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情景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明确主题,合理设计剧情;一“境”到底,连贯学习思路;适度应用,多种方法结合等实践策略。
【关键词】情景剧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07-0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树立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实践能力。与之前的教材相比,目前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强调实践体验,更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及课程的实用性,同时课程内容涉及面更广,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情景剧是一种兼具情境营造和戏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在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法有利于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融入情景剧,并总结有益经验,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一、明确主题,合理设计剧情
戏剧有鲜明的主题,才能统领全剧发展,观众观看时更易聚焦注意力,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情景剧进行教学,要先引导学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拟定情景剧主题,再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编写剧本。剧本的编写应当贴近初中生的日常生活,情境的设计要合理,要符合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与情感性,力求表演时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
例如,开始七年级的课程学习时,由于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正处于适应初中生活的新阶段,而且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较之前均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所设计的情景剧应当符合学生这一阶段的生活实际,侧重道德、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内容渗透,使情景剧教学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师生情谊》一课时,结合日常师生间交往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三个主题,分别为“老师夸我了”“老师又批评我了”和“老师你误会我了”,组织学生根据主题分为三个小组,分别编写剧本,从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等多个方面塑造人物形象、设计剧情,最后进行全班公演,表演后再进行剧情讨论,以深化主题。
以“老师又批评我了”这一组为例。该组学生编排了一出带有科幻色彩的情景剧,名为《选择》。剧中人物小A和小B是同桌,在一次考试中,两人做错了相同的两道题,成绩都不够理想,但教师只批评了小A一个人,小A非常不服气。教师的话音刚落,小A立刻站起来抗议。
小A:我不就是没留神写错了嘛!
师:但你的错误说明……
小A(打断):小B也错了,为什么只批评我一个人?
师:有几个人做错不是重点,让我把这两道题给你们讲解一遍。
小A:哼,偏心眼!
师:请你离开课堂!
旁白:暂停。
场上的演员动作全部停止,读旁白学生走到舞台中间。
旁白:大家觉得小A这样做对吗?他会得到些什么?
观众对这一问题做了讨论,认为小A除了被赶出教室,依旧不会做这道题。
旁白:倒带。
演员都退回到剧情开始的地方,教师再次批评了小A,但这次小A没有站起来顶撞教师,而是认真地听教师讲解了一遍题目的正确做法。
师:小A,你比之前进步很大,如果你平时学习更努力一些,答题时更仔细一些,那么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小A:謝谢老师!
该情景剧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在情景剧表演结束后,教师应该结合教材知识,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教师的批评是一种鞭策,是教师关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任的表现;学生则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表演中获得启发,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建议,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与空泛的说教相比,情景剧表演更生动、形象,较好地诠释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二、一“境”到底,连贯学习思路
情景剧能使原本枯燥抽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有趣生动,但在应用时应当注意其连贯性,尤其在诠释不同的知识点时,更要关注情境的连接、转合。如果每讲一个知识点使用一个场景,那么学生忙于将不同的场景和知识点联系起来,容易忽略课程的重难点,难以发挥情景剧教学的最佳作用。因此,教师在应用情景剧辅助教学时,应当找好本节课教学的情感基调,然后用同一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思路保持连贯,进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交友的智慧》一课的“让友谊之树常青”部分内容时,笔者与学生共同编排了一出名为《我该怎么办?》的四幕情景剧。第一幕,两位好友小王和小张刚刚结束考试,小王发现一道大题的答案和小张的不同,他很可能做错了,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其他考试,小王决定暂时忘记这件事情。但小张却坚持讨论,甚至向教师求证,最终发现小王确实做错了。
小张:哈哈!我就说嘛,我的答案是对的!
小王:太郁闷了,我都说了考完再说,你到底有没有在意过我的感受?
这一幕启发学生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注意照顾对方的情绪,了解对方真正的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去关心体贴对方,才能保持友谊之树常青。
在接下来的第二幕中,小张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主动关心小王,询问小王的感受,但这次小王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却不愿意告诉小张原因。
小张:我们是好朋友、好哥们,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告诉我,我们一起想办法!
小王:没什么……我家的一些家务事而已,你先走吧,我一个人待一会儿。
小张:我这么关心你,你都不肯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你到底拿不拿我当朋友?
