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晋
(绥中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 绥中 125200)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急性以及慢热性的特点,当牛群感染此类疾病之后,除了有精神抑郁外,还会出现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等突发情况,从而进一步导致瘫痪、肺气肿以及流产等问题[1]。另外,此类疾病不受季节的限制,会给养牛产业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因此,相关人员需要掌握其流行特点与诊断方式,通过综合手段科学防控,方能有效避免经济损失。
牛流行热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且传播速度较快,一般情况下能够在2~4 d迅速扩散,致使养殖场内的牛群全部被传染,进而形成流行性的特点。此外,在初春以及秋冬季节气温发生骤变,以及吸血昆虫盛行时期,该病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发病特点。虽然牛流行热具有高感染率的特点,但死亡率较低,通常呈良性经过,病程持续2~3 d。最易感染牛流行热的群体为黄牛和奶牛,且在年龄3~5岁群体当中的发病率较高,而在犊牛以及大于8岁的牛群当中则比较少见。母牛在妊娠及泌乳期间,感染牛流行热的几率比较高。
牛流行热不仅不受季节的限制,而且牛群的品种、性别以及日龄也不会对此类疾病的传播带来较大的影响。病牛是牛流行热传播以及扩散的主要原因,所以当牛群得到治疗之后,还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隐性的感染风险。在通常情况下,此类病毒会潜伏于机体的呼吸道黏膜上,并长期存在,还会利用呼吸道物质的分泌活动,流入空气中进行传染。研究人员发现,病牛高热期的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当温暖季节吸血昆虫频繁活动,通过吸血昆虫的叮咬,病毒进入体内增殖,也会导致群体发病,引起病毒血症和体温升高等,随着吸血昆虫被消灭,流行病也终止。
高产奶牛、低龄犊牛以及重胎牛症状较严重,临诊表现突发高热,体温在40℃以上,可持续2~3 d。病牛呼吸急促,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后躯僵硬,四肢不稳,或卧地不能起立,强行驱赶可见跛行。泌乳牛产奶量急剧下降甚至停止,妊娠牛可发生流行或死产。低龄犊牛精神高度萎顿,身体瘦弱,呼吸促迫,常发出苦闷的呻吟声。重症肺气肿,全身性皮下气肿。
根据病例的热期较短,死亡率低,以及有明显的呼吸迫促症状,结合病例中存在的关节炎,甚至瘫痪等情况,初步可判定为牛流行热。确诊可通过病料中的特异抗原查验,进一步验证初判结果。
由于现阶段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可通过加强环境检查,并结合牛群的实际情况,坚持“对症下药”的理念,运用高效药物实施防控。为了帮助机体尽快恢复体能,预防疫病扩散,可用5.1%的复方葡萄糖生理盐水、维生素C、安钠咖、黄芪多糖和抗生素等药物,起到强心、解毒、抗炎和镇静等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疫苗的使用是现阶段实现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养殖场需要结合疫病的感染特点,及时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同时,技术人员还需要对疫病的突发事件进行预测,提前准备好相应的疫苗产品,为防控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实施免疫工作时可以使用哈维科牛流行热灭活疫苗对养殖场的牛群实施皮下接种,并按照牛群不同的生长时期,来决定相应的注射计量以及接种周期。
在日常的养殖活动中加强对于饲喂工作的管理与牛群的护理,不仅有助于减少牛流行热的传播,还可以降低整体的流行率,为疫病防控以及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
建立和完善场区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为养殖场的良性发展提供明确的经营战略目标以及指导方向,还可以实现对牛肉以及牛肉制品的规范化管理,在防控疫病的基础上,保障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提高饲料管理水平,注重日常营养供应。在牛群养殖过程中,当饲料当中的营养成分不能满足机体的生长需求,或者精饲料与粗饲料并没有按照科学配比时,就会导致牛群的抵抗力水平较低,从而引发牛流行热问题。
良好的卫生环境是牛群健康生长的基础保障,为了能够有效阻断疫病的传播,养殖人员应及时开展场内外的消毒工作,从而达到灭源保增长的效果。
养殖人员对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加强养殖人员的疫情防控意识,不仅能够保障养殖场的稳步运行,还可以强化场区的检疫效果。
牛流行热是影响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养殖人员需要结合自给自足的原则实施饲喂工作,避免由于外来品种的进入而带来的疫病扩散问题。此外,还需加强对牛舍的管理以及消毒力度,改善饲喂条件,并通过完善相应的疫病防控措施,结合有效的检疫手段,加强疫病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