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强
(绥滨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黑龙江 绥滨 156200)
奶牛生产瘫痪是一种相对较为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发生的时间为奶牛生产前后,主要症状为四肢瘫痪及没有知觉。为了降低此病的发生概率,需要养殖场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同时明确此病发生原因,掌握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常情况下,奶牛生产后会出现大量的钙质流失,与其吸收的钙量以及骨骼中含有的钙量相比,流失部分较多,从而引发血钙水平下降,引起疾病的发生。但是此种情况不是导致奶牛生产瘫痪的唯一原因,因为在奶牛泌乳高峰期也存在较大的钙量流失,但是不会引发瘫痪。
部分养殖场会在奶牛的干奶期投喂高钙饲料,使其出现血钙水平升高的情况,对甲状腺产生一定的刺激,分泌出过多的降钙素,从而引发奶牛骨基质的钙化,骨骼中可以进行动员的钙量不足,出现瘫痪现象。奶牛妊娠后期,腹中胎儿生长迅速,同时大量的胎水对胃肠等内脏器官造成一定压力,导致消化吸收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钙量的吸收能力变弱,钙量吸收过少引发瘫痪。
兴奋期是奶牛生产瘫痪发病的第一阶段,患病牛的主要症状是强直以及敏感,同时四肢出现震颤,并且采食量严重下降,部分病例出现磨牙以及头部振摇等情况。患病牛的体温没有明显升高,但是不喜运动,出现较为严重的运动障碍。
患病牛发病的第二阶段称为俯卧期,病牛在下卧过程中通常是胸骨先着地,颈部向肷部弯曲,很难像健康奶牛一样正常站起。患病牛的体温通常低于正常水平,部分病例出现便秘症状,并且存在肛门松弛的情况,患病牛的脉搏相对微弱,心率较正常状态快,一般在80次·min-1以上,部分患病牛的反射机能消失,同时伴有眼部干涩及瘤胃内部积滞饲料等情况。
患病牛发病的第三个阶段为昏睡期,通常情况下患病牛会倒地不起,四肢伸出,与正常伏卧姿势不同。患病牛在这个时期体温会出现降低的情况,相对较为明显的症状在循环系统。多数患病牛呈现出脉搏消失,并且心跳加快,约为120 次·min-1。同时患病牛出现瘤胃膨胀的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无法实现自行恢复,通常会在12~24 h的时间内变得更加严重,直到窒息死亡,部分患病牛会在痉挛状态中死亡。
约有50%酮病病例发生在奶牛生产之后的几天,同时在泌乳期也有一定发生概率。当奶牛患有酮病时,其乳汁、血液以及尿液中的丙酮含量会增多,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会有丙酮味道。如果依照产后瘫痪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虽然效果明显,但是奶牛的采食量依旧较差,在此种情况下需要做好进一步检查,明确其是否患有酮病。如果病牛的患病类型是神经型酮病,在发病初期会有瘫痪的症状出现,临床表现为走路呈麻醉状,之后会发生倒地不起以及惊厥等情况。
如果奶牛患有卧倒不起综合征,虽然其无法正常站立,但是会试着爬行,其四肢依然保有知觉,同时患病牛常见的姿势为蛙式,体温与正常奶牛比偏高,采食量正常,如果利用钙制剂进行治疗,得到的效果较差。如果奶牛患有低血镁症,主要表现是兴奋度过高,同时伴有抽搐,部分病例可见强直性痉挛,利用钙制剂进行治疗后得到的疗效不明显。
针对生产瘫痪奶牛的治疗,主要采用静脉注射钙剂的方式,让患病牛的血钙水平得到提升。常用钙剂为浓度为20%~30%的硼葡萄糖酸钙溶液,具体用量为300~500 mL。由于此种钙剂具备一定的副作用,在开展治疗工作过程中会利用一半的钙剂进行皮下注射,而另一半钙剂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也可以选择使用浓度为10%~2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治疗,具体用量为1 000~2 000 mL,结合10%的氧化钙注射液,用量为100~200 mL,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工作人员应该合理控制注射速度,保持500 mL·10 min-1,仔细观察,避免对患病牛心脏产生过强刺激。
在奶牛生产完成后,需要增加日粮中钙的含量,至少为125 g。可以采用奶牛分娩前补钙的方式,降低发病率。同时养殖人员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奶牛分娩的前一周利用维生素D进行肌肉注射,并且在生产之前进行第1次注射。在奶牛干奶后需要对其投喂低钙高磷日粮,并对钙量做好合理控制,保证不超过60 g,同时钙磷比例要科学,具体为1∶1或者1.5∶1,从而让甲状旁腺的各项功能得到激活,加强对钙的吸收。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容易出现产后瘫痪的情况,为了让患病牛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养殖人员需要对引发瘫痪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了解主要临床症状,与有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之后开展针对性治疗,避免对养殖场造成过多的经济损失,促进养殖行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