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活化”模式研究

2021-01-11 09:52黄辉
创意设计源 2021年6期
关键词:活化

摘 要 以“自然造物”团队的民间手工技艺“活化”实践案例为分析对象,将其对民间手工技艺的“再造”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探讨其运作的思路、方法和效果,以及民间手工技艺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规律。研究发现,调研是洞察文化内核与技艺特质的必要途径,传播是搭建互信平台的有效渠道,再设计是化“死”为“生”的关键所在,情景营销是民艺再生的消费语境,品控是品牌建构的基本保证,以上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民间手工技艺从调研、传播、再造到品牌的“再生”模式。

关键词  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现代活化;自然造物;民艺再生

引用本文格式  黄辉.民间手工技艺“活化”模式研究——以“自然造物”团队为例[J].创意设计源,2021(6):43-47.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Activation" of Folk Handicraft Skills

-Take "Natural Creations" Team as an Example

HUANG HUI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ractice cases of "natural creation"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regards their "reconstruction"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and probes into their operation ideas, methods and effects,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law of traditional art in contemporary tim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research is a necessary way to get an insight into the core of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kills, communication is an effective channel to build a platform of mutual trust, redesigning is the key to turn "dead" into "alive", situational marketing is the consumption context of "folk art regene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brand construction. The above factor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form the "regeneration" mode of handicraft craftsmanship from research, dissemin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o brand.

Key Words  traditional folk handicraft;modern activation;natural creation;folk art regeneration.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逐步深入,文化创意产业日渐兴起,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整个社会对地域特色产品的市场需求在不断提升,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使命,民艺“再生”成为新的时代命题。至于如何“活化”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不同的价值取向形成了 3 种不同的践行方法:(1)让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保持“自然”状态,注重原汁原味的表达。以原生态的材料、形式和功能进入现代市场,如杨柳青年画、凤翔泥塑、传统银饰、宫廷小吃等都有不错的销路,但对那些不再适用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其经营现状并不理想。(2)作为文创资源,侧重于对传统艺术符号和形式的消费。一般借用于传统的制作技艺或对传统艺术符号进行提炼、创新,比如将苗绣或蜡染图案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中,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装饰产品。但消费者对其背后的寓意和文化了解并不深入。(3)兼顾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性和实用性,通过“再造”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如“自然造物”团队①创作的“大过中国节”系列项目,将节日美食和其背后的故事进行整合,通过营造节日情景的方式进行传播与行销,让消费者在传播情景的过程中感受节日的氛围,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感知节日的美好,進而通过消费过程,产生对传统节日情感与文化的认同。

相对而言,第一种方法比较被动,其传承的主体主要是传统手工艺匠人,他们在传承优秀技艺的同时也被惯习所限制,很难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去完成民艺“再生”。第二种方法最为激进、也能最快变现。文创产品设计的主体主要是接受了现代艺术教育的设计师,他们对形式背后的文化并不热衷,甚至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缺乏深入的了解,擅长用现代审美的视角对传统的艺术符号和形式进行“再设计”,所以往往能依靠作品的“新意”赢得市场,但由于缺乏文化深度而难以持久。第三种方法最为稳健,但也应用最少。因为需要对文化和市场进行深耕,具有推行速度慢、对主体综合能力要求高、变现周期长等特点,故而很容易被追求“利益至上”的群体所摈弃,只有少数既有文化自觉性又有多元知识背景,既热爱传统文化又深谙品牌之道的“另类”在坚守。第三种方法即是“自然造物”团队的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延续工艺、发展经济,还可以复兴文化,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循环的消费生态系统。因此,系统地研究“自然造物”团队的“活化”过程,以整体的视角来审视和辨析文化与技艺的“再发现”在其“活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再设计”作用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切入点和方法,以及掌握品牌建构的要点和情景营销的具体策略,对正确理解“自然造物”团队的运作模式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活化”基础:民间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再发现

根据“自然造物”团队的回顾,“2013-2020 年,自然造物在路上跨越了 50 万公里,拜访了 1 000 多位民间手工艺人,拍摄了 200 多部纪录片, 30 多万张照片,完成‘民艺再造项目 20 多个……”[1]1。正是这种深入田野间“再发现”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举动,让“自然造物”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构成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活化”的基础。按照调研的深入程度和“活化”的需要,“再发现”又分为体验性调研、调研后的优选以及民间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再传播”三个层次。

