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滩涂经济贝类高效产出模式研究

2021-01-11 11:40左明刘艳芬
水产养殖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蛤黄河三角洲蛤蜊

左明,刘艳芬

(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91)

贝类是黄河三角洲滩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类群,在渔业生产中也极为重要。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力度加强,黄河三角洲滩涂贝类生产模式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该研究在对滩涂贝类资源及其生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主要经济贝类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高效产出模式,为贝类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经济贝类本底调查方法

在黄河三角洲滩涂的三个主要贝类分布区布设位点,分别是渤海湾南岸区、黄河口以北区以及莱州湾西岸区。各个区域设置2~3 条断面,每条断面在潮间带的高潮区、中潮区和低潮区设置站位3~5个,于2015 年每个季节采样1 次。按照GB 17378.3—2007《海洋监测规范 第3 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和GB 17378.6—2007《海洋监测规范 第6 部分:生物体分析》进行贝类样品采集以及室内的定性定量分析。确定每个分布区的经济贝类种类,分析丰度、生物量,搞清各经济贝类的分布特征,为总结各经济贝类的高效产出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2 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布状况

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总结了黄河三角洲滩涂主要经济贝类的分布特征,如表1 所示。

文蛤是黄河三角洲滩涂名优贝类,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三角洲海域的地理标识产品。目前文蛤主要分布于渤海湾南岸区域,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均有分布,潮间带主要以幼体为主,数量巨大;潮下带以成体为主。该研究主要关注潮间带的幼体的分布及生产。

表1 黄河口滩涂主要经济物种分布状况

青蛤在黄河三角洲滩涂分布较少,价格较高,是黄河三角洲滩涂特色经济种。在各个生产区域的潮间带均有发现,主要分布于高潮区和中潮区。其分布特点是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较低,丰度一般低于2 个/m2,生物量大多在20 g/m2以下。壳长3.5 cm 以上为理想的商品规格。

四角蛤蜊是黄河三角洲滩涂产量和产值最高的经济贝类,为黄河三角洲贝类产业中最重要的经济贝类。主要分布于潮间带中潮区和低潮区,在各个产区均有极高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潮间带苗种和成体均有大规模的生产。

3 各经济贝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高效产出模式要点

除进行资源调查外,还向贝类养殖企业和渔民了解主要经济贝类养殖和生产情况,听取贝类养殖中存在问题,并进行总结(表2)。

表2 滩涂主要经济品种养殖存在问题及高效产出模式特点

文蛤的潮间带生产以苗种为主,数量多少根据市场状况决定,没有季节性,很多时候存在过度开采的状况,容易造成资源退化。针对这个问题提出的高效产出模式要点是,每年集中于4—6 月开展滩涂文蛤苗种生产,其他时间休渔(特殊情况下允许少量生产),使滩涂苗种有足够时间进行恢复。

青蛤经济价值较高,由于分布于潮间带高潮区和中潮区,渔船无法到达,只能人工采捕。其生长周期长,存量小,一次性的集中采捕后容易造成长期减产。若维持可持续的生产,应该对生产区域进行划片,每年只在部分区域进行生产,来年更换生产区域,使各区域均有一定时间进行资源恢复。

尽管四角蛤蜊的自然存量极大,由于在其分布区域渔船可以进行生产,捕捞效率高,产量巨大。但在目前的生产强度下,也容易采捕过度。因此为了维持高产量,必须在部分资源衰退区域补充大量苗种,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

4 各经济贝类的高效产出模式示范

4.1 文蛤

文蛤高效产出模式示范区选在渤海湾南岸潮间带低潮区,面积20 hm2。2016 年5 月开始集中生产苗种前文蛤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48 个/m2和632.48 g/m2,2016 年7 月经过集中生产后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8 个/m2和407.76 g/m2,分别下降了43.21%和35.53%。2017 年5 月,经过近一年的休渔后,文蛤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恢复为616 个/m2和744.24 g/m2,比上一年生产后分别上升了67.40%和82.52%。

示范结果表明,文蛤理想的高效产出模式为:每年的4—6 月进行滩涂苗种的生产,6 月以后滩涂生产结束,至次年4—6 月再生产。这种模式既能保证文蛤苗种的产量,又能保证资源量的稳定。

4.2 青蛤

青蛤高效产出模式示范区选在莱州湾西岸产区潮间带的高潮区和中潮区,面积20 hm2。示范开始前该区域未进行生产,对该区域进行了调查,确定青蛤密度和生物量存量。示范开始后于2016 年3—5 月进行集中采捕,5 月以后停止采捕。集中采捕过后经过近一年的养护,对资源恢复情况进行了评估。

2016 年3 月采捕前青蛤丰度为1.52 个/m2,2016 年5 月采捕后降低为0.52 个/m2。经过近一年的养护,2017 年3 月恢复为0.96 个/m2。2016 年3月采捕前青蛤生物量为16.07 g/m2,2016 年5 月采捕后降低为3.83 g/m2。经过近一年的养护,2017 年3 月恢复为7.72 g/m2。

经过养护,青蛤资源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与采捕前存在着一定差距,表明青蛤资源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通过该示范,文蛤高效产出模式总结为:对其分布区域进行划片,每年只进行部分区域的采捕,保证采捕过后有1 年以上的资源恢复期,做到有计划和可持续的生产。

4.3 四角蛤蜊

四角蛤蜊高效产出模式示范区选在莱州湾西岸产区潮间带的低潮区,面积20 hm2。示范开始前该区域于2015 年进行了四角蛤蜊的集中生产,资源储量较低。于2016 年3 月中旬在示范区进行苗种投放,苗种规格为1.8~2.4 cm。四角蛤蜊苗种投放后,及时跟踪其聚集区域和迁移动向,必要时进行疏苗工作。于2016 年5 月进行了密度和生物量调查,进行示范效果评估。结果表明,四角蛤蜊丰度由98 个/m2增加到488 个/m2,增加了3.98 倍;生物量由557.12 g/m2增加至2 365.50 g/m2,增加了3.25 倍,均有很大的增长。另外,对其壳长进行了测定,2016 年3 月苗种平均壳长为16.29 mm,至2016 年10 月,生长为23.30 mm,离30 mm 的商品规格尚有一定差距,表明四角蛤蜊投放苗种后在当年无法长成成体。2017年5 月又进行了四角蛤蜊规格的测定,所有个体壳长均在30 mm 以上,平均壳长为31.22 mm。于2017年6 月进行了四角蛤蜊成体的采捕。

根据示范结果,四角蛤蜊采用大量苗种补充的模式,投苗时间应在每年的3—4 月,投放苗种后做好滩涂的护养,来年5—7 月为收获季节。

5 前景展望

由于黄河三角洲海域的各经济贝类的分布区域、生活习性、栖息密度、资源储量和容量均有很大差异,其高效产出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别。该研究总结的各经济贝类高效产出模式均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后期将在整个黄河三角洲海域继续推广应用,力争使贝类产业成为黄河三角洲海域“海上粮仓”建设的支柱产业。

猜你喜欢
文蛤黄河三角洲蛤蜊
文蛤蒸蛋
如东文蛤 天下至鲜
下厨记
蛤蜊的不同吃法
不知许事,且食蛤蜊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
捡文蛤