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单纯切开术与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对肛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2021-01-11 11:50易清秀
中外医疗 2020年33期
关键词:创口肛瘘瘘管

易清秀

江苏省溧阳市中医医院,江苏溧阳 213300

相关研究表明[1], 作为肛肠科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肛瘘主要发生在患者肛门直肠附近,该病患者多数伴有肛门瘙痒、 肿痛以及流脓等不适症状。 多数情况下,该病患者痛感不明显,脓液在患者管腔内出现淤积与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胀痛;脓液流出后患者痛感有明显缓解。 该病的致病因素相对较为复杂, 肛周脓肿、肛门裂感染、溃疡性大肠炎、直肠肛门损伤以及会阴部手术等均有可能导致该病出现, 从而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2]。 据不完全统计,肛瘘在临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约为2.56%,在肛肠科疾病中,该病发病率仅次于痔疮,因此,有效提升该病的治疗质量,对我国人民群众健康的合理保障具有积极价值[3]。 相关研究表明,肛瘘瘘管走向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且其外口联通数量相对较多,会对肛门括约肌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加大治疗难度。 传统疗法主要采用肛瘘单纯切开术对该病进行治疗,然而,实践表明该疗法的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4]。 研究指出,在手术过程中,施术者不仅需要对患者病变组织进行彻底切除, 又要避免对其肛管内外括约肌造成损伤,因此,造成治疗难度的大幅提升。 针对这一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医疗人员提出了保留括约肌挂线术的治疗构想[5]。 该次研究在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期间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肛瘘患者中随机选取50 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在肛瘘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肛瘘单纯切开术与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对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将研究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肛瘘患者中随机选取5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列表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男性15 例,女性10 例;年龄24~55 岁,平均年龄(37.52±3.47)岁;病程1~8 个月,平均病程(5.01±0.66)个月。 研究组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龄25~57 岁,平均年龄 (38.21±4.02) 岁; 病程2~10 个月, 平均病程(5.55±0.48)个月。 所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对该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且在研究开始前签订了相应的知情同意书。研究内容已报伦理委员会审批并获得通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低于80 周岁;②患者思维意识正常,无精神类疾病,可以有效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沟通;③患者无其他重大器质性疾病。

1.2.2 排除标准 ①患者患有高血压、 心脏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②患者无法有效进行主观意愿的合理表述; ③患者家属对研究内容表示异议或无法有效完成后续治疗的随访与调查工作。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肛瘘单纯切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主要治疗内容如下:在手术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小剂量麻醉,待麻醉药物起效后,帮助患者取侧卧体位,对患者手术区域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消毒完毕后,使用探针或亚甲蓝注射从患者肛瘘外口沿瘘管向内部进行深入探查, 以便有效明确瘘管走向情况, 从内口进行瘘管穿出。 针对低位肛瘘患者,对其进行放射状切开,针对高位肛瘘患者,对其外扩肌管道进行放射切开。 同时,在高位肛瘘患者治疗中,采用橡皮筋进行结扎处理,手术完毕后,使用0.5%的替硝唑对患者创口进行消毒处理,1 次/d。 按照常规治疗方式对患者定期进行换药干预,避免患者创口出现细菌感染情况,直至创口愈合为止。

1.3.2 研究组采用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对患者进行治疗主要治疗内容如下:术前麻醉、体位引导以及常规消毒等内容同对照组。 手术进行前,对患者肛门进行指诊并做好相关检查的落实, 以便有效实现内口位置的合理确定,并进一步明确瘘管与括约肌间所具有的关系。 在手术过程中,将探针从肛瘘外口进行探入,若患者无外口,制造人造外口。在患者瘘管内口上方0.5 cm 至括约肌下方0.5 cm 处做一切口, 将黏膜与内括约肌头部进行切开,同时切除患者括约肌内口位置的病灶,彻底清除患者感染与坏死组织。 针对肛瘘高位情况的患者,沿括约肌向上进行探查并进行搔刮处理, 做好引流管的有效置入。 随后,在患者原外口与支管位置做小切口,并进行橡皮筋的挂入,同时确保橡皮筋的松弛连接,以便持续进行引流。 术后药物使用方法同对照组,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内口创面情况进行观察,待创面愈合颜色变浅时对引流管进行取出, 随后换药直至患者创口完全愈合为止。

