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研究

2021-01-11 08:25曦,何华,刘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成果专项要素

方 曦,何 华,刘 云

(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418;2.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04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尤为重要。2016 年8 月8 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也明确指出要大幅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完成我国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实现国家重大目标的重要举措,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战略性产业中,培育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科学技术必须依靠知识产权才能成为强有力的武器,2008 年6 月5 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通知》,旨在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1]。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驱动力。2019 年4 月,在科技部举办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会上,相关领导明确指出: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形势下,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培育依然是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因此,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的育成机制,厘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与创新全过程中影响知识产权育成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对于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国家科技计划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文献回顾

1.1 知识产权育成、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的育成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活动进行,但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不会自动产生知识产权[2]。王九云等[3]认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驱动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取得以知识产权形式存在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育成的研究,多是以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的角度出发的。Davoudi 等[4]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0 家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开放创新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与开放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知识产权通过作为中介的开放式创新,积极影响组织绩效。Klein[5]探讨了知识产权溢出效应影响知识产权改革的可取性,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的国际产品周期模型来适应这些溢出,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知识产权协定提供了新的理由。蔡虹等[6]测算了1985-2009 年中国实际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并构建了技术进步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活动显对我国科技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余长林[7]通过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与行业特征的相互匹配效应对出口影响,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与行业特征相互匹配效应通过提高行业生产率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李伟等[8]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创新理论建立了政府研发投入、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之间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研究,证明了知识产权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1.2 知识产权育成与知识产权创造

知识产权育成与知识产权创造有着密切关系,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知识产权育成包含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管理,并且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耦合作用以及知识产权的演化机制。一直以来,知识产权创造也是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热点。Randolph 等[9]通过分析“盗版”与“模仿”对作品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发现相对于“盗版”,“模仿”更有可能推动作品的创新力,并提出了一个包含若干现实特征的最优版权政策模型。方琳瑜等[10]曾从系统论的角度,就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成长的对策,但并未对知识产权育成各个阶段的内外环境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进行分析。顾晓燕[11]以专利创造为例,分析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知识产权创造的不同影响,并提出了优化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的内外环境的对策建议。刘婧等[12]基于超越对数随机前沿分析方法,运用 2010-2014年21 个地区动漫企业面板数据,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三个能力维度剖析了知识产权能力对动漫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外部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新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孙颖等[1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的创造、交易和保护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创新难度大、主导设计不明确、产业化风险高等特点,因此对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交易体系和保护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

1.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知识产权育成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科技项目”)体系庞大,包含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 计划等。我国学者对国家科技项目的研究多从微观角度进行,主要以某一计划为切入点,聚焦于科技项目的实施模式和管理方法、成果的投入产出分析、评估体系建设以及人才使用和培养等方面。其中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知识产权相结合的研究则是寥寥尽数。学界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日常的静态管理层面。穆荣平等[14]运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我国重大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并提出了重大科研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王涵[15]、王雪原等[16]早年就我国“十五”规划期间科技项目的管理,与国外科技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模式。杨早立等[17]曾通过对传统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进行改进,经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演化速度特征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呈现出不同的态势。袁博等[18]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创新氛围和重大科研项目技术创新之间关系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能力通过创新氛围影响重大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国外学者对于在国家资助项目的知识产权的研究视野较为新颖,如Shinkevich 等[19]将俄罗斯与国外合作的科技项目之间的互动特征系统化,以此来研究俄罗斯与国外合作的科技项目之间的互动是如何在不同阶段刺激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知识产权的产生的。Akopova等[20]对国家政府所倡导的创新政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以俄罗斯为例揭示了法律环境和投资环境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Forsyth 等[21]集中对海运的例子进行研究,分析知识产权法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影响,发现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各国海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成正相关。

上述研究文献从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知识产权的创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管理等维度研究了知识产权领域相关议题,对于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实现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研究成果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力高度相关,其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更是关乎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现有的文献依然存在几方面的不足:(1)关于知识产权的研究基本上偏重于宏观领域的知识产权管理策略设计和微观的知识产权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缺乏以系统的视角对知识产权的孕育、形成以及进化开展的研究;(2)关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的研究多是聚焦在静态的知识产权管理层面,没有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知识产权的育成相结合起来,更深层次的辨析何种因素直接影响了其知识产权的育成,推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育成脉络;(3)关于影响知识产权生成以及成长的相关研究,缺乏从内外部环境维度来提炼其关键要素,以明晰影响知识产权育成的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因此,本文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特点,从育成的视角,探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与创新过程中,影响知识产权孕育、形成以及进化的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推演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内生机制,从而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育成机制。以期能够提高我国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的育成速度和成功概率,希望对我国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的育成有所裨益。

