产品与场景元素是围绕居民进行服务的。通过打造这样的智慧社区平台,就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挖掘居民多变的生活需求,开发新的市场以匹配用户不确定性。为更为精确地匹配居民生活中的多样化需求,千丁企业衍生出如图5所示的产品及服务环境场景。在此过程中,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居民的多维特征信息,进而形成居民主导的个性化产品创新实现逻辑。

图5 以用户为核心的实现机制特征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得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实现机制可分为3类,分别以产品、场景、用户为核心。其本质是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根据用户实际需求去及时更新和迭代产品,确保产品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实际使用需求。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深化了产品适应性创新的概念,认为在信息技术驱动下的产品创新均可以定义为产品适应性创新,其本质特征就是反映产品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匹配程度。案例分析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的产品具有三个共性特征:

(1)由多方主体共同研发并且各主体间没有明确的边界;(2)具有即时反馈功能,各主体存在互动信息的过程;(3)具有较强的调整更新能力。从中可以得出产品适应性创新具有高频互动、即时反馈、快速适应性和用户主导创新四个显著特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产品适应性创新逐渐成为企业产品创新的主流逻辑,形成用户、企业、产品多方互动的适应性创新实现机制,并呈现出以产品、场景、用户为核心特征的产品适应创新实现机制。

本文主要贡献在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背景分析产品适应性创新的机制特征,深化了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从理论上解构了产品适应性创新的实现机制逻辑。从应用角度,为企业产品创新创造出的价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企业在进行信息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核心要素以及其价值内容,围绕核心元素进行产品创新拓展,最大化产品价值。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在信息技术驱动下产品适应性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其特有产业结构,深入阐释产品适应性创新在市场中的运作模式与监督管理制度等问题。

猜你喜欢
适应性用户产品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信用卡资深用户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