通过这一幕,学生了解到友谊需要界限和个人空间。虽然友谊会随着了解不断加深,但有些秘密有些人不愿分享给朋友,这种不愿,可能是自我保护,也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此时我们应当尊重对方的决定,把握好朋友之间的界限和分寸,为友谊之树提供更广阔的生长空间。
在第三幕中,小王和小张在相处时出现了矛盾:老师请小张转告小王为接下来的班会设计演示文稿,但小张忙于写作业忘了这件事。当老师问及小王班会演示文稿的准备情况时,小王完全不知情。因为这件事,小王和小张发生了激烈争吵。
小王:这么重要的事情,你怎么能忘记呢?
小张:我又不是故意的!
观看了这一幕,学生针对小王和小张的矛盾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包括小张主动向老师和小王坦诚错误、小张向小王诚恳道歉、小张帮助小王一起准备班会演示文稿等。通过观剧和讨论,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朋友相处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双方彼此体谅、相互宽容,通过坦诚相待、互相协商的方式,是可以及时消除矛盾、解决问题的,友谊之树便能得到更好的呵护。
第四幕,小张和小王的友谊因为班会的事情出现了裂痕,有一天小张听到小王和其他同学在说他的坏话。
小张:我该怎么办?我应该原谅他吗?还是干脆和他“断交”算了?或者我也说说他的坏话?
学生通过思考这一幕,体会当朋友做出伤害友谊的行为时,应当冷静对待,充分沟通,不要因为一时意气而中断友谊。但如果触及底线,或涉及原则,也要有勇气结束这段友谊。
这四幕情景剧,对应了该课“呵护友谊”部分内容包括“用心关心”“学会尊重”“正确处理冲突”及“正确处理伤害”四个知识要点,突出了教学主题,同时“一境到底”的方式,用完整的剧情和相同的人物贯穿了所有知识点,让学生能够保持连贯的学习思路,跟随剧情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
三、适度应用,多种方法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引入情景剧,是为了辅助常规教学,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知识具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但情景剧在教学中的应用并非越多越好,而要遵循适度原则,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影响正常教学内容的完成。另外,引用情景剧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其与其他教学方式灵活结合,突出教学的时效性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心中有法》一课时,笔者将情景剧与自主探究两种方法相结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场名为《小明的生活》的情景剧。第一幕情景:小明乘坐公交车去上学,在车上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一个老人想让年轻人让座,年轻人不肯,二人就吵起来。小明因为围观争吵,上学迟到了。第二幕情景:第二天是周末,小明和表弟去公园游玩,发现有人涂损了烈士纪念碑。在继续游玩时,淘气的表弟想在公园的雕塑刻上自己的名字,但是被小明阻止了。第三幕情景:小明在和家人聊天时,听说邻居老爷爷的儿子好多年没有和家里联系,逢年过节也没有回来看望老人。
情景剧播放结束后,笔者请学生跟随小明的经历,思考其中的行為分别涉及哪些行为规范。对第一幕情景的行为,学生认为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违背了道德,而小明上学迟到则违反了学校纪律。笔者追问:“道德与纪律的不同点表现在哪方面?”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道德是一种自然形成、普遍适用的社会舆论,而学校纪律则是由学校制订的、用于管理本校学生的制度,二者在产生方式、实施手段和适用范围方面均有不同”等观点。接着对第二幕情景,学生已经明确损毁烈士纪念碑、邻居老爷爷的儿子不肯看望父母,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但是它们是不是犯罪行为呢?发现这些行为能不能向公安机关报案?笔者对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学习方式表示赞许,并向学生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保障法》,引出法律创制方式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帮助学生理解“国家认可法律”这种产生方式,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一知识要点。受到这两个事例启发,有学生提出,如果表弟真的在雕塑上刻字,也是不妥当的行为,那它违反的是道德还是法律法规呢?如果是违法违规那具体是什么呢?这个任务笔者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
本节课教学融入情景剧,一方面利用戏剧的生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将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变为更加具体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课堂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戏剧展示具体生动的事例,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让学生能够随着剧情的推进明确探究方向,在不断探索和讨论中提升法律意识。
情景剧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辅助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在使用情景剧进行教学时,应当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生活设定戏剧主题,合理设计情境,或者巧妙运用一“境”到底的方式,贯穿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还应当注意适度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将其与其他教学方式灵活结合,以显著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王文燕(1976—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第二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