1.4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创口愈合用时、术后肛门功能评分、 术后复发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治疗效果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可以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治愈为临床症状消失且创面完全愈合;显效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仅存在轻微瘙痒情况,且创面愈合良好;有效为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流脓与肿痛情况改善但创面未有效愈合; 无效为临床症状无改善情况。 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患者肛门功能情况选取Wexner 量表进行测量,量表满分4 分,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肛门功能性越差。 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尿潴留、漏液、漏气以及感染等。

1.5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 高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2.2 研究对象术后创口愈合用时对比

研究组创口愈合用时 (26.51±2.12)d 短于对照组(34.21±1.9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45,P<0.05)。

2.3 研究对象术后肛门功能评分对比

研究组术后肛门功能评分(1.41±0.21 分)低于对照组(1.96±0.05 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22,P<0.05)。

2.4 研究对象术后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术后复发1 例,复发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6 例(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3,P<0.05)。

2.5 研究对象术后并发症率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率12.00%低于对照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对比

3 讨论

作为肛门直肠疾病之一, 肛瘘在我国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相关研究表明[6],该病瘘管情况相对较为复杂,多数情况下, 患者瘘管可在肛周多个间隙间进行穿插并伴有死腔情况,从而不利于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患者健康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研究显示[7],在肛瘘治疗过程中,患者瘘管内容分布在肛管高压区,是导致该病治疗迁延的主要问题,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有效确保对患者病灶的完全清除, 以便避免患者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 同时,为了有效推动该病患者治疗效果的优化, 医疗人员应对患者手术方式进行合理地探索与创新。

传统手术治疗主要采用肛瘘单纯切开术对患者进行干预,然而,经过长期实践,该方法需要对患者括约肌进行切断,导致患者创伤相对较为严重,进而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8]。 同时,相关研究表明,患者肛瘘原发灶多为感染后的导管与肛腺,治疗过程中,若无法对其进行合理干预, 则其在受到感染物质影响后极易导致病情的反复,不利于患者健康的维系。 经过全面分析,研究人员指出,在肛瘘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保留括约肌挂线法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刺激与引流的目的,从而实现患者括约肌的有效保护,有利于促进瘘管的闭合[9]。 同时,挂线法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实现患者瘘管的有效疏浚,进一步确保瘘管内部的清洁,有利于避免疾病出现复发情况, 对于患者健康具有积极价值[10]。 陈伟等[9]研究得出,观察组患者术后20 d 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3% (5/43), 对照组为27.91%(12/43)(P<0.05), 术后观察组出现肛门功能失禁发生率为13.95%(6/43), 对照组出现肛门功能失禁发生率为23.26%(10/43)(P<0.05)。 患者出院6 个月复查,对照组肛瘘形成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与该文研究相似。

该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研究组术后创口愈合用时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肛门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率12.00%低于对照组36.00%(P<0.05)。说明与肛瘘单纯切开术相比, 采用保留括约肌挂线术可以有效实现患者治疗效果的合理优化, 同时实现术后病情复发与并发症率的有效降低, 对于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与价值。

综上所述,在肛瘘患者治疗过程中,为有效推动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合理优化, 医疗人员应依据患者实际情况积极做好保留括约肌挂线术的合理应用。

猜你喜欢
创口肛瘘瘘管
比缝合更好的创口封闭方法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改良型创口贴
小伤口都能用创口贴 ?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改良扩大根治术治疗合并感染的先天性耳瘘管48例观察
肛瘘相关性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