2 面向科技重大专项的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概念模型

2.1 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脉络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当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又被称为演化论。进化论阐述了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事物的成长具有相似的规律性,知识产权的育成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将知识产权的育成分为孕育、形成以及进化三个环节,在孕育环节,尚无知识产权,各种创新思想的汇聚以及创新资源的集合,经系统的协同作用,在研发与创新过程中,孕育出可以被确认为知识产权的客体;经过符合法规的程序,创新成果形成基本的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在应对来自市场的竞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下,推动基本知识产权向自主知识产权进化,最后促进知识产权实现转移转化。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研发与创新全链条(以下简称“全创新链”)包含了立项-中期-验收-后评估四个阶段,并具有突破性创新和技术融合两大行为特征[22-23]。知识产权的育成分为知识产权的孕育、形成及进化三个环节,是一个以创新性机会为起点、以自主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为终点的动态过程。将全创新链的四个阶段与知识产权的育成的三个环节相结合,并契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行为特征,便可推演出全创新知识产权的育成脉络(图1)。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就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内外部各种要素协同作用下培育知识产权,并使其得到广泛应用的机制。

图1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脉络图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脉络即在契合突破性创新与技术融合两大行为特征的前提下,内外部各要素相互协同作用,由创新性机会进化到自主知识产权,并促进自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路径。它是一个以科技项目的立项为起点,后评估为终点的内生循环机制。项目立项是知识产权育成的前提,此时知识产权的基本形态是创新性机会。当具有突破性创新特征的市场机会获得项目立项后,各种资源的投入则会引发系统内部各种要素相互协同作用,形成孕育知识产权的基础;随着项目的逐步深入,到项目中期阶段,创新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各种要素的推动下,会产出创新成果;项目结题阶段,创新成果在外部环境要素的作用下生成基本知识产权。此时,内部机制会协同反应与现有技术进行融合,跃迁为全创新链的自主知识产权;后评估阶段则以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为主,在转移转化的过程中,自主知识产权为了应对市场竞争,自我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发生作用,或推动创新系统衍生新的创新成果,或加强自主创新成果的管理保护,进行知识产权升级,形成新一轮的知识产权育成。

2.2 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概念模型构建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是单个要素作用而来的,而是在系统内部多个要素的共性作用下产生的,知识产权的育成亦是如此。李建钢等[24]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机制进行探析,认为创新型企业成长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多种作用力下进行的。方琳瑜等[10]将中小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机制分为自组织机制、外部环境作用机制和他组织机制。黄永春等[25]以品牌竞争力理论为指导,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成长能力的概念模型,分析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名牌成长能力的内在结构关系。本文通过总结梳理前人对知识产权成长机制的研究,将影响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的关键要素分为内部机制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内部机制要素包括创新投入、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能力、风险预警、管理保护等,外部环境要素包括市场机会、市场需求、法律法规、市场竞争等[26]。基于此,本文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结合全创新知识产权的育成脉络以及影响全创新链知识产权孕育、进化、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概念模型,来探析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要素之间的作用机理(见图2)。

自组织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末期建立起来的一种复杂的科学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的学说。自组织理论包含了“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以及“耦合效应”理论等多种理论,它主要揭示了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突变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27]。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包含了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子系统,是在两个子系统的耦合作用及关键要素的非线性作用下,系统内部自发的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的机制。因此,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满足自组织现象产生的基本条件:(1)开放性。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由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子系统构成,又立于经济-技术-法律-社会的大系统中,与外界有能量、物质、信息交换。(2)非线性。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在任一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非线性的作用机制。(3)突变。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孕育、形成以及进化,就是由创新机会、创新成果最后到自主知识产权的突变过程。(4)正反馈。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耦合效应实则就是靠正反馈机制使系统内部涨落得以放大,从而推动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

