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孙连庆,胡粒山*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医院,新疆 伊犁 834700;2.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近年来,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癌性疼痛是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慢性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对患者癌症治疗信心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针对癌性疼痛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在癌症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癌性疼痛治疗的三阶梯药物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部分癌性疼痛患者疼痛症状未能有效缓解,且所服用的止痛药物易引发呕吐、恶心、便秘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在癌性疼痛治疗上,中医疗法包括外治与内治,其中中医外治法在癌性疼痛治疗中优势明显,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小、止痛效果好等优势[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痰瘀互结型癌性疼痛患者经中药外治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疼痛寻找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痰瘀互结型癌性疼痛患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两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含男24例、女18例,年龄28~78岁,平均年龄(53.67±3.84)岁;NRS评分2~9分,平均NRS评分(4.58±0.73)分;疼痛部位:四肢痛14例,腹痛12例,胸胁痛10例,背痛1例,腰痛5例。对照组含男25例、女17例,年龄30~76岁,平均年龄(53.49±3.90)岁;NRS评分2~9分,平均NRS评分(4.62±0.68)分;疼痛部位:四肢痛12例,腹痛11例,胸胁痛8例,背痛2例,腰痛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依据《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年版)》[3],采用数字评分法(NRS)结合问诊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从0~10选择代表其疼痛强度的数字,无痛记0分,轻度疼痛记1~3分,中度疼痛记4~6分,重度疼痛记7~10分。中医诊断参考《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痰瘀互结型诊断标准:身重困倦,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皮肤有瘀斑;恶心呕吐,纳呆,大便干燥,脘闷;舌质淡,舌苔白厚,脉沉涩。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预计生存期>3个月;③参与本研究前已停止放化疗;④无止痛药物滥用史;⑤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非癌性疼痛;②伴有各脏器严重功能障碍;③精神异常,无法配合治疗者。
对照组口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NAPP PHARMACEUTICALS LIMITED,国药准字:J20140124)治疗,5 mg/片,1片/次,2次/d,连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外治,使用通络三生饮涂抹体表疼痛部位,通络三生饮组方:蟾酥10 g,当归、冰片各15 g,制没药、生川乌、生半夏、丹参、生草乌、制乳香各30 g。将组方中药物加入1 000 mL75%酒精后放置于封闭容器中浸泡,于10~20 ℃环境下密封15 d做成酊剂。涂抹前检查疼痛部位皮肤组织是否完好,随后确定疼痛点,使用棉签沾取酊剂涂抹于皮肤表面,涂抹范围通常超出疼痛部位2 cm,在涂擦过程中需注意动作缓慢,均匀涂擦,3次/d,连续治疗7 d。若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爆发痛,可采用经皮下注射盐酸吗啡注射液。
①疼痛缓解率:依据WHO疼痛疗效评级按标准及NRS法评估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完全缓解:疼痛感消失,NRS评分下降至0分;部分缓解:疼痛感明显减轻,睡眠正常,NR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50%~75%;缓解:疼痛感减轻,但仍存在明显疼痛,无法正常睡眠,NR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幅度<50%;进展:疼痛感未缓解,甚至加重。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②止痛情况:于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评估疼痛间隔时间,疼痛间隔时间指疼痛开始时间至再次疼痛时间;③中医证候积分:于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评估身重困倦、皮肤有瘀斑、恶心呕吐、纳呆、大便干燥、脘闷等症状改善情况,采用0、1、2、3分评分法,分别代表无症状、轻度症状、中度症状、重度症状,总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④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便秘等。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总缓解率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缓解率比较 [n(%)]
两组治疗前疼痛间隔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疼痛间隔时间较长,中医证候积分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间隔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恶心呕吐2例,便秘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90%(恶心呕吐2例,便秘3例)。
癌痛具有神经病理性疼痛与伤害感受性疼痛两种特点,属于混合型疼痛。癌症患者对癌性疼痛的恐惧感更胜于癌症本身,长时间疼痛可引发患者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变化,加剧了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甚至造成病情恶化。临床针对癌痛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应用效果更为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需采用高剂量止痛药,易加重不良反应。
中医学将癌性疼痛归结为“痛证”范畴,《临证指南医案》记载:“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认为癌性疼痛病机在于患者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或饮食内伤等损伤各脏腑功能,致使气机无法正常升降,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凝聚呈肿块后发生疼痛[4]。此外,由于患者患癌时间较长,正气受到损伤后无法驱邪外出,造成气血亏虚,无法濡养肌表、脏腑、经络而产生疼痛[5]。通络三生饮属自拟方,具有通络止痛、化痰散结之效,方中生川乌、生半夏、生草乌为君药,其中生川乌为辛热有毒之品,可祛风除湿止痛;生半夏祛痰散结;生草乌温经通络、散寒消肿止痛;三者虽均为毒性药物,但在外治中可起到相交、相激的作用。当归、制没药、丹参、制乳香为臣药,其中当归可活血补血;丹参祛瘀止痛;制没药及制乳香为辛香走窜之品,可增强君药的活血化瘀止痛之效。蟾酥、冰片为佐使药,可化痰散结、活血止痛,起到引经透皮之效[6-7]。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疼痛缓解率较高,治疗后疼痛间隔时间较长,中医证候积分较低,表明与单一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相比,联合中药外治可有效提高疼痛控制效果,减轻中医证候。《理瀹骈文》记载:“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通过将药物从体表作用于深部病变,可加快药物起效速度,达到缓解疼痛、延长止痛间隔时间的目的,且药物外用利于减轻口服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8]。
综上所述,中药外治联合盐酸羟考酮治疗痰瘀互结型癌性疼痛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疼痛缓解率,充分显示中医药在防治癌性疼痛中的特色及优势,有助于丰富中医药防治癌性疼痛的理论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