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艺术管理》
作者:谢大京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9718-3
出版时间:2016 年8 月
定价:68 元
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艺术产业学科建设逐渐完善并迎来了稳定、长效的发展,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也不断趋向于多技能、多视野和多元化方向。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全新学科,艺术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了艺术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向各个艺术行业输送了大量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因此,研究艺术管理专业属性和探索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对于了解艺术管理专业内涵和促进艺术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由谢大京编著,法律出版社2016 年出版的《艺术管理》,是一部研究艺术管理制度及其实际运行的专业教材,全文主要阐述艺术行业中各组分的管理内容与运行情况,为深入研究艺术管理专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素材。
《艺术管理》共十五章,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阐述艺术管理制度框架研究,不仅分析了发达国家艺术管理模式的特点,还对近年来开展的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进行了大致梳理,其中包括我国文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历程、政府角色定位、制度环境建构等内容。下篇主要围绕艺术管理运行研究而展开,基于宏观制度框架改革的角度,重点介绍演艺团体的管理人员、运行方式,以及剧场管理、舞台管理、资金统筹、演出运营等实际运行所涉及到的管理内容。编者认为宏观制度框架改革是中国艺术行业发展的关键,所以在书中尝试构建出一套有关中国艺术行业管理的研究系统,旨在让读者阅读该书之后,可以对中国表演艺术行业发展整体形势产生基本了解,同时增进对行业现象的深层次认知。
艺术管理是一门以艺术文化市场需求为依据,以现代管理理论观念为依托所产生的新专业,该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的艺术素养、管理经营能力和战略发展目光,符合艺术文化市场需求的现代化艺术管理人才,以及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艺术传媒机构和相关文化部门等工作领域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艺术管理专业基于全面培养、综合提升的教学理念,主要通过艺术经纪、艺术生产、知识产权、广告推广、艺术市场运营等诸多与艺术管理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艺术行业的特征属性及实践规律,并通过大量艺术活动的筹备与策划,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为艺术管理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理论、实践基础。
由于艺术管理中艺术学与管理学的紧密结合,国内诸多学者对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属性至今仍存在分歧,针对艺术管理中艺术与管理各自处于何种地位、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艺术与管理内容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国内各大高校在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时,对于艺术管理专业属性往往会持有不同看法,进而在专业内核、学科目标、课程设计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产生较大差异,影响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发展。因此,深度了解艺术管理专业内涵,明确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是培养优秀艺术管理人才和促进艺术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艺术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属于人文学科,其专业核心具有明显的人文性与艺术性,强调艺术的崇高价值。从发展动力来看,艺术管理是管理人员对艺术活动实施计划、组织和领导控制,以实现价值和促进艺术发展的行为,其核心对象应当是艺术发展市场、艺术工作者和艺术表现成果,管理方式与手段只是服务于核心对象的有效工具。而管理学者认为,艺术管理属于社会学科,是管理学众多的研究分支之一,代表着管理学在艺术专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从字面含义来看,“艺术管理”一词的核心在于管理,代表着通过各种手段、计划和协调来实现对艺术行业的最优化管理。根据《艺术管理》一书来看,虽然艺术管理专业具有强烈的人文特性,但是在关注艺术家创造目的、审美内涵并为其提供创作环境的基础上,艺术管理更多地涉及到项目设计、资金统筹、活动策划、作品运营等一系列管理领域的问题。究其根本,艺术管理仍是一门富含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社会学科,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应该落实于管理上,其最终目的是以管理的方式来推动艺术行业繁荣发展。
人才培养是目前各个行业提高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对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而言,人才培养创新探索意义重大。首先,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发展学科,其人才培养创新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明确培养目标,同时加强学术交流与学习合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优秀的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从而有利于强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促进我国艺术管理行业进步。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艺术文化交流成为世界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桥梁,而优秀艺术管理人才基于艺术与文化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提升国际化艺术审美,增进艺术管理合作以及推动各方关系和谐发展。因此,加强艺术管理学科实用性教育与人才培养,有利于增强文化产业和艺术管理工作人员的交流合作,并推动我国特色艺术文化走向国际市场环境,加强各国人民对我国艺术文化的认识与了解,进一步促进艺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最后,对于艺术管理而言,人才培养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各大高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向国内剧团、剧院输送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也可以在不同高校之间开展专业人才的交流学习,进而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与艺术发展环境。与此同时,艺术管理专业人才是发展艺术文化的有效推动力,人才培养对高校教育理念和社会艺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应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并根据时代发展形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促进艺术管理专业的完善化与系统化,为我国艺术文化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是专业认知不足。由于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发展历程较短,导致部分高校艺术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总体认知都较为模糊,无法具体了解艺术管理的专业属性、教学目标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发展,使得学生对专业学习感到迷茫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二是培养模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较为单一,教师仍沿用传统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选择进行单向的知识传输,致使学生对艺术管理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低迷。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得艺术管理课堂缺乏活力、创新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利于艺术管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是师资力量薄弱。受发展环境影响,国内较为优秀的艺术管理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全国专业师资力量分布不均,所以许多高校现有的艺术管理教师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有限,进而会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艺术综合素养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并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艺术管理的整体发展。
思想方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首先应培养广大师生对艺术管理及其专业属性的正确认知,明确专业学习目标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面,并增强学生在艺术管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实践。然后通过基础性艺术理论学习、艺术作品鉴赏和艺术管理学专业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管理思维,提升其艺术创作与作品鉴赏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具备品质端正的思想意识、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基本的法律常识,从而明确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同时学会保护个人的艺术创作权益及创作成果。
教学方面。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应打破传统模式,结合实际规模与现有的教学资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艺术管理实践平台,构建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大量的师生互动和社会性艺术管理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在实际训练中得到锻炼,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运用,提高艺术管理综合素质,最终能为将来的艺术管理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专业基础。
师资方面。师资团队是人才培养创新的核心支撑,高校一方面可以进行艺术管理专业在职教师培训,与其他高校联合开展学术交流会,相互学习与促进,或是邀请国内知名的艺术管理优秀学者、教授来指导培训,有效提升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团队的专业实力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的艺术管理教学人才,提高师资团队整体水平,为培养优秀艺术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