图2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概念模型

在此概念模型中,不同阶段的要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在立项阶段,市场机会要素经内部机制被识别为具有突破性创新特征的创新机会时,将引发内部机制制定创新战略,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此时系统逐渐远离平衡态,开始进入了知识产权孕育的阶段;随着创新活动的逐步深入,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之间的耦合作用逐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成长系统的稳定状态开始打破,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非线性效应也进一步得到增强,从而使得系统的协同运作能量远大于单个元素独立运动的能量,促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进而到项目中期阶段,系统各要素突变形成以耗散结构为特征的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可以被确认为基本知识产权的客体,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要素要求加强内部各个部口、各种资源之前的关联度,多种不同产业的现有技术与新技术进行交互融合,到项目结题阶段,各要素的非线性作用导致系统局部波动放大诱发系统突变,形成推动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合力,从而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演化过程的飞跃;后评估阶段,自主知识产权在市场获得应用,市场竞争要素触发内部机制的风险预警,为加强对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理保护,内部机制与外部要素协同作用,促使内部机制进行衍生创新,再次形成新的创新成果,或推动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产权升级,促使自主知识产权成长系统具备更高级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构成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机制

3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研究分析

3.1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构成主体分析

结合全创新链的实践,我们可将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主体主要分为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的组织方和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的实施方(以下简称“组织方”和“实施方”)。组织方包含了国务院、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负责部门,实施方包含了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产学研合作组织等科研项目承担主体,不同的育成主体在全创新的知识产权育成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见图3)。

图3 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主体

在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主体中,国务院、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是科研项目的组织者,也是全创新链中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的主导者,主要通过制定政策法规,配置创新资源,为实施者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促成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组织方决定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走向、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育成机制外部环境要素的强弱性,它通过对项目各阶段进展的检查、验收、评估确保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机制是否依其育成脉络循序进行。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实施者,其自身的科研能力、人才储备、管理机制、有效资金和机器设备等影响着内部机制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实施方需具备识别市场机会、技术融合、分析市场环境、应用政策法规等综合能力。市场机会是否具备突破性创新潜力是项目获得立项的前提,只有项目成功立项,才能获得组织方的政策、资金支持,内部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政策法规应用能力是创新成果向基本知识产权跃迁的基本能力,当创新成果产出时,实施方依法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形成知识产权,当自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时,实施方的政策法规应用能力也会使自主知识产权发挥最大的价值。技术融合能力是实施方将已获得的知识产权与其他技术进行交互融合,从而使知识产权不受或较少受其他知识产权影响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

3.2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要素研究

结合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概念模型及其育成主体的分析可知,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演化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蕴含实施方科研能力、人才储备、管理机制等综合要素的内部机制;二是来自于管理方所主导的诱发内部机制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外部环境。无论是内部机制还是外部环境都是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不可或缺的部分,内部机制为知识产权的育成提供了基础的元件,外部环境的变化诱发内部机制突变,促使内部机制各要素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运行状态,从而导致全创新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基于这些基础,我们将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归结为:全创新链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机制)的协同作用。

3.2.1 内部机制

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内部机制包含了创新投入、创新战略、自主创新能力、风险预警和管理保护等运行要素。创新投入包含了资金、人才、时间的投入以及组织方提供的政策支持,是创新机会衍生出创新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维持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运行必备的要素。创新战略是将项目规划与知识产权战略相融合的要素,决定着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有序运行。自主创新能力是创新投入、创新战略等各种资源协同作用下形成的综合要素。风险预警和管理保护是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要素。内部机制的各要素在外部环境的引导下,使全创新链知识产权依其育成脉络有序运行。内部机制具有外部环境所不具有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并且存在着动态的信息反馈机制。

3.2.2 外部环境

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外部环境包含了市场机会、市场需求、法律法规、市场竞争等要素。市场机会需具备突破性创新特征,才能被内部机制有效识别,从而引导内部机制制定创新战略,获得创新投入。市场需求是指创新成果或与创新成果有关的技术所产生的市场供需关系,对知识产权进行技术融合具有引导作用。法律法规要素是指保护知识产权以及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相关政策,创新成果跃迁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转移转化都需要法律法规发挥作用。市场竞争包含了同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竞争,是诱发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产权升级,使全创新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具备更高级结构的要素。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决定了其元素具有多元性和导向性。一方面,只有内部机制对外部环境要素进行反复甄别,识别其特定属性,才能引发内部机制的协同作用,诱发内部机制各要素突变;另一方面,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化又常常引导着内部机制各要素的排列,促使其从无序走向有序。

