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光展,彭茜薇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1+X”证书制度是新时期我国对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大政府统筹,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充分利用政府、学校、企业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研究“1+X”证书制度背景下“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教师队伍的成长,对促进应用型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有重大意义。
目前,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可以分为三种:初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高级物流人才。其中高级物流人才指具有制定物流总体发展规划、设计物流总体发展方案以及制定相关物流政策和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级物流人才指对物流运作部门进行管理的人员,主要指企业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初级物流人才指能够熟练应用各种现代化、自动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好英语基础、能够快速学习、不断更新的,专门从事货物的上架、堆垛、配送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型的物流人才。根据调查,针对战略型、管理型、操作型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工作岗位,分析总结了各所需拥有的能力见表1。
表1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分类表
据湖南省教育厅发布的《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统计显示,湖南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70 所,在校生数56.04 万人,办学规模排全国第5 位。2018 年,全省高职院校生师比15.68:1;“双师素质”教师占63.67%。而湖南省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10——2020 年)目标要求,至2020 年“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与规划目标相比,现有“双师型”教师的占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教师队伍结构还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需要,难以适应当前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转型的要求,见表2。
表2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师资结构表
“1+X”证书制度主要是指“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是学历证书,是指学习者在学制系统内实施学历教育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完成了学制系统内一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后获得的文凭;“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就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点如下:
(1)以就业为导向。效益是企业的第一目标,只有符合市场所需才不会被取代。技能型人才也是如此,“1+X”证书制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都因围绕企业所需,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为着力点进行规划布局。
(2)以“双师型”建设为途径。“1+X”证书制度就是要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利用两种不同平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实践指导理论相互融合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缩短企业培养适应期的关键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和企业要建立有效的融合渠道,首要就是身份互换,实现工厂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工厂,真正使教学内容更实更细。
(3)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行业的需求是动态的,学校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有效调整教学方案,以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于物流行业岗位相融合的“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
(1)来源单一。目前,我省大多数高校教师多是学校到学校,高职院校更是如此,大多缺少企业实践经验,而且存在男女比例不协调等原因。大多高校企业外聘讲师较少,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我院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45 人,女老师占比高达70%以上。
(2)融合难度大。我院是首批试点单位,从考核的角度、培养的角度都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行业所需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在岗位上千锤百炼,单纯的考试、课程培养难以有效于行业所需相融合。
(3)考核机制难。首先是教师的考核,如何有效建立行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考核体系需要三方协同,在有效的融合上来实施。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内部教师,轻外聘教师的现象,而外聘教师行业经验是内聘教师取代不了的,如何有效建立内外有别的教师考核机制也是一大难题。
(1)畅通建设渠道。试点院校要紧紧依托行业主管部门,“依托行业、围绕就业、融合企业”构建三位一体的沟通联系机制。要紧紧树立教师就是工匠,工匠就是教师的理念。深度参与“1+X”证书试点项目标准研发、教材开发;推进三教改革,以提升能力为突破口,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高校可持续的“产学研”基地,有效构建实现工厂就是学校,学校就是工厂的培训体系,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2)完善队伍结构。无论从省情还是校情教师队伍都存在不均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建设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协同培训中心,打造一支“大师主导、名师主建、双师主讲”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四有”教师团队。聘请行业领军人物担任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领衔人,通过“引、培”并举的方式,成立“名(大)师”工作室,通过名(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带动团队规模的扩大和团队成员能力的提升,并最终提升团队的影响力和示范性。
(3)建立保障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到实施,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根据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结合企业所需,学生想学的改革总体思路,科学规划教师团队建设保障机制的顶层设计,合理构建创新团队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要从管理体系、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健全的“双师型”团队建设制度保障,制订“双师型”团队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明晰项目建设相关部门的责任、权限和任务,确保“双师型”教师团队项目建设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