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朱鹏飞
摘要:地域文脉的活化需要通过展示来重新让人们认知,唤起曾经的文化记忆,而基于艺术教育体验的文脉活化更是注重在活化过程中人的再教育功能,通过空间改造的手段,在引起人们历史符号认同感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所传达的公共艺术教育体验,本文立足于探讨这一实现的具体手段。
关键词:艺术教育体验;文脉;活化;空间改造
一、艺术教育体验导向下的文脉活化
现存的诸多地域空间具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或者文化依存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许多地域空间、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失去其原有的属性意义,这就是传统文脉的断层与消逝。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讲,文脉可以认为是某一地域性内的时间、空间和人文等诸多要素之间的联系和对话。时间的消逝和元素的不断更迭可以减弱甚至消亡这种曾经极具符号感或是极具特色性的“关系”和“对话”。如何将这些关系进行重新梳理、解读而变回具有特色性的新标识是具有重要的“重生”意义,这种意义就可以被概括为“文脉的活化”。活化就是对原有文脉的延续或嫁接,从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活化的过程可以以经济、科技、人文等不同的方面为主体,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活化都必须涉及到展示的问题,因为活化的过程必须伴随一种诉说式的表现形式来阐述所要活化的文脉。艺术教育体验引导下的文脉活化是指以某一种文化的公共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复兴与重塑,传达的是某一空间在特定时期内的文化符号性和文化关联性,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来让人们回归到曾经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
二、文脉活化与空间的能动性改造
文脉的活化需要唤起空间的建筑符号语言,原始空间往往经过很长时间之后丧失掉原有的符号特性,而新功能性的介入需要原有空间随之进行新的能动性改造。艺术教育体验导向下的文脉活化是以展览展示空间教育为主体,多维度其它互动体验为补充的空间改造活动。改造的过程中要体现地域性特、文化符号性和传承性,注重文化展示的主题性、信息性以及与参观者的互动体验性。空间改造对文脉活化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于文脉的延续和对文脉的嫁接两个方面。所谓文脉的延续是指在原有文脉地域的周围延续该文脉的发展形态,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延伸发展,将原有的点状文脉扩展为线状甚至面状。文脉的嫁接只是在原始建筑空间中进行文脉的发掘和演绎,在原有文化脉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设计思维导入而成为具有新生命力的象征性事物,当然,这种嫁接不能够天马行空,必须是对于原文脉准确解读基础上的再演绎,并且演绎出来的新符号与原有文脉之间有较为强烈的关联性,没有文化的冲突与抵对。
三、空间改造中实现文脉活化的实践方法
关于文脉延续的空间改造我们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三雕传承基地华龙徽雕艺术园的改造设计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华龙徽雕传承基地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该基地原有占地24亩,以生产功能、观摩展示功能为主,同时肩负着一定的以艺术教育为主的展示学习功能,由于展示和生产的扩大,原来位于其西侧的21亩工厂也纳入传承基地的整体规划中,通过建筑空间改造和重组,形成一个整体的、具有以艺术教育体验为主的徽州三雕展示基地,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保护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新的规划以4A级工业旅游园区为标准,在原有的空间功能基础上强化参观游览、购物、民宿、传统徽州园林建筑等体验活动,使整个空间变得具有文化性、趣味性、知识性、现场体验感等,参观者能够在古色古香的三雕世界里理解、发扬三雕艺术,使其身临其境地融入到徽雕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整个园区的重新改造以厚重的徽州文化为背景,保留了原来具有浓重古徽州特色的文化和建筑符号,并在这些符号周围增添改造了新的符号形式,如古色古香的徽雕大师工作室就是借助原有徽州民居的建筑形式,融入现代的生活尺度,从而形成了新的徽雕建筑样式,重现徽州古建筑的意境之美,重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画卷式园林美景,在所听、所见、所闻、所感的过程中了解徽雕的艺术和文化特性,构建一个融入徽州风情、历史传承和工艺魅力的非遗活化艺术体验空间。关于文脉嫁接的案例我们以德国德绍的殡仪空间改造为例,该建筑建于1910年是原德绍地区的火葬场,逝去的人在这里开追悼会以及火化,整个建筑格局中轴对称,由于年久失修,德绍地区新建有其它的新火葬场,这个旧建筑空间就成为废墟,本改造项目就是在现有状态下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来定位它的新的功能意义。由于这个火葬场目前周围和南面仍然是德绍的主要墓地区,因此在文脉嫁接的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严肃感和纪念性意义,在展示的过程中如何定位展示的内容成为能否活化其文脉的根本内容,最终在该文脉的策划延续了纪念堂的作用,而创新的意义在于不再是纪念逝去的人,而是在内部空间进行德绍区域曾经逝去的建筑物,将曾经为该地区人们服务过的消逝的建筑图像、模型、建筑细部或是碎片等进行展示,如此一来就与周围的墓地空间有机的结合,都是纪念曾经生活在这个美好地方的人或物。建筑底层的地下空间改造成影像放映空间,内部原来的中庭空间加设了两个玻璃盒子空间和一个二层的廊道空间,丰富了内部空间的流线,整个空间便成了逝去的建筑艺术体验空间,教育和告知人们曾经建筑空间中所承载的人和事,使原有的空间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
结语:艺术教育体验引导下的文脉活化需要在原文化背景的深层次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与当下的“对话”结合,空间改造的手段可根据文脉内容的需要进行延续或嫁接,以此来放大所展现出来的内容的符号性意义,从而使人们在环境沉浸的过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范凯熹著:《设计艺术教育方法论》,岭南美术出版社,1996
[2]翁震宇著:《美术教育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3]冯节著:《展示设计》,上海画报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