3.3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全过程机理分析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并不是简单的从无到有,而是在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机制协同作用下按照育成脉络进化而来的。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包含了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个子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非线性和局部涨落的特点。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是在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耦合作用下,促使影响知识产权育成的各要素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局部突变而产生的。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依靠研发与创新活动进行,以立项—中期—结题—后评估为节点,需经历孕育、形成、进化三个环节。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创新系统成长模式、知识产权的培育以及全过程管理模式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文提出的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概念模型,从系统论的视角探析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全过程作用机理(见图4)。

图4 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全过程作用机理

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机制的作用动力来自于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耦合作用,在整体上,外部环境对内部机制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内部机制对外部环境具有强化的效果;就局部而言,各个阶段各要素之间相互协同作用,共同形成推动创新成果产出和知识产权育成的合力。

3.3.1 立项阶段

立项是全创新链的起点,也是知识产权育成的开始。立项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效果,立项过程是一个由管理方主导的、实施方参与的复杂过程。在立项阶段,实施方需通过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发现具有突破性创新的市场机会,并向组织方申请项目立项。当项目成功获得立项时,则进入了全创新链知识产权孕育环节。具有突破性创新的市场机会一旦获得立项,则会引发相应的创新投入,推动创新战略的制定。此时,外部环境的市场机会要素对内部机制的要素具有引导作用,市场机会的属性决定了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创新投入的规模,并且创新战略的制定是从市场机会所属技术行业的知识产权现状出发的。

3.3.2 中期阶段

中期阶段已形成创新成果,为知识产权提供了基础的客体。项目的成功立项使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步入孕育环节,内部机制进一步对市场机会进行反复的甄别,识别创新成果可能面临的风险,孕育知识产权的各要素汇聚打破自主创新能力成长系统的稳定状态。到项目中期阶段,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的相互协同作用使各种元素非线性交互作用得到增强,从而局部运动服从整体运动,系统关联能量大于单个元素独立运动的能量诱发系统突变产出具有耗散结构特征的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形成为知识产权提供了基础的客体。

3.3.3 结题阶段

结题阶段是创新成果向自主知识产权实现跃迁的阶段。该阶段,创新成果的产出具备了知识产权形成的基础条件。就整体而言,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发生耦合反应,外部环境要素引导内部机制要素由无序到有序状态,内部机制要素推动外部环境要素强化提升。就局部而言,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两大要素与内部机制协同反应,促使各部口、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加强对创新成果的总结梳理及侵权风险分析,将现有技术进行交互融合,形成推动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合力,使创新成果成功实现到自主知识产权的跃迁。但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稳定性的特性,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外部环境)两大要素的作用,也可能导致育成机制处于紊乱状态,出现技术创新断层、自身对创新成果保护不力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创新主体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也可能面临衰退、失效,甚至知识产权失去其经济价值的风险。因此,创新战略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3.4 后评估阶段

后评估阶段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强化。该阶段,自主知识产权在产业化和技术转移过程中,会应对来自市场的竞争。市场竞争诱发内部机制的风险预警与管理保护协同作用,促使实施方进行衍生创新活动,在已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产出新的创新成果,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以构建技术“专利池”,或推动已有知识产权进行产权升级,使自主知识产权得到强化。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化过程中,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机制得到迭代更新,具备了更高级的结构和功能。

4 基于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研究分析的建议

现今,我国大部分科研项目的管理基本上聚焦于表面的投入与产出的管理,未深入到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育成管理中,科技成果的研发与知识产权的管理相脱节,无法实现科技成果到自主知识产权的跃迁,也就不能为科技成果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要想解决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难、难育成”的问题,保障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成功培育,就必须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与全创新链的各个阶段相结合。本文基于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研究,针对全创新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概念模型,结合育成机制各要素运行的机理分析,从育成机制的组织方、实施方两个维度提出了一些促进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的育成速度和育成概率的提高有所帮助,为后续知识产权运营提供保障。