(一)体验性调研

体验性调研是实现文化和技艺“再发现”的重要途径。“自然造物”团队强调对民间文化、民俗民艺以及在地风物的调研,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和创作素材,也是对调查主体的在地文化体验。通过转换角色,以当地人的视角感受在地的独特风物、技艺传承以及承载的价值观,才能更深入地去体悟当地匠人的造物思想和情怀。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为“活化”积蓄力量的过程,只有深入感受在地的文化氛围,理解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源流与特征,才可能对其产生内在的欣赏和认同;只有面对垂垂老矣却仍坚守传统手工技艺的匠人,才可能体会其可贵之处和即将消失的无奈;只有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现状与困境,才可能对其当下的发展产生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显然,这种体验性调研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外来者”视角的局限,重新发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下文化、经济、审美等不同层面的定位与价值,也能规避那些流于形式的商业性调研所带来的弊端。商业性调研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和各种艺术符号沦为其开发的工具,很难让设计师产生心理共鸣,因此,也达不到文化传播的深度。

(二)调研后的优选

民间手工技艺的“活化”既是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和现代潜在消费者的“再发现”过程,也是对两者进行优选匹配的过程。这里涉及到两个对象和两个环节。从对象来看,其一是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特征、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再发现”;其二是对当下潜在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这构成了第一个环节。第二个环节是对符合潜在市场需求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筛选,为更为关键的“再造”环节做铺垫。“自然造物”团队充分认识到近些年文旅市场在利益驱动下的纷杂乱象,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再造”大多缺乏深入的调研,也没有契合当下生活的需求,只是单纯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旅游市场,在形式上模仿传统样式,制作上也多粗制滥造,缺乏文化内涵和实用性,很难满足现代消费者在精神与功能上的需求。而建立在传统文化、民间手工技艺和潜在消费者上的优选与匹配,可以为“再创作”提供明确的导向,同时也可以尝试更为多元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市场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民间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再传播”

“再传播”是指创作团队通过媒体,将调研和优选的信息传播给大众的过程。“再传播”可以让更多的群体通过“自然造物”团队的视角,重新发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美,以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比如,通过“自然造物”团队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矩阵,对调研的信息进行定期发布,吸引了大批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手工达人,使他们重新发现传统技艺之美,并以这些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手工达人为核心,形成以共同爱好为特点的虚拟社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些没有任何营销信息的传播,似乎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化传播活动,但如果从“活化”的角度看,民间传统文化与技艺的“再传播”,实际上是非常有利于“自然造物”团队品牌个性的形成、信任度的提高以及潜在消费群体的培养,是“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因此,体验性调研是民间传统文化与技艺“再发现”的有效途径;调研后的优选是对该技艺的特质和潜在消费群体的预测性匹配;“再传播”行为则是共享“再发现”,并培育潜在客户的有效措施。三者分别从创作素材、动机、导向和市场等维度为“再造”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二、“活化”关键:从“自然”到“再造”

如前文所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需要大量的前期铺垫,但关键在于,能否在此基础上通过策划和设计实现“再造”,让处于传统农耕文明中的各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重新走向市场。“单纯的调研、传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实实在在做些事来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和技艺。复兴传统工艺靠的是传承和创新,现代人要用现代的思维和方法去思考、去实践,我们需要找到新的切入点。”[1]2具体而言,就是首先要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特质和消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力,要确保“再造”后的产品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被人喜爱和接受;其次要与传统匠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确保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能通过匠人之手得以物化。

(一)市场洞察与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再造”

自古以来,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就是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不同的社会需求催生出不同的手工技艺,也塑造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依附于传统农耕文明的许多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已处在消失的边缘,其自然发展的态势显然很难适应当下的环境。现代介入者能否在保留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为主要文化特征和工艺特点的前提下,基于对市场的洞察,通过设计的“再造”使其回归现实生活,这关乎到其“活化”的成败。因此,这就要求创作者要以当下的消费者为中心,审视全球化、城镇化扩张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以及娱乐文化对民众的情感归属和文化认同引发的危机,从而为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提供良好的思路和方法。

以“自然造物”团队执行的“铁艺新生”项目为例,团队发现当地铁匠铺的主要产品依然是传统的实用器具——菜刀和农具,市场也因为被工业化产品充斥而日渐萎缩,不仅后继乏人,而且现有的匠人也因年纪太大,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如何将这一工艺“再造”成为现代需要的产品?如何通过设计对其进行文化赋值?显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经过大量的调研,团队看到当时的手工艺消费市场推崇具有匠人精神的个性化产品,日本的铁器就被视为典型而受到市场的追捧,其背后既有身处快节奏社会的人们对传统慢生活的向往,也有消费升级后对日用器物提出了超越实用功能之外的审美,甚至是文化消费的需求。这促使创作团队将潜在消费者锁定为有消费能力和审美需求的饮茶群体,创作出符合现代茶道审美的实用茶器,受到了市场的好评(见图 1)。这种“再造”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这一瀕临消失的传统技艺在现代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让“铁艺”以全新的面貌融入当代生活,使人们体会到这些手作器物的美好与人文温度,愿意欣赏并接纳它们。其次,手工艺人通过市场的认可也找回了往昔的荣耀和可观的经济回报,更多的年轻人和设计师也开始愿意学习和了解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化解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失传的危机。传统匠人和现代设计师的协作形成了新的传统,成功地完成了“活化”的转型。

(二)传统匠人与设计师的沟通影响着“再造”的实现

如果说市场洞察与技艺“再造”决定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活化”的方向是否正确,那么传统匠人与设计师的沟通,就直接决定了其“活化”是否能够顺利落地。在“活化”的过程中,传统匠人和设计师通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设计师擅长了解当代市场的动向,也能提出符合当今需求的方案,但却对传统工艺知之甚少;传统匠人能熟练掌握技艺,但却对新的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并不敏感。正如“自然造物”团队在“铁艺新生”项目初期遇到的问题一样,“大部分设计师对打铁工艺的了解几乎为零,而老铁匠们又往往无法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不要说碰出成熟的产品,大多数时候连正常的沟通都成问题。”[1]202其结果就是,设计师拿着一堆设计稿不知如何下手,而传统匠人则望着设计师不知所措。作为应对的办法,设计师要意识到与传统匠人沟通的重要性,要了解基本的传统材料,尊重传统技艺加工的制作规律,并赋予器物好的故事,想办法保留传统工艺的特色和人文精神。同时,还应该重点考察当地固有的产业结构,关注日后商业量产的可能,将生产环节交给在地的企业。通过市场驱动,一方面可以吸引年轻人回乡学艺和创业,促进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有序传承;另一方面还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和经济的生态修复与培养。这里的关键是要厘清“活化”模式中各角色的定位和职能,理想的状态是各司其职且能协调配合,设计师或艺术家能创作出市场需要的作品;传统匠人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产品;在地企业能建立完善的品控和供应体系。

三、“活化”保障:品控+整合

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活化”的重点体现在“活”字上,即在前者的基础上要实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活态发展。从技艺传承来说,要有手工艺人和设计师愿意了解和传承这门手艺;从消费市场来说,要有消费者真心喜欢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并能欣赏这些手工技艺的独特功能与审美价值,产生持续购买的行为;从生存状态来说,要能进入人们当下的生活场景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对象。所以,这种“活化”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必然不是“博眼球”式的求新、求奇、求美模式所能达到的。这就给“活化”提出了一个较高要求,一方面,在“活化”的过程中能否兼顾文化、产品、经济、市场、审美等多方面的因素,并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使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生活和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相对有利的发展位置;另一方面,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如何确保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兼具个性的同时仍然保持一致的品控。