4.1 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组织方

结合本文研究发现,国务院、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作为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管理方对育成机制的外部环境具有一定的主导作用,国务院对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有着重大影响,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科技发展和现状,决定了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后评估。因此,要想促进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机制有效运行,组织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维护法律法规的有效性。首先,良好的市场环境使育成机制的实施方可以通过对整体行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技术预测和评估,识别具有突破性创新的市场机会;其次,稳定的市场环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规发展可以保证市场需求呈线性增长趋势,使产出的创新成果得以有效应对市场需求进行技术融合,实现创新成果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跃。因此政府作为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育成的管理方,一方面要确保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防止市场机制失灵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确保全创新链的创新成果得以有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2)健全项目管理体制,引导研发活动与国家战略相融合。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结合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决定着项目的立项,但目前我国多数科研项目都存在着“重立项、轻评估”的问题,项目的验收也大多聚焦于表面的投入和产出上。结合本文研究,立项阶段作为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起点,具有重要意义。在项目的立项阶段,要加强实施方的主体地位,实施方在项目形成与立项决策中的参与度低、缺乏项目形成与立项决策的话语权是影响实施方培育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主要问题。在项目的后评估阶段,要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纳入到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估体系中,将所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及其推广与应用情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对创新主体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和保护能力进行评价,增加知识产权育成与运用类指标,如“知识产权培育数量”“知识产权授权率”“知识产权收益”等指标,促进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

4.2 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实施方

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的实施方,对内部机制具有决定作用,这不仅要求实施方必须具备一定资金、人才、设备、创新能力等基础要素,还要求实施方必须具备完善的机制和管理模式,为促进知识产权的育成,实施方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健全知识产权育成全过程管理模式。对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模式的研究屡见不鲜,我们应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的全过程管理模式与其知识产权育成的全过程机理相结合。在立项阶段,实施方应识别具有突破性创新的市场机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对该重点领域的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分析,对该科技重大专项主要国家和地区同行业的关键技术的知识产权布局现状以及保护情况进行调查,评估该重大专项对我国相关产业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制定该重大专项研发、产业化以及知识产权育成的最优策略;中期阶段,应密切跟踪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标准发展动态,合理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的突破;结题阶段,对现有知识产权总体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跟踪比较国内外发展态势,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知识产权布局,加强原有技术与创新成果的融合,研究提出下一阶段知识产权策略,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全创新链的自主知识产权;后评估阶段,积极搭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平台,合理运用国家资助政策,加强知识产权的应用,在应对市场竞争中构建技术专利池,推动知识产权的升级。

(2)明确培育高价值专利的创新目标。全创新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解决信息、生物等战略产业领域,能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等重大紧迫问题。因此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立项必须是以具有突破性创新机会为基础的,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必须是从培育能形成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价值专利出发的,这就要求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实施方以培育高价值专利而不是产出创新成果为目标,并在实施的全过程都要明确培育高价值专利的创新目标,对每个过程都应按照其育成机理进行严格把控,基于高价值专利进行合理的专利布局,构建技术“专利池”,形成高价值专利组合,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把控力。

(3)加强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和应用。全创新链的知识产权是否能在市场上获得应用,或在相关产业进行产业化是其育成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全创新链的实施方应在项目的后评估阶段,完善内部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分析,有效运用政策法规,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开展知识产权运营,促进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和应用。

5 结论

通过对文献收集以及结合相关实践,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特点,通过构建概念模型,从知识产权育成的视角,探究了全创新链的内涵、脉络、构成主体、内外部要素及其全过程作用机理,揭示了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全创新链知识产权的育成脉络是全创新链的四个阶段和知识产权育成的三个环节,知识产权的育成应结合全创新的各个阶段进行管理和评估。

(2)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的构成主体可归纳为管理方和实施方,其中管理方主要作用于外部环境要素,实施方主要作用于内部机制要素。

(3)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是一个由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构成的复杂的自组织系统,系统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突变和局部涨落的特点,各要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推动知识产权的孕育、形成以及进化。

(4)全创新链知识产权育成机制是在内部机制要素和外部环境要素的耦合作用下进行的,外部环境要素对内部机制要素具有引导作用,内部机制要素对于外部环境要素具有强化作用,各要素在全创新链的各个过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最终形成了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合力。

猜你喜欢
成果专项要素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验收成果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工大成果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