(一)品控:是“活化”核心中的核心

在“自然造物”团队“活化”的成功案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品控的严格要求,并将做好品控视为“活化”过程核心中的核心[1]257,这对塑造“自然造物”团队良好的品牌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高品质只是市场竞争中最基础的要求,但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由于手工作业的不可重复性,以及市场利益带来的诱惑,很难持续保持这一标准。比如,因“舌尖上的中国”而火遍全国的章丘铁锅,因具有纯手工锻制等特点,而被市场追捧。但由于市场缺口太大,行业缺乏一致的质量标准和监管,在利润的刺激下,大量劣质品和假冒品进入市场,直接导致章丘铁锅口碑的崩塌,最终没能实现持续“活化”的效果,而对品控的失控是其“活化”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除市场利益的刺激之外,品控的难度还在于手工行业自身的特性,几乎大部分需要“活化”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境况都不理想,否则也不需要“活化”或“再造”。如何让这些原本规模小、标准不统一、存活困难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重新进入市场,特别是量产时保持稳定且高质量的标准是较大的挑战,也是制约此类手工技艺能否“活化”的关键。为了解决以上困境,“自然造物”团队在品控上,一方面通过对手工艺人进行专业培训,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产品的材料选择、质量标准进行规范,使之达到市场化的标准;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地方企业的优势,通过商业合作将品控问题转嫁到当地企业的管理中去,既解决了各个环节需要亲力亲为的难题,又促进了地域经济的发展。当然,稳定且高质量的品控只是保障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活态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更高层面是应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从文化、历史、艺术等多维角度,整合优势资源,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活态、可持续发展。

(二)整合:打造“活化”的持续竞争力

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过程绝不是单纯的技艺传承与物质生产,而是一个整合文化、产品和产业链优质资源“再造”的升级过程。

1. 文化与产品的整合

注重文化和民間传统手工艺品的整合是“自然造物”团队“活化”模式的特色,也是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得益于前期体验性调研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与文化的深入挖掘,也出于对当下消费者倾向文化消费的洞察,“自然造物”团队在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活化”的过程中注重对产品的文化赋值。以 2007 年开发的“龙粽”为例,通过设计将龙舟、香包、粽子等文化元素整合到包装和产品中,让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停留在食品消费层面,而是通过包装的开启和摆放、产品的食用等行为体验到端午节划龙舟、戴香包、食粽子的节日情景,从而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体验感和认同感。

2. 产业链优质资源“再造”的整合

“自然造物”团队“活化”模式的另一特色,是能够围绕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活化”,有效地整合在地的历史文化、设计、生产、包装、传播以及营销等全产业链,为不同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量身打造其发展方案,这可能是“自然造物”团队最难被模仿和复制的地方,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由于每一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和市场环境,因此,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单靠生搬硬套是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以“自然造物”团队 2013 年的“善果”为例,最初从松阳县沿坑岭头村的金枣柿手工艺“活化”入手,深入挖掘在地的历史文化,并从制作工艺、包装创作、运输存储、营销预售等环节进行统一的策划,唤起城市对乡村文化、手工技艺的关注,打通了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活化”过程中生产与消费、传播与受众的障碍。其结果不仅是让制作柿干的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传承,而且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善果”的价格由以前的 10 元一斤上升到近80元一斤。同时还带动了如造纸、建筑等其他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回归,也吸引了在地年轻人的创业热情,有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乡村振兴。

四、结语

面对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既不应该一成不变、任其自然消亡,也不应该唯利益至上,采取杀鸡取卵式的商业开发。“自然造物”团队的“活化”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将手工技艺的深挖与商业拓展结合在了一起;将传统匠人的技艺与现代设计师的创意结合在了一起;将在地的特色符号与全球化的市场结合在了一起;将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消费文化的培育结合在了一起。注重生态消费的深耕,打通不同领域的障碍,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复兴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事业中来,推动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现代化发展、乡村经济的振兴和区域品牌的建构,以及文脉的有序传承。总体而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从“自然”到“再生”,是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演进,也是一个系统运作的过程,我们只有紧跟时代,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才能为民艺“再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注释

① “自然造物”是一个致力于发现、记录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通过对民间传统手工艺进行再设计,使其重新进入市场的专业创作团队。其总部在杭州,拥有十几位专职创作人员。在2013-2020 年期间,成功策划并创作了“善果”“土城糖帮”“黑竹”“大过中国节”等20多个项目,在设计界、民艺界和传播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金坚.《民艺再生:发现中国在地之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黄辉

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活化
大别山精神在红色小镇打造中的传承与“活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基于艺术教育体验的文脉活化与空间改造研究
如何活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活化”历史人物,打造“乐学”文言文课堂
保护与发展:民族村寨活化的空间途径
“活”化英语思维,期待会在一瞬间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活化”课堂,让英语教学更精彩
微波辐照活化未燃煤矸石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